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 周娟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由此可见,有效的家园沟通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以消费者的身份强调自身的利益和需求,让家长工作变得异常复杂而艰巨。如何有效做好家长工作,真正实现家园共育?作为教师,需要从多个维度了解家长,关注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声,让单一被动的家园沟通变成双向的多元互动,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效力。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家长是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面对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家长,教师需要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正确识别家长类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1.初闻其声。初次接触家长,电话沟通是常态。虽然只是声音的互动交流,但教师可以听音识人,初步了解家长。如在电话沟通中积极与教师互动、有问有答、会对教师表示感谢的家长,大都是外向型的;如果在电话沟通中回应声音平淡、回答问题简洁,表达不太积极的家长,大都是内向型的。当然,初次电话交流效果与教师的语气、沟通内容也有一定关系,是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教师还需在日常活动中更全面、深入地观察和了解。
2.初察其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入离园、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都少不了家长们的身影。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近距离观察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如在入离园时,看家长会不会提醒孩子主动与教师打招呼;家长会时,看家长能否安静倾听并做好记录;家长开放日时,看家长能否观察孩子,积极与孩子互动;在评价记录表中,家长是否如实、正确、客观评价孩子的表现……近距离、面对面的接触,让教师对家长的言行举止观察得更加全面、细致,而这些细节会折射出家长的个人素养。另外,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信息化平台与家长交流沟通,也可从中了解家长。如教师在班级群发布通知、传递教育理念、分享课程故事时,可以看看家长是否及时回复通知、及时参加家园活动或按时完成亲子小任务等。网络平台让家园沟通更加便捷的同时,也提供了另一个了解家长的窗口。
3.初识其型。通过初次电话交流、每日常规交流、网上信息交流、集中家长会交流等方式,教师能够从多个维度观察家长的言行,了解家长的需求,明确家长的类型。如从家长的背景上,可以分为高知型家长、海外型家长、打工型家长、全职型家长等;从家长的性格特征上,可以分为敏感多疑型家长、急躁冲动型家长、攀比好强型家长等;从家长接送的方式上,可以分为妈妈型家长、爸爸型家长、祖辈型家长、阿姨型家长等;从家长教养的方式上,可以分为包办代替型家长、崇尚自由型家长、过度关注型家长等。教师从不同的层面关注、了解家长,判断家长的类型,能为以后与家长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做好铺垫。
孩子从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牵动着每个家长的心:家长会因为孩子的哭闹情绪而焦虑不安,会因为孩子的胆怯心理而焦虑不安,会因为孩子的顽皮好动而焦虑不安……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家长,他们的顾虑是各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要用爱心去关注,用耐心去帮助,用慧心去化解。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心理的发展阶段,教师除了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还要兼顾学习和游戏活动。而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尽量给家长反馈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让家长看得见幼儿园的活动,看得到孩子的身影,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幼儿在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1.照片、视频常态化。为了缓解家长的忧虑,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用手机、相机捕捉孩子在一日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如自主生活——自主饮水、自主添餐;户外运动——运动操节、大型器械、快乐游戏;自主学习——好听的绘本、区域游戏时光等等。教师将这些活动照片上传班级相册,或者剪辑成视频,让家长们通过图片和视频全面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学习、游戏和运动情况,可有效消除家长的顾虑,让家长放心、安心。
2.文字传情多样化。家长通过视频和照片对幼儿园有了初步的了解,如何让家长更深入了解每个活动的意义和发展的价值,就需要教师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告知家长。如介绍班级活动时,教师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儿童化、童趣化的语言表达,这样既能拉近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又能与家长产生共情;在发布通知时,可根据通知类型,增加一些小标题,让信息内容更加明确、聚焦,如“温馨提示”“失物招领”“《指南》伴我行”等。娓娓道来的文字,让家长得以全面、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活动,由此,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指南》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教师应该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特殊体质。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热惊厥、食物过敏等特殊体质的幼儿越来越多。针对个体差异,教师除了做好备案和统计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当格外关注。如在进餐中做好过敏幼儿食物的领取和记录;户外活动中关注特殊体质幼儿的情绪和状态;午睡环节时巡查高热惊厥幼儿的体温……特殊的体质需要特殊的护理,教师的细心既保证了幼儿的健康与安全,又减少了家长的担忧。
2.特殊幼儿。特殊幼儿在近几年的幼儿园群体中逐渐扩大化,这里的特殊幼儿既包括感统失调、多动症、孤独症等明显心理疾病的幼儿,也包括不合群、胆怯、好动等行为异常的幼儿。作为教师,首先要从心里接纳幼儿,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受到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员,同时结合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也能够小步子前进。
家长工作中,沟通和交流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不知如何说家长才会理解,特别是幼儿在园发生磕碰事件时,更是不知如何化解“矛盾”。其实在与家长进行沟通中有许多的小窍门,教师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家园沟通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先扬再抑。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优秀的,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也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投其所好。首先,教师要肯定幼儿近期在幼儿园的进步,对孩子细微的成长给予赞美,使家长获得心里的愉悦。接着,教师可以用白描的方式陈述孩子近期的问题,引起家长的共鸣,让家长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乐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并及时调整。在沟通中,只要教师站在幼儿发展的立场与家长交流,就能让家长在感受幼儿进步的同时接受幼儿的不足,并积极配合,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2.换位思考。3—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虽然偶尔的磕磕碰碰总是难免,但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遇到幼儿出现磕碰等情况时,家长工作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化解矛盾。如:幼儿受伤时,不管伤势如何,家长肯定是心疼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站在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首先,在第一时间处理完幼儿伤情后,及时跟受伤幼儿的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并用委婉的语气慢慢平复家长的情绪,消除家长的担心和顾虑。从问题出发,与家长沟通时换位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问题,也可让家长更加理解和信赖教师。
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丰富的家长资源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优化、整合这些资源,体现家长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和评价权,通过家园协同共进,达到促进幼儿获得更好发展的教育效果。
1.取之所长。家长的文化观念、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都是多元的、独特的,他们的潜力和资源也是无限的。幼儿入园前,教师可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家长的职业、兴趣和爱好,通过分析和统计,将家长进行分组,如将会种植、会讲故事、会唱歌跳舞等有明显特长的家长组合在一起;将会折纸、会画画、会包饺子、会烘焙等心灵手巧的家长组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分类建立家长资源库,让家长资源明确、清晰、可见。
2.用之所长。家长资源库的建立是为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幼儿园或班级的活动,成为家园共育的好伙伴。如成立班级家委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群策群力的作用;招募家长志愿者,与教师一起共同守护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开设家长大课堂,让家长近距离参与幼儿的教育教学等活动;开展家长分享会,通过分享育儿经验,让家长在活动中获得自豪感、成就感,同时也为其他家长树立良好的榜样。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工作是教师的常态化工作,也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用慧眼准确识别家长,用慧心服务家长,用慧智调动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让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让家园共育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