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9处“无後”之“後”的词义探析
——先秦後字研究之三:助论“不孝有三,无後为大”的後后通假

2022-12-31 04:36雪苗青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通假左传孟子

雪苗青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怀化 418099)

文言文常是俗话的精简式文雅式变体。用後字简记某意思,今人能否论定词义,看信息的丰寡。

一、只能指继禄人和只能指继位人的

1.《左传·成公八年》:後字指继禄人

“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後,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乃立武而反其田焉。”[1]p838-839赵衰(成季)功勋大;四子乃盾(宣孟)、同、括、婴;盾子朔生武;好事者株连孤儿赵武,夺田。他活着,祖先怎么无後?谈食邑、保禄,此後的指属乃田禄,非血统非家统;非指後人,指继禄人,是氏族之主;但语境隐示继禄人是後代。比较:沈译本曰“後代来继承”。[2]P221

2.《左传·宣公四年》:继禄人

“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後,何以劝善?使复其所,改命曰生。”[1]p683-684斗子文三任令尹即首相,贤明;其子任令尹时遭诬杀;其孙克黄出使国外时,得知族人、令尹斗越椒与楚王打仗,怕株连而回国自求拘禁。自剥富贵,故曰复;命者名也,改名祝他好于父。此後只能指继禄人:无罪无死罪;官场劝善论禄。比较:沈译後代。[2]P176

3.《左传·哀公十七年》:继位人

“冬十月,晋复伐卫,入其郛。将入城,简子曰:止。叔向有言曰:怙乱灭国者无後。”[1]P1710入城去灭国,指晋军废卫君,则君族里没有继位人(名声太恶,不敢接位);晋军止步,卫国的亲晋派赶走庄公,立他堂弟般师为君。齐晋竞争,此后数年卫国四次换君。——事谈卫君弃和立,此後只能指继位人;乃“怙乱灭国者(君位)无後”,者字表示“的情况”。比较:沈译後嗣。[2]P589

二、应该指继禄人和应该指继位人的

应该:分确定类与比较合理类,此指後者。

1.《左传·庄公十六年》:继禄人

郑厉公治乱,“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之,曰:不可使共叔无後于郑。使以十月入。”[1]P202郑庄公克弟弟段于鄢,段逃到卫国共地,是为共叔段,一度联合四国攻郑国都城。——其孙定叔奔卫乃郑国之患,需安抚。若指後裔後嗣,在卫国才安全安心,哪能招回?当谈继禄人,语境里是後人;不大可能谈继位。比较:沈译“後代没有禄位”。[2]P51

2.《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继位人

“公疾,问後于叔牙,对曰:庆父材……鸩之,曰:饮此则有後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後。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1]p253-254鲁庄公仨弟即庆父、叔牙(僖叔)、季友(成季);庄公长子子般继位而庆父弑君。(1)“问後”是探问继位人,二弟想兄弟继位。(2)让二弟安心受死,需待遇高:立叔孙氏即让其子公孙兹接父之卿位(有禄):此後当指继位人,高于继禄人(未必有官位)。比较:沈译问後之後为继承人,无後之後训後代的禄位。[2]P62

三、其它的无後之後

1.《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当指後裔

“甚美必有甚恶……子貉之妹也。子貉早死,无後,而天钟美于是。”[1]p1492-1493子貉即郑灵公,继位半年便被杀,兄弟继位。谈“甚美、甚恶”成对出现:早死,无子女即无後裔,为甚恶(无後嗣但有女,非甚恶):天道配对,集美于其妹、很美貌。比较:沈译後代。[2]P503

2.《左传·昭公十五年》:後继、继承、承接

数典忘祖喻忘本,千古识作周王骂,而今为之做平反。“司典之後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後乎。数典而忘其祖。”[1]P1371司典属史官,後人为何忘记王室惠待晋国?景王只能猜:大概没继承(祖职)吧?父字为美称,其字乃估计;非骂;曰忘乃惯性用字,实不知。真相:籍谈和父亲是军官。比较:《左传正义》言其子籍秦参乱而被晋军俘获(难免削职夺禄),是无後;沈译上个後字为後代、下个为後代有禄位。[2]P451

3.《左传·宣公十二年》:(胜事)延续

“楚自克庸以来,其君……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後。”[1]P731谈理而说纣例,语义结构有对应,无後对应不保即冇延续,後字指保有即延续。若训它义,无据且偏。比较:沈译“没有结果来命令警戒他们”[2]p186,怪异。

4.《左传·僖公十一年》:(本人职权的)延续

内史过“曰:晋侯其无後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1]p327-328《国语》“必无後”,也是史过说晋惠,同义:此後只能指(本人)续位,职位的继续、延续。比较:沈译“後代不能享有禄位”[2]p84。

四、扩探:其它先秦语料里的“无後”

1.《国语》“必无後”之後指(本人)续位

《周语上》:晋惠公行礼不恭,内史过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後”。旧训後嗣,乃错。第一,史过谈“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反对牵连,则事限惠公本人,涉权位。第二,接着质疑“将何以守国?”谈德不配位、将难守位(死得较早而传位于子,很快惠公哥哥夺位;晚死则可能被夺位,破规是夺)。可见:此无字是存在词,也是德性能力否定词,是无能、不能、无法;此後字根本义是後续或续,作动词,如《商君书·境内》“死则一人後”,谈守国,具体义只能指(本人权位的)延续,即继续在位、续位;此无後指不能续位,可简称失位。

2.《管子》《文子》“立无後”之後通假于后

《管子·小匡》:“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後,则民殖矣。”旧释“为无後者立嗣,人口就增殖”,谈後嗣,乃误:立嗣改变关系,不增人口;话题非谈家庭事。亦非谈某人的继位承禄。何解?民谈某族全体,此後影响全体,立无後只能是为无主的宗立主(後字通假后字,基本语义乃主、君)。第一,背景:齐襄公邪恶,堂弟杀之而自立,被杀;小白即桓公战事得胜,杀了败逃于鲁国的哥哥即管仲的旧主;从鲁国弄回管仲,这是首次问政,君民相对。管仲难免关心上层社会的和解。第二,话题谈修进高级贵族的族(公指齐国君主,家指大夫之邑、代指大夫),再谈宽宥旧罪、修善旧宗,乃上层社会宗族级的事。第三,修宗谁为要?在领主制社会,当然是宗主。晋室连续内乱的各方追随者,族魁级;宗主因罪被惩,削职夺禄,或死或囚或逃,本宗散架、没落;旧宗立主则统一、复兴。官方立上层贵族的宗主:免罪、返禄,死了的则封授其亲人以禄地,即立之。第四,佐证:是谈旧贵族的地位复立。《文子·精绝》:“存危国、继绝世、立无後者,义也。”简语乃移用,袭用了《管子》;前两事改用《论语》“兴灭国、继绝世”(诸侯、卿大夫的兼并战争灭掉一些小国和世族的旧地位,国在君族)。第五,後通后,但用于宗主等较低级的主(至高称王,诸侯称爵位或泛称君),可行。夏商君王称后,《周礼》规定天子配偶曰后,上尊号;宗主称后则违礼;管仲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需避讳,属通假。又,发号者的词族在扩用:春秋时大夫领地曰家,家主名下设“家君”指管家,君字降格用。旧字新用在先秦很活跃。第六,放修立三事推向民殖:旧宗之民树立地位即伸直曲伏之身。殖通假直,指立、伸直(《周语》“以殖义方”)。殖亦通假,可示活读。第七,语境诸小句的构词皆简易精爽,後指主,辞精爽,语境协调。第八,排除:个人有继位人而宗族无,若泛论继承人则宗民皆是,不需立;宗是语境的词而宗主不是,因此,若训後为宗主的继位人或继禄人(官方可立),语义无根另起、跳档了,辞气不顺畅(看语境,作辞的本态肯定顺畅),不爽,非达诂(悖语境风格)。

3.孔子语“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之後当指後嗣

语载《孟子》。俗乃家族墓,无嗣故作俑陪伴:其字乃推测,後字当指後嗣。孟子转用作愤怒语。

4.《礼记》“无後”之後,分两类事体

《檀弓下》“为无後也”:笔者已考,指後续(的禁食)。[3]《曾子问》“凡殇与无後者祭于宗子之家”:谈家祭,泛指後继(的人),细指传家人即後嗣。

五、余论

1.“无後为大”难免望文生义,东汉流行俗解

《史记》孟尝君“绝嗣无後”:境谈薛邑君位无嗣继,後乃继。非谈家统。刘邦找到其後人赐爵位。

赵岐(108上下~201年)注孟子,录俗儒的三不孝,不严谨。应劭(约153~196)《风俗通·正失》“不孝莫大于无後,故收举之”,收养以继祀。

2.古文里其它语义的“无後”

东汉牟融《理惑论》“引之无後”:拉它不後退。宋欧阳修《纵囚论》“自归无後”:没延後迟後。

3.辞书和译注书:可改进的空间大

例如《论语》“後其食”孟语“後其君”,後指後待,大字典大词典皆未录;另,义项当分级类。

译本常只求单句好像说得通;专文重视精审。

附1.孟子名言的後字通假后字而训尊者[4],非用后字的君王义项,乃用扩指义:后字形为发号施令,可作尊词,指尊贵(大舜大唐之大也是尊词但义非尊贵),或尊饰(尊称式修饰词,君奭君陈之君亦然),或尊指(尊称式代词)高级尊长(君字的尊指后来不限高级,孝道的家长高低同一)。尊饰词后,当训尊贵者或尊贵的:先秦语皇天后土、履后土而戴皇天:指伟大者天(皇字形为日照,表辉煌盛大)、尊贵者地(後世用后土称社神乃另个语境)。《鲁颂》“皇皇后帝,皇祖后稷”颂三皇五帝(旧训天帝乃误)及远祖,后稷之后兼作尊饰。汉代文章也用后字尊指公卿、地方长官等,如:群后旁戾;赫赫明后。(论文多处没展开说,遗憾么?2014年投《孔子研究》无回应;高级刊物流行初选看作者单位,不高不初审,故后来不想它;2018年投《道德与文明》,它是少有的真正搞匿名制匿单位制的,外审半年多,三审共走9个月,积稿多且无抢时需要故待刊期1年多,近2个月的排版期而篇幅大删:发表即知足,不奢望)

附2.甲骨文后字即毓字么?曹定云《殷墟卜辞“毓”字补论》介绍裘锡圭等突破旧论。无关的,毓是称亲戚。

附3.新释“後子”[4][5],补一条语料,《墨子·非儒下》:儒者“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丧礼的独立用词,乃比较诸子地位,诸子皆家统继承人,後子超常,则此後超常,乃后乃尊者;非谈父位继承之事,後非後继(《礼记》妻之兄弟分父後者与非者,父只能指父位,後为动词指後继)。另外,孟子可以用通假字,有铁理:懂儒规,辟杨墨而熟悉墨子的非儒;他可以认作避讳,且语境亦无限制。孟子不论笔画增减:4·8章仕通士、12章茲通此。

附4.《孟子》为字作系词的,例:是为欲富乎(古文句首的“是为”即这是);惟天为大;亦为不善变矣。

附5.为无後也:赵岐释文的“故”字谈因果,对应原文的为字,因此“惧”字是外添的。——为字通假威字么?不搞恶趣故不可:连气的上句的为字乃限制,1真1假乃乱。可省去系词么?兼顾精简和辞气美: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繁谈国君进贤。

附6.答辨的上篇[3],此补说。(1)渍淖:指烦污(污得多,烦通繁);为歇后语,如铁公鸡;现属江淮官话。(2)三例故训分歧大。击戾:唐代杨倞、清卢文弨、1985年杨柳桥《荀子诂译》,训了戾,指弯曲,释文不添惧类字;古代俗刻本写乖戾(违反常情),是民间学者之理解。击戾当是乖戾的方言,犹湘语拌蛮的次方言有巴蛮发蛮等。古人不注无後,异于杨天宇。等等。韩不理睬分歧,僭称所选某释为语义的事实,霸道了,属乱杠,但话题有价值,要肯定。(3)“假设三例可增惧字”?指漏字脱字;其实不能添。

附7.答辩(下篇)附议,旧训悖事悖理多(关键是舜当时不可能聚焦後嗣),就是谈:後训後人,即便添惧字,也说不通。补:曲解舜事,聚焦後嗣,器化妻者,不仁义,败则休妻、收二奶加贪腐、弃杀女婴盗男孩,害无辜、弃正义;强调父母某种需要而搞极端主义,属歪孝观。——论情理,尧选舜担大任,孝德重要但次要,主因在能协调诸德。

附8.後嗣论3问题:添惧字;悖事理多;悖三孝观。

附9.改进答辩补论篇的附议。把无後独断为不尽後辈的本分(责任),说不通,有5个问题:(1)违反儒家三孝观体系的价值取向。(2)自己为角色後人,後字冗余了。(3)後字虚了变任字,无後变无任,乃衍延式偷换概念(《孟子》2·9谈过胜其任、不胜其任)。(4)用冗余字取代要件字,悖于书的风格和表达力档次。(5)违反逻辑:第一,本义的孝是善待父母(异于延义孝及仿义孝),孟子的师祖曾子的本义三孝观的孝及反面的三不孝,按人文价值的高低排序。第二,用义务(或本分或责任)的视角划分,〖孝德大体即孝道义务、孝责,超义务的可谓高孝;非孝分两种,不孝和(孝有大体但)不高孝,“非”为区别词,“不”乃否定词(否定其性质即大体)〗,不孝是孝的对立,就是不承担作后人的责任,此乃解释。哪件不是?没有空间安置其它的不孝。事说尽没尽,没尽责任大不孝,隐含的下句是:尽了责任二不孝,或,半尽半不尽责任二不孝、尽了责任三不孝。句句皆谬。

附10.谈不孝有三而不懂儒家三孝观,容易误想。假设後指後妈(舜家的真老大):不孝有三,不敬後妈,爹伤心,大不孝(不顺爹爹二不孝,不爱弟弟家不和、也不孝)。舜不告而娶,是不敬後妈。君子怜他爱亲妈,以为犹告了。

附11.孟子5·2要求三年之丧,可谓泥古;但7·26不孝章的章旨是通权达变,例示了章团主旨勿求全。

附12.望文生义是认知的常态,但古汉语太复杂。

猜你喜欢
通假左传孟子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衛伯考(下)
磨刀不误砍柴工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