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尾状叶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

2022-12-30 01:55成都医学院罗智文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嗜铬细胞甲氧基异位

成都医学院 罗智文

德阳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 李友伟,谢 辉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约为0.6/10万[1-4],起源于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组织,其分布广泛,可发生于颅底到盆腔的各个器官[5],但以腹主动脉旁、下腔静脉旁、肾门附近较多见,位于肝脏者少见[6],尤其位于肝尾状叶的肿瘤,毗邻右肾上腺,更容易误诊误治。近期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基层医院疑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多学科协作联合诊治,行腹腔镜手术后,明确诊断为肝尾状叶异位嗜铬细胞瘤,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患者男,62岁,因剑突下疼痛,伴头晕、大汗淋漓1 h,并逐渐出现头痛、胸闷、视物模糊,基层医院疑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心电图等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及肺梗塞,但提示肝S6段团块影,约3.5 cm×3.3 cm×4.1 cm大,行腹部增强CT,结果显示:右侧肾上腺前方见一枚4 cm×3.5 cm低密度肿块,平扫见结节状高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周围明显强化,中心呈低强化区,肝尾状叶受压(图1),考虑右侧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并瘤卒中。住院期间患者血压波动在92~190/55~101 mmHg,口服酚苄明、马来酸依那普利、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血儿茶酚胺检查示肾上腺素(血浆)384.93 pg/mL、去甲肾上腺素(血浆)771.45 pg/mL、多巴胺(血浆)77.27 pg/mL,甲氧基肾上腺素0.85 nmol/L、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1.39 nmol/L。因临床症状缓解,患者出院休养,行CT肾脏及肾上腺增强扫描,提示肝右叶后下段近下腔静脉大小约2.8 cm×2.1 cm稍低密度结节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条状高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周边强化明显,门静脉病灶范围稍增大,双肾上腺CT扫描未见异常,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性较小。因肿瘤性质不明确、肿瘤部位存疑,仅肝脏肿瘤多学科协作门诊诊治,补充超声造影及肝脏磁共振检查,超声检查示:下腔静脉与肝右叶之间见3.5 cm×3.2 cm大稍弱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轮廓规则,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周边测及星点状血流信号,团块与肝脏关系密切,活动度一致,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声诺维1.2 mL,该团块动脉期呈快速周边环状、少许结节状高增强,并向心性填充呈环状高增强,门静脉呈等增强,延迟期呈稍低增强,团块内部大片三期无增强,考虑肿瘤来源于肝脏,肝异位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图2);磁共振检查提示:右侧门腔间隙见混杂信号肿块影,3.4 cm×2.7 cm×3.2 cm大,内见低T2WI及高T1WI信号,弥散受限,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与肝右后叶及尾状叶分界不清,局部与右侧肾上腺外支、下腔静脉及门静脉主干紧邻,肾上腺形态、大小未见明显改变,见图3。经肝胆外科、肿瘤科、泌尿外科、超声科、医学影像科等10余科室行多学科协作讨论,考虑诊断肝尾状突异位嗜铬细胞瘤,应手术切除,予以口服酚苄明10 mg一天两次,逐渐调整剂量至出现鼻塞症状,13 d后行腹腔镜肝尾状突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肝尾状突有一约3 cm×3 cm大肿瘤,肿瘤压迫下腔静脉,紧邻右侧肾上腺,切除过程中,触碰肿瘤即引起血压剧烈波动,最高达212/100 mmHg,最低达65/40 mmHg,手术顺利,历时4 h 55 min,出血量200 mL,术后患者血压曾一度降低至88/52 mmHg,经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调控血压满意,术后6 d出院,出院时血压131/94 mmHg。病理检查结果示:肿瘤性病变,伴大片坏死,需行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诊断,肿瘤大小4 cm×2.6 cm×2.3 cm,肝切缘未见累及,肝组织内查见寄生虫卵沉积。另见游离灰黄结节样物一个,表面包裹较完整,大小0.8 cm×0.7 cm×0.5 cm,镜下为脂肪坏死伴纤维包裹。免疫组化提示:CgA(+)、Syn(+)、CD56(+)、NSE(+)、CK(-)、Vimentin(-)、MelanA(-)、S-100(-)、Gly-3(-)、Hepa(-)、CD34(-)、a-inhibin(-)、Ki-67(+,2%),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形态学改变,不除外嗜铬细胞瘤转移。出院后随访18个月血压正常,恢复正常生活。

图1 肝脏嗜铬细胞瘤(A:CT平扫;B:CT增强扫描动脉期;C:CT增强扫描静脉期)

图2 超声造影图 图3 肝脏嗜铬细胞瘤(MR T2WI)

讨 论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7],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少数发生于肾上腺外的组织或器官,发生在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异位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3],原发于肝脏的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国内外仅有少量病例报道[8]。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15%[6],可为单发或多发,也可多中心生长,病灶可同时累及肾上腺与肾上腺外。该肿瘤可分泌过量儿茶酚胺,并引起持续性、阵发性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9-10]。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如果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患者死亡率很高。目前认为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的病因主要与遗传相关,致希佩尔-林道综合征的基因、致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的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基因、致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神经纤维瘤蛋白Ⅰ基因、与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相关的琥珀酸脱氢酶B基因、琥珀酸脱氢酶D基因这五种基因的突变被认为是重要原因[11]。目前推荐使用肾上腺素类似物包括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首选生化指标,对嗜铬细胞瘤进行定性诊断,应用超声、CT、MRI、131I-间碘苄胍进行定位诊断,目前首选的定位方法是CT检查,相较MRI在胸部、腹部、骨盆空间的分辨率较优,对于转移患者建议行MRI,其余的定位诊断方法还包括18氟-多巴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生长抑素受体显像[12-13]。本例患者因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转入我院治疗,病程中出现阵发性血压升高,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儿茶酚胺分泌异常,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临床表现及相应辅助检查均符合嗜铬细胞瘤,经多种影像学检查定位发现肝内病灶,充分完善术前准备后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嗜铬细胞瘤可能经历多种病理过程,包括坏死、囊变、钙化等,因此根据影像学诊断嗜铬细胞瘤往往较困难。CT、MRI中,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包括不均质、T2WI高信号、瘤内出血、明显强化及缓慢廓清;不典型表现包括均质、轻中度强化、对比剂快速廓清、钙化及含细胞内脂质[14-15]。异位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在CT、MRI的表现上具有较多相似点,在CT表现上,肿瘤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内部容易发生出血[16]。这与本例患者的CT表现一致。MRI中异位嗜铬细胞瘤典型表现同为T2WI高信号[17]。本例患者的MRI未表现出典型的T2WI高信号,证实了典型高信号嗜铬细胞瘤较少见[18]。因此,T2WI低信号并不能排除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主要包括主细胞与支持细胞,主细胞较多,位于中央,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质丰富,嗜酸,颗粒状,细胞核圆形、椭圆形,支持细胞围绕主细胞单层排列,呈梭形[19]。

本例患者由于肿瘤位于肝尾状突,毗邻右侧肾上腺与下腔静脉,因此容易误诊为右肾上腺原发的嗜铬细胞瘤,但上腹部增强的磁共振检查可见病灶与肝尾状叶分界不清,故而判断为肝脏肿瘤,术中探查结果证实此判断;该患者在外院就诊时,由于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及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不高,一度被认为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小,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手术,在术前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肝异位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准备应以防止术中难控性高血压为要点,一般术前使用联合药物控制血压,包括应用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20],术中操作需尽可能轻柔,避免用力挤压肿瘤。具体手术方式视肿瘤部位、大小等情况,可选择开腹或腹腔镜手术[20-21],对于肝尾状叶肿瘤,腹腔镜具有视野较好、处理第三肝门血管较容易等优势。本例患者术后出现低血压,考虑可能因嗜铬细胞瘤分泌过多儿茶酚胺,儿茶酚胺长期作用于心肌,同时高血压加大心脏后负荷及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活化导致心肌受损,使患者心功能减低,故而术前需充分扩容,术后警惕出现顽固性低血压,若出现可予以血管活性药物或加压素治疗。本病例诊治经验表明,尽管肝异位嗜铬细胞瘤罕见,但在肝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应加以考虑,尤其患者存在血压升高的临床表现,检查发现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时。早诊断利于充分的术前准备,减少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

猜你喜欢
嗜铬细胞甲氧基异位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美沙西汀-甲氧基-13C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HP-β-CD水相中4-甲氧基苯甲硫醚的选择性氧化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肝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
盐酸罂粟碱的合成路线图解
MRI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析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及早发现可以治愈
——嗜铬细胞瘤也会引起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