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2-12-31 08:12
读写算(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学

俞 晨

小组合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俞晨

(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

初中历史教学其实需要采取发散性的形式,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从最初开始,历史的教学模式都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都是教师在给学生填补空缺,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这种“填补式”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难以展开想象,不利于其独立思考。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合作能力,发散思维。其中,小组合作作为其中新潮的方式之一在历史课堂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针对此,本文立足于小组合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利条件展开说明。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有效应用;学习

现如今,国家在教学中相对比较倡导小组之间进行合作。由教师进行交流引导,留出交流机会,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沟通,相互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可让学生们通过交流进行思维上的碰撞,使他们获得更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并可以得到深刻的记忆。历史是一门学科,它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特点,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小组合作可以在初中历史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一、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基础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要合理地创建小组。小组合作的基础是正确、科学、合理地分工,把握好前提才会有后续的发展。所以需要教师提前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擅长之处,综合全体学生情况,根据学生条件进行互补,科学分组,让学生之间分工明确。学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初中历史的小组一般是4人组,如果小组的人数过少,可能无法展开充分的讨论。但是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则可能存在浑水摸鱼或者部分学生不敢说话的情况。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分组的均衡性,最好可以让基础雄厚的学生带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周围环境熏陶下有所成长,从而均衡发展。其次,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查漏补缺,丰富自己掌握的知识,最终实现共同进步。最后,可以从中选出一名组长,对于整组起到带头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匿名投票选出有带动能力的人作为小组长,从而带动整个小组学习的节奏,帮助小组内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小组之间轮流当组长,每个人都努力承担起这份责任,同时也培养了每个学生的领导才能。通过不同的经历与体会丰富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体会到做组长的不容易,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听从组长的调配,促进小组内的和谐。

例如,在教学初一历史教材中的《秦末农民大起义》这章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这节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深学习的印象。因为秦朝的统一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它却宛如昙花一现,很快走向了灭亡。对于此章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以及起义的历史意义。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此时可以给学生们一个引导,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明确学生的分工,让学生们分别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多角度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与此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丰富自己组的答案。比如部分学生可以进行资料的搜集,再由小组整体对于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感受秦朝的暴政带来的危害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与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带领他们体味历史。因为明确的分工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更高,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开分工明确的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明确任务的同时鼓励发散思维

(一)明确书中的重难点内容,布置任务

在教师确立好小组以及小组成员之后,要首先明确教学的目标,设计对应的教学任务。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无法进行自主的深入性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堂课的重中之重就是教会学生书中重难点内容并让他们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引入,将书中的重难点作为提出问题的切入点。当然,要注意的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小组合作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否能理解、是否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切入问题的同时,要立足于学生,不要留一些让学生们无从下手的问题。教师在明确问题的同时要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如果目标没有针对性,学生即使展开小组讨论,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体状态松散,达不到理想中的学习效果。

例如,《青铜器与甲骨文》中讲到文字的演变及其造字方法,讲述的是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字演变的意义。学生在此章节中可以学习青铜器的主要特点,以及甲骨文等出现的历史意义。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将青铜器的代表进行展示从而引入课题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在课下寻找有关青铜器的图片,并在班级展示。同时汉字是学生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很日常的东西,是其积累的语文知识,所以很多学生都对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对此有所了解。由于有这个心理准备,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较全面地搜集汉字演变每个过程的图片,利用设备放映给学生们观察。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给图片排序,让他们看看之前的汉字和现在的汉字是否还有相似之处。这样可以带着学生们很快进入状态,也让学生对于此节课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展示汉字演变过程的队伍,每个人写出不同时期的汉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于汉字演变意义的理解。

(二)挖掘人文因素,带学生独立思考

历史是人文性学科,所以其中夹杂着很多人文因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也与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有关。教师可以以这一方面为切入点布置问题,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落实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通过带学生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找到本质的人性,从而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

例如,在“盛唐气象”“民族交往与交融”中唐蕃交往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新疆暴动是现代的问题,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将二者进行结合,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小组讨论:“面对某些想要将新疆与祖国分离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通过此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思维发散

不要让学生们拘泥于课本,要大胆发问,也要敢于质疑书本。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备好课,针对一些现在比较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最终根据现实给出尽可能最贴切的答案。教师通过鼓励,可以使学生们记忆深刻,如果学生以后遇到同样问题也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进行探究,利用适当的争议强化学生们的记忆。

例如,在讲“近现代历史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侧重让学生充分理解,让他们对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战争背景先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教师让学生之间小组讨论,谈论当时时代背景下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分别有什么积极意义、什么消极意义。最重要的是让小组成员不要光讨论,还要记录下来,并勇敢地提出问题。

(四)注重课后的评价与巩固

除了上述的一些环节与方法,初中的历史教师还要多注意最终的评价环节,也就是给小组合作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学生都会比较在意教师对于他们回答的看法与评价,这对于他们有较深的影响,它是对于课堂教学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聊天、写评语等形式对学生当堂课的学习与表现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但是,要杜绝对学生的批评与责怪,多选用鼓励的语句,保护学生自尊心。其次,教师也可以买一些小的奖品,作为对他们的鼓励。再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匿名投票的方式,从学生们的角度选出最优秀的小组作为榜样,鼓励其他小组学习,增强学生们的进取心。同时对于有错误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评价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小组学习的学习效率。

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小组交流

(一)阅读书本,自我思考

学历史,一定要自己读课本,了解相关知识,如果没有提前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讨论内容。小组合作也是基于了解之上的,所以阅读是小组合作的基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先给学生们一个自己读课本独立思考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盛唐气象之多彩的文学艺术》这课时,课本涉及内容多且比较杂,有李白、白居易等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历史意义等等。要想能明确区分,并且可以直接对应到相应区间,阅读是关键。同时,当学生们进行了高效的阅读之后,他们会在自己心里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避免在之后的学习中因为知识杂乱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二)身临其境,亲身演绎

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因为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觉得历史的课程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为历史都是对于过去事情的回顾,一般都是事件、原因、意义与影响。因此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小组合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当然是不可以重新经历与体验。要想了解当时的感觉,可以通过相应的角色扮演进行体会。教师可想办法在课堂上将历史的场景重现,引导学生体验过去,还原历史,让学生们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历史朝代的演绎,从而加深对书本中的知识的理解。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历史课上使用这种办法可以让学生基于对内容的了解,整理头脑中的内容,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加深对历史内容的了解。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情景演绎重现,可以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此方法让学生演绎历史,加强师生间交流,促进友好关系发展。

例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课讲的是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这一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我国当时的外交所处的基本立场,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进行外交时的目标与政策。首先,教师可让学生们阅读课本,并查找其他相关资料小组之间合作讨论,确定好讨论的思路,通过预习课本对于本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可以在“日内瓦会议”这一知识点教学时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演绎,让学生展现当时中国在外交场上与外国代表团“针锋相对”的画面。这样可以通过学生们自己搜集信息,尽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情况,可以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丰富,同时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了解,使他们更加熟练掌握所学内容。与此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加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最后达到给学生的思想灌输和平的理念,鼓励他们为未来的和平事业做贡献。

(三)组织辩论赛,集体讨论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等原因的不同,千人千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有了所谓的“争议”。如果教师不加注意而忽略掉这一点,可能会打消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局限学生们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加深学生们的学习印象。小组合作本就应该利用这一优势,抓住学生不同的观点,给他们自己表现的“舞台”,让他们诉说自己的心中所想。所以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课题,教师可以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组织辩论赛将“争议”加以强调,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让他们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增强对本节课主题和内容的记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辩论与合作能力。

例如,历史人物“秦始皇”就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角色。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但是很多历史资料对秦始皇的描写都是贬义,于是学生可能第一印象觉得他是一个暴君,直接片面看待这个人;而有些对事实比较了解的学生则认为秦始皇功过分明。所以教师可以就此争议组织一次辩论赛,根据学生对他持有功过态度的观点分为两组,结合书本和其他正规史实记载,对秦始皇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教师将此内容教学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加深了学生对此节课的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辩证思维,便于他们以后站在客观的角度辩证地学习历史,而不是被自己感情代入而左右。同样对人亦是如此,要客观性地看待一个人,不要被周围的传言左右,从而被表象掩盖,看不到深层次的东西。

四、结语

总体来说,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努力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学生集体交流、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总体上提高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但是也有的学生主动性较差,思考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度不高。面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艰巨的,应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交流,加强小组建设,促使学生得到发展。

[1] 熊春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020):250.

[2] 王红.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8(11):101-102.

[3] 谭良臣.探析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18(9):137.

A8

A

1002-7661(2022)28-0079-03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