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奶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2-12-31 02:31胡永青
中国乳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奶业乳制品奶牛

华 实,胡永青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质量标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0 引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是我国传统的奶业主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奶牛养殖传统。新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奶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奶业发展的意见》《新疆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自治区农区畜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2019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9 厅局联合印发了《新疆奶业振兴行动方案(2019—2025)》等系列政策文件,确定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新疆奶业振兴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行动举措,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持续加大对奶业的扶持力度,提出到2025年新增荷斯坦牛20 万头,新增牛奶产量100 万t以上,奶类总量达到300 万t,立足新疆奶畜养殖现状和奶业发展特点,走出富有特色的奶业振兴之路,把新疆建成全国奶业大区,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奶业振兴战略大局。

1 新疆奶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奶业的发展从无到有,大致经历了5 个阶段。

1.1 基础发展期(1950—1979年)

1949年,新疆改良奶牛存栏仅1 200 头,1979年发展到7.1 万头,年均递增14.57%。这一时期的奶业发展特点是牛奶紧缺,市场供应异常紧张。奶产量由50年代初的几千t,发展到1979年的6.98 万t。乳制品加工以瓶装的消毒奶产品为主。

1.2 稳步发展期(1980—1999年)

农区个体养殖户纷纷从外地购入奶牛,奶牛数量快速增加,存栏由1980年的11 万头增加到1999年的101 万头,年均增长11.75%。牛奶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供需逐步趋于均衡,牛奶的生产销售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奶产量由1980年的6.78 万t上升到1999年的70.43 万t,年均增长2.42%;乳制品加工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等类型并存。乳制品以奶粉、巴氏奶、酸奶、高温灭菌奶为主。

1.3 快速发展期(2000—2007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乳制品加工和奶牛养殖开始走向规模化。一些较大型的企业发力投资奶业,大举新建扩建乳制品加工厂,同期从国内外引进大批量奶牛建立奶源基地,乳制品日加工能力由2000年的1 100 t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5 000 t,年均递增7.14%。奶牛存栏由2000年的118.90 万头增加到2007年的210.55 万头,年均递增8.51%。奶产量由2000年的78.23 万t,增加到2007年的201.00 万t,年均递增14.40%。产品结构以奶粉生产为主,转为以液态奶为主。

1.4 调整转型期(2008—2017年)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我国奶业发展陷入严重的困难和危机,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加之进口乳制品冲击,市场一度陷入低迷,新疆数十家奶粉厂停产或倒闭。为保障奶业健康发展,自治区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 “学生饮用奶推广计划”的实施,稳定了乳制品消费并拉动了市场增长。

1.5 奶业振兴新时期(2018年至今)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 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为奶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19年,新疆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等9 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新疆奶业振兴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加快推进新疆奶业做大做强,把新疆建成全国奶业大区,助力乡村振兴。随着奶业振兴计划的落实,新疆奶业正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

2 新疆奶业发展现状

2.1 饲草料种植

新疆全区青贮种植484.45 万亩,平均亩产3.42 t,年产量1 580 万t,干物质DMI平均29%,淀粉平均27%,主要营养成份距离“双30”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苜蓿种植238.16 万亩,平均亩产0.66 t,年产141 万t,粗蛋白质(CP)平均16%,为苜蓿干草二级质量标准。北疆区域是新疆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的主产区,青贮、苜蓿产量分别占全区的72%和78%。

2.2 奶牛品种区域分布

新疆的高产奶牛品种主要为荷斯坦牛,其奶产量占商品奶产量的92%,存栏的85%以上分布在昌吉州、克拉玛依市、伊犁州直局部、巴州局部、喀什地区局部、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七师、第八师、第六师、第十二师的农区。其次是新疆褐牛和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是地方特色品种,以草原放牧和半舍饲半放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和阿勒泰,3 个地区的存栏占新疆全区褐牛93%。西门塔尔牛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喀什和阿克苏地区,两地的存栏约占全区的70%,其余的30%分布在伊犁州直、昌吉州局部、塔城和阿勒泰等地区。

2.3 奶牛存栏

2020年,新疆奶牛存栏约160 万头,但品种优良的高产奶牛仅29.1 万头,其中荷斯坦牛约26 万头,新疆褐牛和西门塔尔牛约3.1 万头,3 个品种的泌乳牛合计约11.7 万头,占全牛群比的40%。农区荷斯坦牛平均单产7.6 t,乳用新疆褐牛和西门塔尔牛平均单产为5.9 t,日产鲜奶1 300~1 650 t,年供应商品奶约55 万t。牧区的新疆褐牛和西门塔尔牛乳用饲养的数量并不多。

2.4 规模养殖

奶牛规模化养殖主要分布在农区。100 头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场(家庭牧场、合作社、养殖小区)439 个,其中存栏100~499 头的310 个,存栏500~999头的64 个,1 000 头及以上规模养殖场65 个。品种主要以荷斯坦牛为主,占规模养殖总存栏的54%,乳用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500 头以上规模养殖占比1.7%,全区规模养殖比例为34%。总体上高产奶牛存栏增速缓慢,500 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较低。50 头以下养殖户近年连续大幅快速减少,小散户基本退出奶牛养殖行业。

2.5 奶产量与商品奶

2020年,新疆牛奶产量206 万t,实际用于生产加工的商品奶69 万t(含特色乳品,不含奶吧和合作社的自销量),商品奶原料的95%来自农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合作社)。牧区的新疆褐牛和西门塔尔牛因泌乳期短,产量低,除饲喂犊牛和牧民自食外,仅有少量鲜奶以散售形式供应周边居民,商品奶的供给率仅3%~5%。

2.6 生鲜乳价格与质量安全

生鲜乳平均收购价由2019年底的3.6 元/kg上涨至4.4 元/kg,高于同期全国4.15 元/kg的平均水平,上涨幅度22.22%,局部奶价达到4.8 元/kg,个别区外调度收购价甚至高达6.0 元/kg。

生鲜乳质量安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规模养殖场的生鲜乳合格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平均乳脂率3.43%,平均乳蛋白质3.13%,体细胞数平均26.6 万个/mL。生鲜乳质量水平已经超过国家标准。

2.7 乳品企业分布及产品结构

2.7.1 乳品企业分布

2020年新疆有乳品企业52 家,设计日处理能力6 500 t,实际日平均生产量约1 700 t。2020年全区乳制品加工量69 万t,其中北疆企业54 万t,占全区加工量的78.3%,南疆和牧区传统作坊15 万t,占全区加工量的21.7%。

北疆乳品企业主要有新疆天润乳业有限公司(简称“天润”)、新疆西域春乳业公司(简称“西域春”)、新疆花园乳业有限公司(简称“花园”)、新疆麦趣尔乳业公司(简称“麦趣尔”)、新疆绿成农业开发公司(简称“绿成”)、伊利(新疆)乳品厂、蒙牛(新疆)乳品厂、维维(新疆)乳业公司、新疆伊哈牧场、新疆西部牧业畜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部牧业”)等。南疆乳品企业主要有新疆瑞源乳业公司(简称“瑞源”)、新疆南达新农业开发公司(简称“南达”)、新疆新农乳业有限公司(简称“新农”)和新疆三宇乳业公司(简称“三宇”)。其中天润和西域春2 家鲜奶收购、加工、销售量占全疆商品奶总量的48%,天润、麦趣尔、西部牧业是上市公司,天润为中国奶业20强(D20)企业,西域春为D20观察员企业。

2.7.2 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仍以液态奶为主。产品种类及产量(按原料奶折算):液态奶占比53%、发酵乳39%、含乳饮料1.2%、奶粉3.5%、奶酪3%、休闲食品0.3%。疆内市场销售52 万t,占比75.4%;疆外市场销售17 万t,占比24.6%。外销主力企业为天润、西域春、花园、麦趣尔、新农、南达、绿城、明旺、旺源、瑞源等,占外销量的95%以上。外销产品主要以酸奶、高温灭菌奶、奶啤及奶粉为主,另有少量干酪、奶茶粉等。年销售额10 亿元以上企业1 家,3 亿元以上企业4 家,1 亿元以上企业6 家。

2.8 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

新疆的规模化奶牛场机械化装备程度较高,基本实现全混合日粮饲喂、自动清粪、管道式挤奶、CIP清洗,配备直冷式储奶罐、乳质检测仪器、半自动修蹄机、奶罐运输车以及舍区温控系统和饲草料收储设备。部分较大型牛场有粪污处理及沼气设施,但使用率不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规模化奶牛场实现了100%办公自动化,90%运用互联网,70%有生产管理软件,85%的牛场装有监控摄像头,部分牛场装有奶牛发情监测、身份识别以及乳房炎预警智能系统。

3 新疆奶业发展优势

3.1 地缘优势

天山北坡属于世界公认的“黄金奶源带”上,即在南北纬40°~50°之间的温带草原,气候适宜、水草丰美,地域辽阔,是国际公认的优质奶牛饲养带。在这个区域内奶牛生长舒适健康,从而可为消费者带来高产量、高品质的奶源。

3.2 资源优势

新疆草原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场7.2 亿亩;北疆农区饲草料较丰富,青贮和苜蓿在满足现有奶牛所需饲养量的情况下,尚有200 万t和150 万t富余,奶牛扩群增量仍有较大空间。北疆牧区新疆褐牛养殖基数大,可利用其乳脂率、总固体高以及草原天然无公害、有机乳质的特点,结合旅游旺势开发方便、有机、特色风味等乳制品。

3.3 产品优势

新疆奶源具有“天然、有机、绿色、安全、优质、营养、醇净”的独特优势,乳制品日益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疆外销售增幅较快。奶畜品种丰富,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及马、驴、驼等乳制品特色突出。

3.4 养殖基础优势

一是牛只基数大,尤其是牧区的新疆褐牛与西门塔尔牛超过百万,加大乳用性能改良力度,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取得成效。二是天山北坡已经形成了以昌吉州为核心的农区奶产业集中带和以呼图壁种牛场为代表的科研、育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三是自治区奶产业技术体系、昌吉州天山北麓奶产业联盟的建立,为推动行业规范、技术推广与服务、行业标准和产业化进程助力。

4 新疆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4.1 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滞后,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

4.1.1 规模养殖水平不高

传统畜牧业占比很高,牧区存栏仍占全区奶牛存栏总数的80%以上。牧区以放牧为主,传统的流动转场饲养方式不便于奶源集中收集,乳品企业缺失,难以向市场批量均衡供应乳制品。农区规模化养殖数量及奶源供应也存在区域间不平衡,2020年原料奶首现短缺,年缺口约3.3 万t,昌吉州、巴州一些企业从甘肃等地调运奶源,2020年外购原料奶2 万余t。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偏低,商品奶产出有限,每年可提供加工用原料奶仅90 万t(含合作社、奶吧、散售),仅占全区牛奶总产量的43%,对下游加工业支撑不足,特别是近年来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质量奶源更为紧缺。

4.1.2 品种优势未有效利用

数量优势和奶源优质与经济回报不成正比,致使资源浪费。新疆奶牛品种除荷斯坦牛外,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等乳肉兼用牛资源丰富,但规模化养殖率低、饲养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奶产量低泌乳期短等问题突出。部分地区仍采用自然杂交,存在品种退化、近亲血缘的现象。

4.1.3 生产管理比较粗放

牛群结构不合理,长期以40%的奶牛产出养活100%的群体,低于现代化牛场泌乳牛占比55%左右的水平。养殖档案不健全,冻精使用记录不规范、系谱欠完整,牧场管理软件使用率不足40%,大多数牛场的牛只档案和生产数据更新不及时,无法提供有效的科学管理数据,养殖经济产出比计算不准确。繁殖能力差,产犊间隔较长,平均在420 天以上,奶牛终生利用效率不高,平均利用胎次仅为2.5 胎。

4.1.4 自繁自育能力需提升

2015年以来奶业发展出现波动,多种因素导致养殖效益下滑,新疆荷斯坦牛存栏量累计减少近40%。现有千头以上较大型牛场仍以2015年前的进口奶牛为基础,扩群和新建也主要依靠购买进口奶牛,奶牛养殖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牛场要着力提高自身繁殖育种水平,做好高产奶牛自主培育工作。

4.1.5 饲草料质量和产量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新疆全株玉米青贮的平均亩产仅3.42 t,苜蓿干草平均亩产0.66 t,相对于其他省全株玉米青贮亩产6.0~7.5 t和苜蓿干草亩产0.9 t还有很大差距。若按全株玉米青贮亩产6.0 t和苜蓿干草亩产0.85 t计算,在不扩大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新疆可实现青贮、苜蓿分别增产1 249 万t和452 万t的优质饲草料。与此同时,规模化牛场的青贮质量普遍达不到“双30”的标准,苜蓿粗蛋白含量也大部分在14.5%~16.8%之间,因此要加强饲草料种植田间管理和青贮制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4.1.6 整体科研能力与技术推广水平不高

新疆排名全国奶业主产区前十位主要是依靠奶牛数量取胜,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仍明显不足,科研资金投入较少,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应用相对较弱,与其他省份比无论从整体的牛场管理、育种、营养、保健还是精细化的围产期、干奶期管理、犊牛饲养、后备牛选育等都缺乏较为领先的生产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待遇一般。

4.1.7 社会资本关注度不够

受产业波动大、生产周期长、资金注入多而效益回收慢、贷款融资难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进入奶牛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发展后劲不够强。近5 年来鲜有新建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虽然近年自治区财政给予新增奶牛2 000 元/头,个别地(州)给予1 000 元/头的政策性补贴,但相对于24 000~28 000 元/头的当前奶牛市场价,绝大部分养殖者依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4.2 企业带动力不强,品牌建设和消费培育发展缓慢

4.2.1 加工企业多而不强

缺乏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着开工不足和资产闲置的现象,加上产品品牌建设滞后,欠缺营销策略和营销宣传力度,市场开拓不足,同时受到离内地省人口密集的中心消费城市远、物流营销体系不健全、线上销售开发不够、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做大做强步步维艰。特别是草原牧区周边小型企业、家庭牧场,对绿色、有机产品的品牌建设意识更加不足,良好的产品品质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对养殖和加工发展引领带动不强,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支撑。

4.2.2 消费增长带动不明显

产品结构不科学,同质化严重,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基本是“液态类、发酵类、奶粉类”老三样,消费市场内耗严重,还停留在价格竞争阶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新疆人口总数为2 585.23 万。考虑疆内商品奶消费量约52 万t,人均消费只有20.1 kg。城市与农村的乳制品消费差别较大,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能力和营养认知度较高,已成为日常膳食的一部分,消费群体较为稳定;农村人口消费虽有一定潜力,但收入较低购买力不足,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尚需培育引导。全疆近十年乳制品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3%,增速明显放缓。

4.2.3 利益链联结不紧密

新疆奶业有完整的产业链,但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链,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不多,乳品企业集中度较高、处于市场优势地位,掌控生鲜乳收购价格和数量的话语权,奶牛养殖者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不够,一直在维持经营中缓步前行,合理权益长期缺乏保障。与此同时,乳品企业各自为战,乳制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与消费市场培育扩大不同步,市场秩序不规范与消费增长速度放缓等问题共存,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

4.2.4 奶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一是优质饲草料生产保障体系有待加强。人工种草收益相比经济作物偏低,加之受土地限制、用水政策控制影响,优质饲草生产供给水平低,饲草料区域供给不平衡。二是奶牛防疫、诊疗、配种体系有待加强。受村级动物防疫员收入低、队伍不稳定,基层配种员、兽医技术水平不高、人员不足,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等影响,中小奶牛场(合作社)技术支撑保障不足,奶牛群体改良率、单产水平、繁殖率、饲草料有效利用率等均低于大规模奶牛场,与其他奶业主产省份比差距更大。三是畜牧业金融保险体系不健全。投融资渠道单一,贷款难、融资难,活畜保险覆盖面窄,使牛场抗风险能力不足,制约了畜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加快建立适应当前新形势、新要求,面向基层提供畜牧业贷款融资、信用担保、保险保障等综合服务的新机制。

4.2.5 环境与生态保护给产业发展带来压力

一是环保设施投入大,煤改气、煤改电、粪污处理、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投入少则需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用水、用电、烧气、烧油等运行成本成数倍增长,养殖企业负担加重,尤其是中小企业运行困难。二是面对环保力度不断加大,养殖企业新建及改扩建养殖场顾虑多,影响产能发挥和扩大再生产。三是有机肥出口不畅,农区种植业有机肥施用量增长缓慢,种养循环良性发展模式未真正形成。

4.2.6 政策潜能未充分发挥

近十年来,国家、自治区不断出台奶业发展扶持政策,但基层还存在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或因部门协调不畅,有些政策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在落实执行上打了折扣,有些“撒了胡椒面”,没有完全发挥项目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5 新疆奶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

建议从自治区层面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新疆奶业发展定位,规划重点发展区域,全疆一盘棋,整合资源,聚力重推,集中突破,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分区域、分类型重点打造2 个奶业优势产业集群,一个是以乌鲁木齐、昌吉州、克拉玛依为中心,打造荷斯坦高产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一个是打造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新疆褐牛养殖与草原特色有机乳制品家庭牧场(合作社)加工产业集群。

5.2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打破体制限制实现“兵地”融合,在政策、资金上加大对龙头企业打造的支持引导,政府做“红娘”促企业牵手,把企业内生动力和政策外在助力形成合力齐发力,打造1~2 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全国知名乳品企业,以品牌的影响力和龙头的带动力拉动奶业整体发展水平。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引导实力较强的大型农牧业集团公司,通过整合区内乳品企业、奶源基地,构建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机制,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大产品创新研发,提升品牌宣传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的扩张。

5.3 加快培育优质品种和奶源基地

以培育地方优质种质资源、调整群体结构、提高奶牛单产和养殖比较效益为主要任务,推进种畜群和奶源基地提质增效,加强特色品种扩繁和满足奶源自给率。一是支持规模乳品企业加快自建牧场和合作控股牧场建设,加大养殖设施设备升级和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政府财政补贴激励机制,支持国家级、自治区级奶牛核心育种场、地方品种的培育建设,推进高产奶牛核心群建设,推进自治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持续开展奶牛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奶牛育种数据库创建、后裔测定。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合作社)使用优质冻精实施改良,提升奶牛单产水平。三是突出新疆品种特色,分区域、分品种有重点的扶持发展。在昌吉州、克拉玛依市重点打造荷斯坦高产奶牛养殖基地,着力提高奶业现代化水平,加快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打造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以新疆褐牛为主,重点打造新疆褐牛养殖基地,突出草原特色、有机奶特色。四是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进程。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和南疆地区推进散户奶牛入社、入场进程,引导奶农通过托养、奶牛入股等方式参与规模化经营,支持培育适度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发展300~500 头奶牛家庭牧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养殖场。五是支持中小型奶牛场将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增值服务等结合起来,从家庭作坊转型为小型工厂,鼓励引导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5.4 建立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投融资保障机制。政府牵头,加大与金融、保险机构的沟通协调,创新信贷、保险新机制,开展活畜抵押贷款和养殖场设施设备抵押贷款、奶牛保险风险分担等新保险机制,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二是完善科技支撑与服务机制。统筹利用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科技项目资金,持续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繁殖育种、疫病防控、科学饲养、乳制品加工等科技攻关;建立健全自治区奶业科研机构,给予政策资金引导机制,运用中央、自治区各类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中科技培训、科技服务资金,以科技补贴的形式,由自治区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相关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或第三方服务机构统一实施,以促进产业发展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切实为奶业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建立技术服务政策扶持的长效机制。奶业振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自治区党委、政府层面高位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加强组织协调和督导,研究和建立奶业振兴的政策框架体系,制定长期支持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奶业发展的合力。

5.5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自治区奶产业技术体系和自治区奶业协会作为奶业发展智囊团、技术支撑、行业自律的作用,加快奶产业发展难点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二是持续支持自治区重大专项新疆奶业创新项目,从高产奶牛种群培育、优质牧草生产、乳制品加工、竞争力提升和信息化建设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突破制约新疆奶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促进奶牛养殖提质增效,乳制品多元化和品牌竞争力提升。三是建立以“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优质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奶业生产体系。四是培育发展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尤其是草原牧区的新型家庭牧场和奶农合作社,对家庭牧场和合作社提供升级转型、技术服务,开展奶牛和特色乳畜生产性能测定。

猜你喜欢
奶业乳制品奶牛
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奶牛吃草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第六届(2015)中国奶业大会暨中国奶业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