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2022-12-29 00:00:00牛重九
教育界·A 2022年23期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核心素养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内容的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主要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作者简介:牛重九(1980—),男,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柳林第二小学。

当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学习信息技术的学生必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必须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展开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人才培育工作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显得十分关键且必要。教师在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时,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促进学生实现个体成长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去培养和发展,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的体悟,促进其实现个体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力已经不仅仅是编程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它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而具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良好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以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等。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关键的能力,也是社会所需的重要能力,学生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极其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完全超越物理的时空观,将一切语言、算法用计算机符号来表示,并且要遵循计算机的程序语法和使用规则,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没有达到这样的难度,但是计算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1]。

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思维去理解编程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传统学科在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也应有所不同。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计算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第1课“认识机器人”时,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及观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点的“征服欲望”下,主动地进行学习。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简单为学生进行知识要点的讲解,随后再让学生自主操作。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可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力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

(二)通过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成效

计算机理论知识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深化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在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就要运用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渐渐明白其中的原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7课“插入表格”时,教师运用好教学评价对提升教学成效有积极帮助。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还要重视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了解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为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成效进行评价,邀请学生指出不足之处,随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教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教学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成效。

(三)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项目式教学指的是把整个信息技术项目全程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共同进行项目研究。项目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发挥辅助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进行任务实施步骤的设计与操作,做好分工协作,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这样的项目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选择的项目最好是近阶段主要教学内容的阶段性整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近段时间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教师可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学生的能力相当,这样更方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只需要告诉学生项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而无须全程参与到学生对项目工作的划分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行使监督职责,必要时可以提供简单的指导来帮助学生完成项目研究。

虽然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使学生脱离了教师的指导,但是却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总结,指出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一对一辅导,这样能够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而达到项目式教学的目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融入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元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氛围的教学情境,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甚至是体感,发挥最大的教学辅助效果,令学生可以多角度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更多的教学辅助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微视频等演示教学将复杂的操作过程直观、易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在情境中提升个人的信息能力,锻炼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运用信息技术领域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信息素养的发展。

(五)设计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互动

问题互动教学并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提问与回答,而需要师生双方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最终经过思想的碰撞而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要进行这样的问题教学,教师必须要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让问题呈现一定的关联性和阶梯性,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

例如,在教学键盘打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中,“你们知道键盘有多少个按键吗?”“它们分别都有什么作用?”“哪些按键是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的呢?”由一系列问题来展开课堂导入,有利于提前给学生做好思维预设,使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

若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可以脱离课前计划开展问题教学,灵活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接受学生的差异化观点,并进入他们的思想世界,讨论问题的本质,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方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2课“输入文字”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随后,教师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基本学习情况出发,逐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循序渐进,深化学生对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心理特点灵活开展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

又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第13课“画城堡”时,首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在画图工具当中比较常用的功能,之后再让学生自行进行创意绘画,根据教师提出的主题进行自由发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更加熟练。

在学习变换桌面背景的技巧时,教师首先可让学生欣赏图片,欣赏完之后,可让学生自行思考如何将喜欢的图片设置为电脑的桌面背景,并自行尝试。教师还可以让已经学会操作的学生给其他同学传授经验,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信息技术是现今青少年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需要强大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支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等。对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思维体系,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体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讨[J].中小学电教,2017(10):44-45.

[2]石林.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0):110-111.

[3]黄俊.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