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更有趣

2022-12-29 00:00:00沈佳雯
教育界·A 2022年23期

【摘要】幼儿园数学活动不仅对幼儿在数、量、形、时间以及空间方面进行一定的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习惯。而且,幼儿园数学活动能提高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做准备。文章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出发,讨论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活动

作者简介:沈佳雯(1994—),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淞江实验幼儿园。

一、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意义

在接触幼儿园数学活动前,笔者认为幼儿园数学活动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教幼儿怎么通过数学运算得到答案。但是,当笔者真正接触幼儿园数学活动后,发现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和自己原先想象的差别很大。幼儿园数学活动并不是教师简单地教授幼儿进行数学运算,而是对幼儿在数、量、形、时间以及空间方面进行一定的启蒙教育,从而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习惯。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幼儿通过幼儿园数学活动,能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并能够更好地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其次,幼儿园数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做准备。最后,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途径,能够科学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1]。

三、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皮亚杰认为,2至7岁的幼儿处在前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幼儿的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2]。幼儿刚开始接触数学时,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关系到幼儿是否能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笔者认为围绕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策略展开讨论十分有必要。下面,笔者围绕这个话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充分利用资源

在幼儿园中,可用来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资源随处可见。例如,幼儿园的花草树木除可以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还可以作为幼儿园数学活动的素材。幼儿可以比一比就近的两棵树的高矮、比一比就近的两种花的花瓣数量。如此,能够让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了幼儿园内的资源,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可用来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资源。例如,在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时,笔者让幼儿带来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幼儿拿着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可馨指着照片说:“我家有5口人,分别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此时,一旁的一一听了也看着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数人数。数完后,一一兴奋地告诉他的好朋友萱萱:“我家一共有6口人!”笔者看见幼儿对数数如此感兴趣,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比一比家庭成员的身高高矮、家庭成员的年龄大小等。

教师善于利用资源,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去筛选可用来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资源,能够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有机结合幼儿园各项活动

幼儿的认知经验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需要善于抓住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契机,让幼儿能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作用和趣味,并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例如,幼儿的用餐活动包含的数学内容有数数、运算、对应、时间等。幼儿在早上用餐前,笔者引导幼儿根据指示牌上的数字,自主拿取相应数量的点心和坚果。幼儿在中午用餐前,笔者引导各个小组的值日生根据小组的人数,拿取相应数量的勺子放在餐桌上。对于吃饭特别慢的幼儿,笔者加以督促并向幼儿强调时间的概念。

又如,幼儿园艺术活动包含的数学内容有数数、分类、形状等。幼儿在音乐区角活动时,笔者引导幼儿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钢琴。幼儿发现,钢琴一共有88个琴键,分别是52个白色的琴键和36个黑色的琴键;钢琴的支架形状有三角形的、也有长方形的。幼儿在美术区角活动时,笔者引导幼儿分工合作拿取活动所需要的物品,一组幼儿拿取相应数量的蜡笔、一组幼儿拿取相应数量的纸、一组幼儿拿取相应数量的胶水……

再如,幼儿园主题活动“图形宝宝”包含的数学内容有形状、排序等。首先,笔者引导幼儿认识圆形,并要求幼儿找一找幼儿园中圆形的物品。有的幼儿在观察自然景物时发现太阳是圆的。有的幼儿在体育活动时找出皮球、球筐是圆的。有的幼儿在玩游戏时找出,吹泡泡的泡泡是圆的。有的幼儿在用餐时找出,苹果、梨、橙子是圆的。其次,笔者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认识其他的形状,幼儿找出书是长方形的、黑板是长方形的、有的窗户是正方形的、有的窗户是三角形的……最后,笔者引导幼儿动手搭一搭积木,并提问幼儿:“怎么使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积木有序地叠在一起,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呢?”如此,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

(三)充分利用游戏

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也是能满足幼儿需求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数学知识是相对抽象和枯燥的,但是一些数学知识是幼儿有必要掌握的。如果教师能够发挥游戏的教学作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活泼的游戏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游戏化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就能够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娃娃家”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幼儿乐此不疲地在“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服务员”等角色。笔者认为“娃娃家”是一个十分有利于幼儿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游戏活动。在“爸爸”“妈妈”带着娃娃去超市买菜前,笔者抓住时机引导幼儿思考需要买多少种菜、需要准备多少钱等问题。在“爸爸”“妈妈”炒菜前,笔者引导幼儿思考怎么安排炒菜的顺序可以节约时间等问题。在“爸爸”“妈妈”上菜时,笔者引导幼儿思考碗碟应该怎么放、需要几把勺子、怎么把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摆放整齐等问题。

笔者认为,利用游戏贯穿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生活化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很多,而且幼儿的数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的游戏设计越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幼儿的接受度越高。例如,幼儿在生活中会请客人到家里做客,笔者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帮助主人小熊给每位客人送上美味的食物。在游戏中,幼儿为小猫咪送上小鱼干,为小狗送上骨头,为小公鸡送上小虫儿。如此,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对应的关系,积累有关对应的数学知识。

2.趣味性

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趣味性的游戏,自然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幼儿参加游戏的积极性。例如,笔者准备小青蛙、小虫子的模型,创设“小青蛙捉害虫”的游戏情境。首先,笔者引导幼儿观察五只小青蛙的模型有什么区别。幼儿发现,每只小青蛙模型的身上分别有不同的数字,表示每只小青蛙需要捉多少条害虫。其次,笔者让幼儿帮助小青蛙捉害虫,即从若干条小虫子模型中,准确数出对应的数量,交给不同的小青蛙。最后,幼儿从小虫子模型中数出对应的数量,成功地帮助小青蛙捉到害虫。如此,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数数和对应的数学知识,实现玩中乐、乐中学。

3.可操作性

游戏的可操作性是幼儿顺利开展游戏的重要前提,而且游戏的可操作性越强,越能促进幼儿获得深刻的感受。例如,笔者准备许多颜色、大小不一的糖果,创设“糖果屋”的游戏情境。首先,笔者让幼儿按照糖果的颜色、大小进行分类。其次,笔者让幼儿帮助糖果找朋友,即让幼儿根据要求在不同颜色、大小的糖果盒中放入对应数量的糖果。最后,笔者加大操作的难度,让幼儿帮助糖果店店长把装有糖果的糖果盒子摆放到相应的架子上。如此,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游戏中学习比较和对应的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参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合理投放材料

材料投放是否合理是幼儿园数学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时应该以幼儿为主体,合理地投放充足的、丰富的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一方面,针对不同学段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数学活动区角投放的材料应该具有差异性,以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需要初步认知基本的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投放数棒、数字游戏卡、七巧板等材料。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他们需要学习简单的数、形、时间等概念。因此,教师可以投放数字板、几何体、时钟等材料。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需要学习加减法、测量等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投放加减法板、直尺、卷尺等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合理选择投放材料的时机和步骤。教师需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充分观察幼儿实际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投放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材料。同时,教师需要详细记录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对材料的需求,随机对材料的投放进行调整,使材料更好地支持幼儿园数学活动。

(五)结合科学评价

幼儿正处于心理敏感的时期,有的幼儿比较胆怯,有的幼儿自信心很容易受挫,有的幼儿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更需要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在保护幼儿自尊心的基础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结合科学评价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多使用激励性的话语帮助幼儿增强完成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自信[3]。

例如,在开展“比较大小”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时,幼儿需要比较大象、长颈鹿、小兔子等动物朋友(模型)的体型大小,并让动物朋友排队进入不同大小的袋子。笔者班级的衡衡一开始很认真地帮助动物朋友按体型大小排队,但是没过一会儿,衡衡就开始发脾气。笔者发现是因为大象朋友体型太大,衡衡无法顺利地帮助大象朋友排队进入袋子。此时,笔者并没有否定衡衡,而是结合科学评价引导衡衡:“你觉得这个袋子的大小适合大象的体型大小吗?我们可不可以尝试重新选择一个更大的袋子呢?”衡衡思考了一会儿,换了一个更大的袋子,成功地帮助大象朋友排队进入袋子。衡衡开心直呼:“大象可以放进去了!”笔者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衡衡:“你真棒,表现得非常好!”如此,教师结合科学评价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帮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趣味以及成功的喜悦。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运用多样化的策略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与自主性,让幼儿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为幼儿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梁慧琳.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赵燕华.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与评价[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