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诗之美 悟经典之蕴

2022-12-30 05:22朱影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夜泊枫桥钟声

朱影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一定的文化底蕴,树立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古代诗歌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诗虽然字数不多,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音韵之美、意象之丰、意境之广、意蕴之深是其他文学形式无法媲美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感悟诗歌深藏的文化底蕴。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枫桥夜泊》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品读、感悟诗歌的美。

一、循声依韵,感声韵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分为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以及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诗歌的创作讲究句式整齐、押韵合辙、平仄交错粘对,这样吟诵起来才能抑扬顿挫,像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吟诵古诗是古人品鉴、传播诗歌的一种方式,依字行腔地按照一定的节奏一边吟诵诗句一边炼字修改,最终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唐代贾岛便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因此,想要学好古诗,诵读是必由路径之一。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诗属于近体诗,一般由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组成,并且通过偶句押韵(有时首句也押韵)、平仄对立、平仄相粘和平仄交错来表现其声韵的抑扬顿挫。《枫桥夜泊》押“ɑn”韵,其韵脚字为“天、眠、船”。按照七言诗的音步和诗句的意思,这首诗可按照“前四后三”的节奏朗读。教学中,教师先根据字的读音给诗标上表示平仄和押韵的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为平声,“|”为仄声,“△”为押韵。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前四后三”的节奏朗读。因为学生读惯了现代文,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按节奏的停顿并不十分理想,教师可通过示范读、引读和指导学生对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传统语言学认为,语音是文字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文字除了用“形”表义,还用“音”来传达感情。所以诗歌的音韵节奏除了可以让诗歌本身读起来如音乐一样好听之外,其平声的缓慢舒缓,仄声的短促急速,单步音的顿挫有力、双步音的活泼明快、合口音的沉郁呜咽、开口音的响亮明朗,都对诗歌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作用。为了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声韵之中感受蕴藏在诗句中的情感,教师这样设计教学:“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朗读这首诗,老师先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教师在读诗句的前四个字时故意用低沉的声音、吟唱的方式突出“乌啼、渔火、钟声”这三个意象,带动了听者孤独、忧愁、寂寞的情绪。接着师生交换内容对读,学生读诗句的前四个字,教师读诗句的后三个字。因为有了老师的示范,学生在读诗句的前四个字时,发音、节奏、情感都很到位。在第二次师生对读中,教师又用低沉的语调吟唱强调了“霜满天、对愁眠”。最后,让学生把这首诗连起来吟读,学生不知不觉就带入情感,为下文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做好了铺垫。

诗歌不仅是文学的艺术,也是聲音的艺术。吟诵诗歌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缘景入境,品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指出,能生动地描摹景物,并表达真挚的情感,才会有词的境界,词的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可见诗人也是通过选择意象,描摹景色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之中,除了自然意境之美,还有掺入了诗人情愫的主观意境之美。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中用眼看到、用耳听到可见可听的自然景物之美,还要透过诗行用心感悟诗中的情感。

(一)察无我之境

诗人借写景表达情感,其深情厚谊都含蓄地隐藏在景物之中。带领学生读诗要先从可观可闻的景物入手,才能由“无我之境”层层深入,由具体到抽象,品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枫桥夜泊》中,诗人选择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山寺的钟声”等景物入诗,创造了一种暗沉、冷清、孤寂的情境。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先找出诗人看到的景和听到的声,而后闭上眼睛想象诗人当时身处的环境,用画笔画出当时的场景,并把想象的画面描述给小组成员听。有学生作了这样一幅画:黑色的背景上,远处依稀有一座寺庙的轮廓;近处的江面上孤零零地停着一艘小小的渔船,船上透出来小小的微光;江边上影影绰绰有一排树。还有的这样描述场景:“夜已经很深,皎洁的月亮在黑黑的云层间若隐若现,逐渐西沉。四下黑暗,没有一点儿声音,依稀可以看到江边枫树的剪影。枫树丛中乌鸦凄长的啼叫,透过黑沉沉的夜幕清晰地传到了我的渔船之上。和我相伴的,只有渔船上这一点微弱的灯火,摇摇曳曳像是随时都可能熄灭。‘咚——咚——,寒山寺的钟声悠悠地响起来了,大概天就要亮了吧。”学生的画和话,虽然都没有直接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但从画作和描述中对“黑沉沉的夜晚”“点点的孤光”“孤独的渔舟”“乌鸦凄长的啼叫”等景物的渲染可以看出,学生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即将“水到渠成”了。

诗歌中的“无我之境”是客观存在的景象,但这些景物的选择、描摹又是诗人有意为之的,所以想要感悟诗中的情感,就要带领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这些景物上来,并通过想象再现情景,让学生入诗入景入境地品读诗歌。

(二)悟有我之境

在“有我之境”中,诗人描摹万物,万物都沾染了诗人的情感。“察无我之境”时仅仅是站在旁观、客观的角度读诗。而真正地“读懂”诗歌,不仅要明白诗歌写了什么,还要明白诗歌表达了什么。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诗的写作背景、诗中常用的意象、诗中抒情的句子等走进诗人的内心,读懂诗中的情感。

在古诗《枫桥夜泊》的首句中,诗人写“霜满天”,这里的“霜”是诗人看到的还是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体会:“你们在哪里看到过‘霜,你们可曾看到过悬在空中的‘霜?”学生都说曾在地上、窗玻璃上、树枝上看到过白霜,从来没有看到过“霜满天”的景象。追问:“那诗人为什么要说‘霜满天呢?”点拨之下,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霜满天是诗人感受到的。”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相机出示本诗的创作背景:张继考取进士进入官场才两年,“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张继连同许多文人纷纷逃到江苏、浙江一带躲避战乱。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坐在一艘渔船上,漂泊到苏州的枫桥。欣赏着枫桥的夜景,想到动乱的时局,感受着旅途的愁苦,诗人寄情于景,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本诗的诗眼“愁”,离乡之愁、孤寂之愁、山河破碎之愁,愁到无法入眠。学生甚至结合之前的阅读经验产生了联想:“诗句中黑夜中的孤灯、乌啼、钟鸣都传达着诗人的忧愁。”至此,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学生已经深刻领悟。

“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古诗,只是弄懂诗歌文字浅表的意思,“看”到诗歌描摹的画面,并没有充分挖掘到诗歌的意境之美。只有缘景入境,缘景入情,才能够潜入诗行,欣赏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联想链接,显传承之美

中国古诗传承几千年,积淀下不少的文化基因。比如古诗中的意象,诗人常常用“竹子”代表坚韧不拔的意志,用“莲”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用“菊花”象征高尚的情操,用“杨柳”代表送别,用“牡丹”代表富贵等。有时还会借用典故表达情感志向,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为了尊严不愿苟且偷生的心志。古诗中的意象和典故,呼应了不同时期的诗作,在一代代文人的积累传承中,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和传统。提到这些意象或典故,不用言说,就已领悟到其中的深意。因而教学古诗,就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链接,带领学生解读这些古诗里的文化密码,并将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地烙进他们的文化基因。

《枫桥夜泊》中,诗人借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表达羁旅的“愁眠”。继诗人张继之后,不少的文人经过苏州的寒山寺,都要想起张继的“夜半钟声”,并把它载入诗行。如宋代诗人陆游的《宿枫桥》、明代高启的《泊枫桥》、清代王世祯的《夜雨题寒山寺》、当代作曲家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教学中,教师出示不同时代描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请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这几首古诗里的钟声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些诗都是描写夜晚从苏州寒山寺里传来的钟声,且这些钟声都和诗人的“无眠”息息相关。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穿越十年、百年、千年,这钟声会被这么多人留心并记住呢?”学生表示:“因为唐朝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让苏州寒山寺的钟声有了寄托、有了情感,这钟声化作情感的音符,变成诗歌的传统意象,流进文人的血脉,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变成中国文化的基因。”这样相同意象的列举、联系和解读,把学生的思绪拉长到百年、千年,绵延扩展成“钟声文化”,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树立了文化自信。

在中国诗歌里表达羁旅之愁的除了张继的钟声,还有别的意象。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引进诗歌的相同意象进行对比品读之外,还可以引进表达相同情感的不同意象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在更大的坐标上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如月亮在中国文化里代表团圆、圆满的意思,古代文人墨客经常用“月亮”这样的意象寄托羁旅乡愁,像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本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不必囿于课堂之内,还可以把学习的空间拓展到课堂。发动学生组成小组,专门研究“古诗中的传统意象”。小组分工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对资料進行辨析、筛选、组合,并撰写研究报告。这样一来,语文学习的空间大了,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眼界更开阔了,学生对中国诗歌中关于“传统意象”的了解更全面了,在综合学习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瑰宝,无论表现形式、表达内容还是传达的情感,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古诗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古义今译”,而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受、理解、欣赏古诗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及文化传承之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初步形成感受美、发现美的意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涵养高雅的情趣,逐步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猜你喜欢
夜泊枫桥钟声
枫桥夜泊
盛世钟声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新年的钟声
枫桥夜泊
夜泊(外五首)
聆听钟声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