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资料元素”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存在,类型丰富。它既链接课内阅读,又指向课外阅读,在培育学生阅读能力与习惯上有积极意义。“资料元素”在编排上有“形式丰富多样,紧贴人文主题”“内容由浅及深,指向语文要素”“功能复合多元,聚焦阅读本位”的特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融会“主题”“时机”“意识”,实现以“资料元素”促进资料搜集;还要整合资料、文本与课外书,实现以“资料元素”提升资料利用。为此,探索“资料元素”的编排特点,并建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资料元素”的编排特点
(一)形式丰富多样,紧贴人文主题
总的来说,“资料元素”在教材中分布较广,每册均有涉及;数量也大,总共出现了78次。但出现的形式是非常多样的:绝大多数以“阅读链接”“资料袋”“阅读要素”等显性的方式出现,少数以隐性的方式分布在教材的“课后习题”、略读文的“自学提示”及“口语交际”中,正可谓同样的“资料”,不一样的“元素”。一方面,多样的形式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让其变得更活泼有趣,易于学生接受;另一方面,“资料元素”的多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学的方式方法。同时,这些“资料元素”无一不是紧密依托人文主题的。它们有的是拓展性材料,是对人文主题的再延伸,如五上《圆明园的毁灭》;有的是驱动性问题,是对人文主题的再发散,如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题。
(二)内容由浅及深,指向语文要素
中年级在“资料元素”的编排上安排大量“资料袋”,虽编入少量“阅读链接”,但极少提出具体要求;出现在“课后题”等的“资料元素”也多是停留在“查阅”上。这显示第二学段重在资料的“呈现”与“搜集”,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的资料意识。第三学段则拾级而上,编入更多的“阅读链接”,并提出更多阅读要求;同时,在隐性“资料元素”中也更直接地提出了资料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因此,第三学段更注重资料的“利用”,让资料为阅读服务。显然,“资料元素”的编排呈现由浅及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而且,“资料元素”的 编排始终为单元的语文要素服务,如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自學提示:“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就契合“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语文要素,更是对其的深化和超越。
(三)功能复合多元,聚焦阅读本位
“资料元素”有多元化的功能性,它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中也以“多面手”的形象示人。一是提供了阅读的方法。它在阅读链接、课后习题中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提示学生可借助背景资料理解文中难句。二是拓宽了阅读的视野。统编教材以文字、图表等类型的资料弥补了课文内容、篇幅的局限,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域。如三上《大青树下的小学》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四上《观潮》补充了“钱塘江潮”的文字资料。三是激发了阅读的兴趣。丰富多样的“资料元素”在拓展学生阅读眼界的同时更给他们留下了许多阅读期待。很多“资料元素”是以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呈现,这更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主动性。“资料元素”坚持阅读本位,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展开有效阅读,这与统编教材“治少读书、不读书”的初心是一以贯之的。
二、“资料元素”的教学建议
(一)融会:以“资料元素”促进资料搜集
搜集是“资料元素”的起点,就是把分散在各处的有用材料收集、聚拢到一起。表面上看,搜集资料是一种缄默知识,可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里又表现为一种程序性的技能,它是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鉴赏作品的纽带与桥梁。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资料元素”的多样性、螺旋上升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意识,实现以“资料元素”促进“资料搜集”。
融会一个主题,让搜集更有效。教学实际中,许多学生带到课堂上的资料都是无效的,大段来自网络的“复制粘贴”,充斥着资料的浪费与搜集的无目的性。如何让资料的搜集更有效?“资料元素”告诉我们应以主题为引领,让资料围绕主题实现由点到面的归拢。如五下《田忌赛马》课后题: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这里就让学生围绕“历史上的谋略故事”展开资料搜集,这样搜集时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有目的地进行查找、挑拣、排除和选择。同样,学习四下《黄继光》,在让学生搜集资料时,就可结合“阅读链接”定下搜集的主题:“抗战中的英雄人物。”如此,通过主题的融会,学生搜集的资料便可与文本、“阅读链接”形成主题“闭环”,并有效组合,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融会一个时机,让搜集更有时。搜集资料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人们普遍认为资料是文本的补充,因此,只要是搜集资料肯定是在上课之前。实际上,搜集资料需要把握时机,既可以前置性搜集,也可后置性搜集;“资料元素”在时机的把握上已经为我们做好了例证,教师应予以重视,充分引导学生加以融会贯通。对于学生不够熟悉的革命类、科普类文本,可以让学生前置性搜集资料。如四上《延安,我把你追寻》自学提示就指出,对“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可以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提前搜集资料,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课文。而对于常见的文学类文本,出于延伸拓展的需要,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后置性搜集。如学完四下《母鸡》后可让学生先自读“资料袋”中的作者简介,再布置学生课后搜集作家老舍的“写作趣事”,以充分感受“人民艺术家”的魅力。
融会一个意识,让搜集更有趣。学生对资料的认识有误区:它一定是文字性的。殊不知,那些“文字记载的、写在纸上的,只能是‘死资料”,而那些所见所闻才是“活”资料。而且,只要让学生搜集资料,就只能采取抄写文字、打印文件的方式,显得模式化而无生趣。其实,教材中的“资料元素”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如精美的图片、表格等。因此,教师要打破学生原有的资料意识,搜集时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让他们懂得:资料并不等于文字,资料也可以是所见所闻,更可以是图画甚至实物,鼓励他们多搜“活”资料,如此则搜集资料也可以变得很有趣。如五下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访历史博物馆亲眼见证汉字由甲骨文到楷书的变迁,可让学生画一画“甲骨文”、临摹“金文”,以既有趣又好玩的方式实现资料的搜集。
(二)整合:以“资料元素”提升资料利用
无论是教材中的各类“资料元素”,还是学生自行搜集的各类资料,其最终目的都是灵活运用,就是让它们在学习中发挥应有的效能:它让课文中沉默的文字变成一潭活水,从而让学生融入字里行间,更入情、入境地追寻作者的创作初心、探析文本的语言奥秘,最终加深文本体验。因此,教师应做好各类资料的统筹、调度与整合,实现物尽其用,让资料成为打通学生精神世界与文本世界,乃至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的桥梁。
整合资料内外,让“利用”延展方法。教材中“资料元素”十分丰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许多方法,教师要对各类资料加以整合,对方法加以梳理,并积极点拨、指导学生活学活用。如五下《草船借箭》中的“资料元素”为《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原著片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按照“阅读链接”的要求边读资料边画出与课文相关的段落,并思考:同样都是写“草船借箭”,它们的语言有什么不同?遇到不懂的词句你是怎么读的?是不是跳过去呢?对比阅读后,教师再相机结合“交流平台”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当然,学生在读完课本中的资料后,还可以自行搜集《三国演义》片段读一读,这就不仅是对比阅读了,可谓一个“小群文阅读”。“资料元素”中对阅读方法的延展除对比阅读外,还有如结合背景资料阅读等,甚至专门安排了“借助资料,理解课文思想感情与内容”的单元。教师要充分研读各类“资料元素”,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方法论”。
整合文本内外,让“利用”发展思维。教学时对资料的利用不能浅尝辄止,应在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充分将其与文本进行整合与融入,把课堂引向深入,让“资料元素”成为撬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杠杆。如三下《蜜蜂》一课,作者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课后“资料袋”也有作者简介。学完后,可出示“资料袋”中语句:“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止一次,是两三次……”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法布尔是这么说的,他一生都是这么做的,联系课文里的“蜜蜂实验”,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有深度的问题顿时激活了学生的大脑,他们通过思考不难答出,如:法布尔能写出辉煌巨著《法布尔》一定离不开这种严谨的做法;我们要像他那样,多观察、爱思考,等等。教师应深挖文本与资料,找到其中的连接点,并将资料的有效内容与文本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文本-作者”“文本-世界”的联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打通思维,实现言意共生。
整合课本内外,让“利用”拓展阅读。从识字到阅读,从读短文到读长文,从读课文到读一本书,是学生必须要跨越的阅读“三台阶”,这关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语文综合素养的生成。统编教材中的“资料元素”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要找到“资料元素”与課外整本书的联系点并有机整合,以资料的“小窗口”打开整本书的“大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学习五上《牛郎织女》时就可结合“资料袋”,让学生了解该故事的起源,并相机出示教师或学生搜集来的“牵牛星”“织女星”“银河”图片及相关诗词,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交流感受,让其深刻感悟中国古代优秀神话故事的魅力。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则可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民间故事,运用学习的“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开设一个“讲故事比赛”。如此,以“资料元素”为支点打通课内与课外、课文与整本书的屏障,从而实现了学生阅读的阶梯式跨越。
我们发现,“资料元素”既紧贴教材文本,链接课内阅读,又牵连海量资源,指向课外阅读,无不关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及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谓统编教材在促进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方面上的重要举措。为此,探索“资料元素”的编排特点并建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双线组元的小学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的成果(编号:D/2020/0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