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霞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把现代诗歌的教学设置为“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单里明确提出三个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其中,学习鉴赏是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整体单元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托教材文本开展活动,将整合后的任务转化为活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活动展示、交流和改进,引领学生在活动中鉴赏诗歌,品读现代诗歌的“本味”。在此活动任务中,笔者共设计了“赏析诗歌意象”“探寻诗歌情感”“品读诗歌音韵”三个环节。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融合体,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本环节依托文本内容,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笔者设计了“带你去寻诗中景”活动任务单,让学生找寻本单元诗歌中的意象。
设置活动任务单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目标,在赏析个体文本的同时,关注单元各文本之间内容与形式的异同。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并探讨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意象是通过具体的客观物象,把抽象的、无形的主观情思,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把情思鲜明、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沁园春·雪》借助北国风貌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抱负;《我爱这土地》借助鸟的形象,用“嘶哑的喉咙”唱出了对祖国最炽热的爱恋;《乡愁》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乡愁绪等。学生在诗中寻景的同时,也就理解了每首诗歌中特有的意象。
意境的韵致和意味是由意象生发而来的,意象的特点不同,构筑出的意境也会不同。例如,同为饱含爱国情怀的诗歌,《沁园春·雪》以“冰雪”“高山”“群山”“高原”来写,视通万里,营造了壮伟阔大的意境;《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前由于加了特定的修饰语,构筑了悲怆又苍凉的意境,表现了饱经沧桑的祖国形象和悲愤深沉的爱国情怀,既真实质朴,又震人心弦。
诗歌借意象传情达意,“言不尽意,立象尽之”,意象是载体,抒想抒之情,说欲说之理。但诗歌短小精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宽广的思考和回味空间。诗歌的主题情感是不唯一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思考。例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到底是为谁而作?传达的是何种情感?这都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
在第一个活动环节中,通过对意象的赏析,学生已经能清楚地认识到,把握意象能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情感,它是诗歌用以吟唱、传情达意的载体。本环节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
任务要求:学生查找诗歌背景资料和诗人有关生活经历,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为每一首诗设计一张小名片,要有插图或背景等设计。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综合提炼,用精练的语言介绍,同时在名片上依据诗歌内容主题设计插图、背景等,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任务要求:假如把这几首诗歌组成诗集,请为其设计书腰。学生可从任意一角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几首诗的内容、情感和价值。
这几首诗作都借自然之象抒发情思,可以定位为“自然之音”。有小组设计为“自然之歌”,与“自然之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小组设计为“生命的歌唱”,他们认为从情感上来看,无论是爱国情怀,还是个人情感,思乡、念人、伤春悲秋等,都是生命的内容,这样的阐释也很有说服力。学生在设计讨论中进一步挖掘诗歌的内涵,加深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力。
节奏、韵律也是诗歌传达感情的形式。品读诗歌的韵律,有利于帮助学生鉴赏诗歌的音韵美,理解诗歌的情感,也为后面的任务——诗歌朗诵做准备。本环节也设计了两个活动。
学生分小组给每首诗歌朗诵配上一首音乐,并说明理由。例如,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配乐上,学生推荐了《安妮之歌》,这是被称作能“陪着小女孩长大的歌”,节奏舒缓,回归自然,切合该诗的基调;也有学生推荐了王黎光的《春》,认为其歌名和曲调中所传达出的温暖力量,都与该诗的主题契合。
学生分组在网络平台上搜索这几首诗的朗诵视频,当堂交流展示,最后由学生自己点评视频。诗歌朗诵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本环节规定只从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五个角度点评,其他评价标准将放在朗诵的环节再做指导。活动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音韵美,把握诗歌朗读艺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通过“学习鉴赏”的活动,学生自主完成了一系列活动式学习任务。这些活动相互关联,层层推进听、说、读、写、思同时进行,能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参与其中,在完成各个活动的同时,初步鉴赏现代诗歌,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