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之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小学英语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开展科学合理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思维。
【关键词】思维品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王嘉雯(1995—),女,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落实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基于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积极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创新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课堂的小主人[1]。
一、引导预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需要教师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大胆地表达,主动地质疑。目前,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为学生提供的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相关问题的答案,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使得学生难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上课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能仅仅给他们“正确”或“错误”的反馈,还需要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予他们肯定。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Story time板块之前,教师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让学生在略读课文之后试着画出文中的皇帝的样子,并在画像旁边配上几句英文的描述。这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培养自己的英语核心素养。学生可以融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皇帝的不同形象,用不同的文字进行说明。如,有的学生的作品展现了皇帝高傲自大的神态。他将皇帝的两条腿画得很长,并配上了这样的句子:“I am the cleverest king in the world. I am the strongest man, too.”。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师可以从每位学生的作业中看出他们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所具备的不一样的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趣味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学生思维的速度。小学生年龄、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英语阅读教学的趣味性,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着教师的节奏积极地思考和回答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打造趣味课堂。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6“Colours”
的教学为例,在学生理解了有关颜色的知识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趣味游戏,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游戏的规则为:在游戏时,电子白板的界面会变成某种颜色。此时,学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这种颜色对应的单词,以及什么物品是这种颜色的。如,当电子白板的界面变成黑色时,学生可以说:“It's black. My T-shirt is black.”。之后,为了使游戏变得更有趣,教师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答案的学生所在的小组可积一分,最先得到十分的小组获胜。教师对学生进行趣味引导,能够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做到融会贯通,体会到阅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知识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衡量他们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能否举一反三,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项指标。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巧妙设计有关的问题,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
例如,在讲解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的Culture time板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In the US, this is the first floor.”这句话,教师先借助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掌握“二楼”“三楼”的美式表达方法。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But in the UK, which floor is the first floor?”这一问题,进行思维的迁移,从而发现在英式的表达中,“the first floor”指的是二楼,找出关于楼层的美式和英式表达的差异,达成学习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本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楼层结构图,让学生分别用美式和英式的表达方法描述相应的楼层。最后,教师布置了一项拓展性作业,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或去图书馆收集美式和英式表达不同的其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积累,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
四、串联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未进行深度思考,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善于将单个问题有条理、有梯度地串联起来,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外,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Cartoon time板块教学的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度思考:“How does Sam go to school every
day?”“Why does Sam's mother take him to school
by bike?”“Why doesn't Sam go to school on foot?”
“Why doesn't Sam's mother take him to school by e-bike?”。教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阅读能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先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那么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漫无目的,很难从文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学习效率,教师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Chinese festivals”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并结合文本内容设计问题串,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article?”“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article?”“What are the festivals in
China?”“What do we eat on Chinese festivals?”。
借助问题串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的热情,并且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让他们深刻体会文本的内涵。
五、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要求学生学会理性地判断、分析某些事物或现象,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文中的观点,耐心倾听他人的想法,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设想。
例如,在讲解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2
“Good habits”的Story time板块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Wang Bing的好习惯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对Wang Bing的好习惯产生质疑:“为什么文中所列举的这些习惯被定义成好习惯呢?我不太能理解。”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疑问,而是让学生围绕“什么习惯才是好习惯”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个人的观点。经过一番思考,有的学生认为:“生活作息规律是好习惯;在周末只玩半个小时的电脑,时间一到就去做别的事情,也是好习惯。”有的学生则认为:“做一些能够获得他人认可的行为是好习惯。如,进出食堂时让低年级的同学先走,将读完的书放回书架相应的位置,是好习惯。”教师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创新性要求学生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有独到的见解。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开展续编故事、创编文本等拓展延伸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文本的结尾会引发读者遐想。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
“Where's the bird?”的Story time板块教学的读后环节,教师提问:“Oh, look! The bird is flying again. Where will it fly to?”。于是,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小鸟飞行的路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有的学生说:“小鸟来到了一个有着各种美食的地方。”有的学生说:“小鸟飞到我的房间,向我分享它在旅途中的见闻。”还有学生说:“小鸟飞到了外太空。”学生在围绕这个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自身思维的创新性,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取得良好的阅读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可以基于教材中各单元的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3]。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6“Keep our city clean”的主题是“保持我们的城市干净整洁”。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如何保持我们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拓展延伸活动。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给出了“We should put our stationery in order.”“We can't litter or spit anywhere.”等答案。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从新的视角看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做到慎思明辨。
结语
总之,思维与阅读密切相关。学生应该一边思考,一边阅读。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创新性,通过引导预习、趣味引导、知识应用、串联问题、鼓励质疑、拓展延伸的方式,让学生独立、积极地思考和辩证地分析相关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文本的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突破思维定式,同时应不断探究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的阅读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学习的乐趣,爱阅读,会阅读,从阅读中受益,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牛燕.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1(28):104-105.
[2] 朱斌磊.基于小学英语阅读的思维品质培养策略[J].教师博览,2021(21):53-54.
[3] 汤张艳.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2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