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思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升级

2022-12-30 03:34:39刘万里蔡文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辅导员

刘万里,蔡文蝶

(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学生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逐渐受到西方错误言论及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与此同时,伴随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日渐多样化的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社会矛盾逐渐处于高发期,大学生违反道德规范的现象日渐严重。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群体缺乏责任、诚信、感恩、宽容等信念和品格,教师没有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导致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专业发展不够稳定,并且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辅导员作为政治素养与思想品德传播的主力军、创新人格的培养者、事务工作的承担者,对学生健康发展,拥有鲜明的现实作用。因此,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升级,拥有明确的现实意义。而结合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的内涵,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升级。

一、立德树人思想的概念提出及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发展与继承,是对“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深化和凝练。与此同时,立德树人作为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及文化素养的培育,努力使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理想和信念的优秀人才。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出后,党中央就立德树人任务发表过多次重要讲话,陆续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和要求。对教师来讲,“树人”应先立德,立德方能树人,通过师德师风引导学生,通过以身作则指引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文化思想培育学生,将学生培育成顺应时代发展、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立德树人的语境下,教育工作者应将立德理解为通过正面教育的方式激励人、感化人、引导人,树立人本理念,选择科学、合适、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发展人、改变人、塑造人[1]。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

(一)重事务性工作,轻理论教育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不仅要负责高校学生的纪律、思想、生活、学习、就业指导、安全健康、宿舍管理、资助管理、评奖评优、突发事件等工作,还需要完成相关部门例如后勤、财务、教务、团委、保卫所交付的任务,在人员精简、结构改革的过程中,辅导员几乎变成了学院的服务员、学校的勤务兵,整日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忽视了对思政教育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所拥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辅导员角色意识日渐模糊,所承担的角色压力较大,导致高校辅导员难以明确其工作原则与工作职能,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学习上,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价值引领及思想指导上的作用,从而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要求及发展诉求。例如对学生所关心的焦点问题认识不足,难以适时地帮助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及价值引领工作,极大地影响到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实效。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校辅导员在肩负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还面临着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辅导员的年龄结构中,很多辅导员普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三十岁以下的辅导员占比较大,严重缺乏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在职称结构层面,拥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辅导员相对较少,具备初级职称的辅导员,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主体;在职务结构层面,很多高校辅导员并没有相关的职务;在学科结构上,高校辅导员主要是思政教育专业、马克思理论专业,社科专业的辅导员相对较少;在知识结构层面,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还存在不够均衡的问题,很多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需要进行补充学习和优化。现阶段,我国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社会发展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高校辅导员却面临着环境变化与知识素养难以契合的矛盾,极大影响到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成效。

(三)辅导员流动性大

辅导员流动性大的基本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失去了工作热情。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在现实生活中,高校辅导员通常扮演着“勤杂兵”的角色,他们承担着很多应急性、临时性的琐事事务,繁忙的工作容易导致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且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久而久之,很多辅导员便会产生倦怠感,缺乏动力与激情。其次,晋升渠道不够通畅。相较于其他教师,辅导员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与晋升空间,这便造成辅导员对前途发展感到迷茫和困惑,进而出现转岗的现象。最后,缺乏职业认同感。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辅导员所面临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琐碎,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从而导致辅导员难以投入充足的职业情感,继而对职业岗位丧失认同感、归属感及自豪感[2]。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辅导员队伍问题的成因

(一)缺乏对立德树人的充分认识

首先,缺乏思政素养。立德树人要求辅导员“先立德,再树人”。然而伴随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发展,部分辅导员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与掌握程度还不高,在工作中缺乏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缺乏过硬的政治素养。此外,还有部分辅导员缺乏政治辨别力与政治敏锐性,政治立场还不够坚定,容易在日常工作中背离思政教育理念,难以指引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其次,立德树人任务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部分院校在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如部分学生工作依旧局限在事务性工作中,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上的发展需求,只是将学生当作“被管理者”。这种教育理念容易使高校辅导员出现“重事务性工作、轻理论教育、思想指引”的问题。

(二)辅导员专业背景比较薄弱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学历差异显著,并且专业基础薄弱,思政理论功底较差,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更是经验不足、阅历较浅,管理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知识储备与专业背景,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及教育要求时,辅导员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解决。而导致辅导员队伍结构性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辅导员的“多角色”定位,很多高校认为辅导员负责的事务性工作较多,重要性不强,因此喜欢聘任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此外,学校对高职称的辅导员需求不高,导致中级、高级职称的辅导员相对不足。在专业背景层面上,由于辅导员肩负着思政工作的重任,所以高校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或思政专业的青年教师。至于知识结构不充足,在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加之高校缺乏完善的辅导员培训机制,所以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三)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辅导员逐渐成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人为本的“贴心人”,但辅导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却导致立德树人任务难以得到充分实现。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能发现,造成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首先,在职责定位中,辅导员工作烦琐而缺乏专业性。辅导员工作没有“边界”,不仅要接受党政部门的任务,还要满足各职能部门所提出的要求。或者说,只要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事务,都需要辅导员来负责。因此,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普遍不高。此外,部分院校虽然开始为辅导员减轻工作负担,然而缺乏明确的定位,导致辅导员工作还没有较为清晰的方向。其次,在保障机制上,辅导员虽然拥有职务晋升与职称升级两条通道,然而由于大量工作缠身,以及满足严格的晋升条件和干部编制,辅导员很难推动自身的发展[3]。

四、立德树人背景下辅导员队伍升级优化策略

(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

首先,加强思想引领。高校应提升辅导员的敬畏精神。只有辅导员对职业产生敬畏感,才能重视和正视自己的岗位,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进而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改善工作质量。在此过程中,高校应通过岗位培训的形式,帮助辅导员充分认识岗位性质、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坚定职业意志和职业信仰,使其围绕立德树人的思想,充分参与到学生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其次,加强能力培养。通过思想引领,高校辅导员能够形成职业敬畏精神、职业理想及职业信念,从而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但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培养教师的“树人能力”。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机制,深化对辅导员沟通技巧、管理学、心理学的培养,确保辅导员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最后,加强理论学习,优化育人理念。辅导员应通过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明确学生教育的方法。例如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用思政理论知识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问题[4]。

(二)积极优化队伍结构

首先,明确定位,严格把关。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应明确辅导员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必要性,突出学生教育在各项事务性工作中的地位,让辅导员正确看待学生教育与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在高校层面,通过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定位,以及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让辅导员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其次是对辅导员内部结构进行升级优化,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政治队伍。所以,在人员选拔中,高校应采用心理测试、笔试考试、公开招聘等形式,确保辅导员选拔充分适应立德树人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但除了教师,学校还可以选聘优秀的社会人员。通过聘请社会人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质量。与此同时,在社会优秀人才引进中,高校还应加强社会人员与辅导员的交流合作,让辅导员在借鉴社会实践经验的前提下,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关心辅导员的发展与培训

高校应结合实际,根据岗位结构,科学设置辅导员的职务岗位。其中专职辅导员应根据专业技术职务、思想政治能力进行设置。技术职务评聘应注重对辅导员育人实效及工作业绩的考察,单独评审、单设标准、单列计划。在辅导员培训层面,高校应将培训纳入干部队伍与师资队伍培训规划中,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培训体系。教育部应设立专业的研修或培训基地,开展示范培训活动;省级教育部门应结合辅导员规模设置培训经费,构建专门性的研修基地,承担起区域内辅导员的骨干培训、日常培训、岗前培训等任务。学校应负责对辅导员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保障辅导员拥有充足的培训机会和时间。此外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改革、形势政策、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使辅导员能够在各项工作开展中,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而在辅导员的配备过程中,高校为确保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应构建科学的准入制度,规定辅导员选聘必须具有从事思政工作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拥有思政工作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引导能力以及调查能力。在辅导员配备上,高校还应结合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科学设置学生事务、资助育人、网络思政、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学生团建等工作板块,要求辅导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四)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

高校辅导员应拥有较为崇高的爱国情怀,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汲取经验,巩固理论,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为实现该目标,高校有必要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所拥有的促进作用。首先,完善激励机制。注重绩效考核,结合辅导员工作内容进行完整、科学、全面的考核;在学术研究、学生满意度、学生管理及思政修养等层面上,加大“就业情况”“学科竞赛”“实训管理”及“教学服务”等层面的考核。其次,健全激励机制,如构建福利体系,提升辅导员在“特殊津贴”“岗位津贴”等方面的倾斜力度;设置专项经费,或者打通晋升通道,让辅导员能够更有效率、更通畅地获得晋升机会,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职业成长。最后,构建保障机制。高校应结合立德树人对辅导员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让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得到减轻,指引其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如在厘清职能关系的前提下,高校应制定“责任认定”“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辅导员能够明确各项工作的主次关系,提升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有效性[5]。

五、结语

现代经济环境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新标准。因此,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应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以激励机制、结构优化、理论教育为抓手,彰显高校辅导员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价值,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与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辅导员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现代中医药(2022年3期)2022-05-30 08:48:00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2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10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