营造“匠心”: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微

2022-12-31 09:10杨明睿武富
科教导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匠心思政课工匠

杨明睿,武富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2021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较上一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了3.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已经从20世纪的“王谢堂前燕”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如今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成了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最主要方式。高职院校以传授职业技能为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弘扬“工匠精神”则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价值要求。

工匠精神是指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专注、精确、极致。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其核心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匠精神无疑应该是中国工人所必备的核心价值。但由于经济理性无限度扩张,工匠精神存在的空间被严重压缩,“中国制造”变成了价格低廉、品质不佳产品的代名词。在劳动力价格提高,边际优势逐渐消失的工业4.0时代,要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我们需要更好、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引发热议。时代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复归,我们需要工匠精神提升我们的国家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日渐普及,教育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处在高等教育链条末端的高职教育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产教融合不足、经费投入有限等。这些挑战和变化对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级的人才造成不利影响。作为高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思想政治理论课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责任。

1 “匠心”缺失: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困境

重塑“工匠精神”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它持久的存在于学生心中。同时,学校培育“匠心”的基础不扎实,社会认同“匠心”的主客观环境不充分,这使高校思政课营造“匠心”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

1.1 教师之困:精英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现状的张力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思政课教学效果良好与否,思政课教师是首要因素。了解学生,了解学情,这是教育的第一步。但时至今日,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普遍接受过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是从传统精英教育中走出来的高学历群体。而我们面对的高职高专学生,是从日益普及的大众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儿。浸润于精英教育理念的教师和学习动力稍显欠缺的高职学生,这本身就是极具张力的。如何让打着精英教育烙印的教师帮助和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是高职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思政教师所面临的基本挑战。

1.2 学生之惑:大浪淘沙中工匠精神缺失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高职学生是大浪淘沙中的所谓“失败者”。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许多高职学生都存在以下问题: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纪律性和规则意识不强。加之,在市场经济环境和网络信息文化交织影响下,一些高职大学生在人生意义、目标选择等方面存在迷茫和疑惑,面对多元价值观无所适从,消极庸俗的情绪若隐若现。部分学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了功利、浮躁和诚信缺失的发展倾向。

这些外在环境因素与自身内在因素相互作用,造成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不愿意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不良社会氛围中随波逐流。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与高职学生现状之间的鸿沟使高职思政课面临着巨大挑战。

1.3 学校之难:分层教育现实与分流教育理想的悖论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声誉,其主要优点是将普通教育和职业类教育自然分流,成为社会功能各异的教育体系,有行业、领域的之别,无高下之分。这是我们可资借鉴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

在中国,受“劳心者与劳力者”传统思维窠臼的制约,受社会现实价值取向的影响,高等教育分层成为不争的事实,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学校虽然数量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却是整个高等教育金字塔庞大的底端。与之相悖的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呈现倒金字塔分布。高职院校以薄弱的教育资源承担着庞大的教育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不少困难。专业建设尚且资源短缺,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2 “匠心”营造: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面对思想爆炸和信息多元为特点的网络时代的挑战,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曾停止,思政课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共识。重塑“工匠精神”成为高职思政课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2.1 接地气:审视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

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思政课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让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要能关注学生成长,解决学生个体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并引导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

高职思政课教育不同于一般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职业教育强调实用性、重视技能培养、人文素养教育薄弱的特点,高职思政课还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教育责任。

当前,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中国成为制造强国,是整个社会的迫切需求。作为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摇篮,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当代高职思政教育的责任。在新时代,我们要结合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和高职教育的特性,在思政课中融入“工匠精神”,彰显高职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让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价值引领、提升素养的作用,成为职业教育的坚强后盾。

2.2 转思路: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众所周知,思政课使用国家通用教材,理论水平高,科学性强。但因为是统一教材,难以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特殊学情,特别是高职层次学生的学情。

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适应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特殊学情,就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根据高职思政课体系和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突出重点难点,以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为主线,用生活化的语言,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用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将教材的理论逻辑转化成教学逻辑。

在教学体系中,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工匠精神”,使之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在教学中探索一套适应高职大学生特点和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思政课话语体系,突破以往“宣讲式”和“去个体化”的思政话语体系,让高职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2.3 改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百变万花筒

高职思政课改革是供给侧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必然是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全国各高职院校中,这样的探索已经不少,犹如百变的“万花筒”一般。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结合专业特点,增强思政课参与性。一些高职院校立足于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化教学和项目化改革,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第二,借助互联网,增强思政课交互性。一些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云空间、微课、慕课等技术,探索思政课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第三,利用社会资源,增强思政课实践性。一些高职院校利用校园资源、企业资源以及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等,拓展实践教学的模式和空间,让思政课走出课堂,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第四,整合先进经验,增强思政课时效性。一些高职院校整合各类教学改革经验,提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力图让思政课更有实效性。

3 “匠心”叩问:高职思政课改革的冷思考

3.1 求新:历史经验与时代要求并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是必然趋势,但改革创新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我们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的有益借鉴。在既有的经验基础上,我们才能深化思政课改革,更加务实,更加接地气。

同时,改革不能只囿于历史经验,要勇于面向未来。塑造“工匠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对高职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思政课改革既要呼应社会的需要,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真正做到价值引领。

3.2 求变:先进经验与区域探索结合

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各学校教学创新的愿望是十分迫切的。一些院校的改革走在了前列,探索出许多有益的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改革必须符合实际,符合各高职院校的自身特性,这样的改革才是我们改革的初衷。思政课改革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时制策,既要充分学习立在潮头的先进经验,又要接地气,切忌不顾实际盲目应用其他学校的经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思政课改革的真正目的。

3.3 求实:方法改革和融情教育并行

思政课改革的方式十分多样,对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提升也比较明显。方式方法的突破是当前和未来思政课改革探索的重点,但不是目的。归根结底,思政课的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引导和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何方式方法的改革都不能代替思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也不能代替思政教师用自身的言行教化学生、影响学生。因此,高职思政课的改革必须是方法改革与融情教育并行,既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又不能丢掉思政教师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实现思政课育人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匠心思政课工匠
三十载坚守匠心传承“非遗”名菜
姚建萍:始于初心,臻于匠心,成于决心
90后大工匠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老艺人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