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丽 王 娜 陈 芙 李珂儿 朱彦 刘莹
(新疆第二医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病理生理学是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机制的学科,且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基本课程的桥梁学科,为有效的疾病诊疗提供依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难以推动活跃的课堂互动;其次对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取决于考题内容和临场发挥,评价准确度低,对思维分析能力考察不够,现有评价手段难以客观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1]。我国学者于20 世纪90年代引进形成性评价,当前形成性评价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已广泛应用医学学科的教学评价。
基于以上问题,为达到教育部医学改革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即更加注重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科学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的雨课堂,借助互联网智慧课堂数据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改革,实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学习的智能化、人性化[2,3],同时促进了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
以新疆第二医学院五年制2014 级学生67 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五年制2019 级学生62 人作为实验组,开展形成性评价方法。两组班级使用教材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课时均为54 学时、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即期中考核成绩(10%)+传统百分制闭卷期末考试成绩(90%)作为标准。
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60%)+形成性评价体系(40%)作为最终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课前预习(5%)+课堂习题(5%)+单元测试(10%)+PBL(10%)+期中考试(10%),考核由五部分组成,具体阐述如下。课前将形成性评价要求、相关课程资源发布到教学平台,设置各项比例分数值,以便自动形成数据。使教学互动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根据平台数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1)PBL 教学:开展PBL 教学+课堂展示在讲授不同章节,通过教研室编写综合临床病例,总共2 次PBL教学,分别为缺氧、发热章节。将课堂式PBL 的讨论、演讲分穿插于理论授课中。其中组内互评40%,组间互评40%,教师评分20%。通过问题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课外学习,课堂双向讲授,全面考核学生自学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
(2)课堂习题:在18 个教学单元中,课堂中每节课每15~20 分钟,教师讲解重难点后即时通过雨课堂发布课堂知识选择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教师可实时根据答题正确率,掌握全班同学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雨课堂后台自动统计学生得分数据。此过程并不是考核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对刚刚学过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做到课堂高效。
(3)课后单元测试:课后单元测验是指本章知识点学习完成后,教师在课后采用雨课堂的方式进行单元测试,共计11 次,以检测是否达到学习目的,做到课外可控。
(4)期中考试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期中考试,综合病例分析,突出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疾病或病理过程的诊断和防治原则,检验学生上半学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起到及时督促预警作用。
(5)课前预习:每次上课前一周,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新课学习内容PPT、视频及习题等资料,学生通过授课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自主预习并在后台进行困难知识点反馈,教师根据并结合雨课堂预习数据精准把握课堂内容,学生预习数据得分雨课堂后台自动统计。
(6)期末考试:100 分钟笔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 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对照组和实验组期末考试总成绩、成绩及格率(≥60 分)、优秀率(≥85 分)进行比较。开展终结性评价的对照组临床医学2014-4 班学生平均成绩为(69.1±9.5)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为5 人、病理生理学成绩及格率为77.6%;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组临床医学2019-1 班学生平均成绩总成绩为(75.8±8.9)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为11 人、病理生理学成绩及格率为93.5%,实验组学生的总成绩、优秀率、及格率三组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班级学生病理生理学最终成绩比较、最终及格率比较、成绩优秀率比较
针对新疆第二医学院医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性评价改革举措,教学团队设置了班级专项问卷进行调查。在学期末对临床医学2019-1 班学生通过问卷星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PBL 教学效果。调查显示,75.39%的学生认为PBL 教学法提高了对学习的主动性,77.56%的学生认为PBL 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能力,78.06%的学生认为PBL 教学法提高了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54%的同学认为PBL 课程学习有利于临床推理能力和制定诊疗决策能力的提高,77.75%的同学认为PBL 课程增加了对病人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更有信心处理医患关系。数据显示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评价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持肯定态度。
病理生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逻辑性,对其内容的良好掌握将为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正确的诊治方案的制定和日后临床岗位的胜任奠定基础。由于该课程内容较多并且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抽象,学生会有一定畏难和抵触情绪,再加上有限的课堂时间将学习局限于初级认知水平,甚至学生无法解释机能学综合实验动物疾病模型复制中出现的发病机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满足学生与教师在同一个教学模块中共同参与、双方得到反馈的效果,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本教学团队采取了与智慧课堂的有机结合模式,在智慧课堂App(如雨课堂、问卷星、微信、钉钉等)上进行形成性评,利用各App 的后台数据及时分析掌握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动态数据,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的正向良性反馈,最终提高本校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4,5]。
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评价在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开展形成性评价班级学生的学生平均成绩、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成绩及格率3 项数据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成绩分析的结果提示: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学习效果。新疆第二医学院医学专业多是60 人左右的大班课,课程中出现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早退等现象,教师有时难以及时发现并提醒。本课程通过每节课即时进行重难点习题发布并限定答题时间,学生为了获得更多课堂表现分数,只有紧跟教师上课思路,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
为更加客观多角度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达到培养新医科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本教学团队还采用了问卷星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CBL、PBL 教学学生反响度比较好。PBL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医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使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和基于小组的学习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之间的深入探讨和回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现场提示性的追问,增加了课堂讨论氛围,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