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理课堂教学是1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说理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立足学生视角,以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原则,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运用优化说理过程、明确说理思路、采用追问说理的方式、适时开展说理活动四个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深度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实践研究”(立项号:MJYKT2021-5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声华(1970—),女,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城中小学。
说理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构建说理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说理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一般会以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说理教学,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发现理论知识的规律和本质,进而实现学生深度学习。为此,研究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实施说理课堂教学,落实深度学习”的现状分析
说理课堂教学一般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通常会借助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他们仅仅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未能充分发挥说理教学的作用;并且,要求学生回答的许多问题不是以说理为目的而设计的,问题的答案只限于“是”或“不是”,这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部分教师所设计的说理内容过于浅显。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过多精力放在讲解理论知识、剖析问题上,而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情况。学生只需要根据教材的相应内容回答问题。这不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三是部分教师所设计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适合所有学生。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并且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1]。
二、小学数学“实施说理课堂教学,落实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说理过程
在说理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优化说理过程,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涵,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在开展说理课堂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设备,直观地呈现说理内容,能够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知识,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1段动画短片。其主要内容为:森林里的动物在为老虎大王盖房子时,因房顶的形状起了争执。大灰狼想要盖1栋平顶的房子,而大猩猩则认为应该将房顶设计成尖的。在其他动物按照大灰狼的想法盖好房子后,房顶不一会儿就塌了。于是,其他动物按照大猩猩的建议将房顶做成三角形。房顶就变得十分结实。在学生观看完短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动物们第1次做的房顶很快就塌了?你们认为三角形的房顶有哪些优势呢?”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说理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发现动画短片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而提升说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在设计说理内容和课堂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多种方式开展说理教学,这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之后,组织他们开展说理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问:“芳芳打算周末与几个朋友一起去捉蝴蝶,那么她需要准备哪些工具呢?”多数学生认为她需要购买捉蝴蝶的网兜。于是,教师继续提问:“已知1个网兜是6.5元,如果要计算6个网兜的价钱,应该怎样列算式呢?”学生经过讨论,列出了6.5×6的算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6.5×6这个算式与之前学过的算式有哪些不同。在上述说理活动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优化说理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而且能够活跃学生思维,为学生后续进行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二)明确说理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需要通过说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学生在以往的说理课堂中通常从教材中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2]。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与其他同学探讨相关的问题,并且应明确说理思路,注重说理内容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层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发现知识的本质,达成学习目标。由于学生之间在认知、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将课堂知识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融合,不断创新说理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打造高效的说理课堂。
例如,在教学有关乘法的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些由学具摆放而成的创意作品,并让学生试着用学具设计1个造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设计时所用的学具数量是多少,能否用加法来计算;如果运用学具继续摆放50个这样的造型,那么怎样计算学具的数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发现乘法运算与加法运算之间的关系,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提升学习效果。
又如,在学生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师需要基于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适当拓展课堂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你知道吗?”这一板块的内容,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判断1个数是否为5的倍数或2的倍数,只需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就可以了;而判断它是否为3的倍数,却需要观察它的每个数位呢?”然后,教师可以72为例进行说理:“为了判断72是否为3的倍数,我们可以通过摆放小木棒来理解。因为72等于7×10+2×1,所以可先取出10根小木棒(为1捆),将这10根小木棒3根3根地数,会剩下1根;然后设想,如果将7捆小木棒3根3根地数,就会剩下7根,这7根加上2根,为9根;而我们知道9是3的倍数,9根小木棒是3个3根之和。可见,72是3的倍数。”采用上述说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其他数是3的倍数,并且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倍数及乘法知识的积极性。
再如,在“直线、射线和线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这3种线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平行线、垂直线、角的相关知识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直线应该如何定义呢?”如果有的学生仅仅认为直线是直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些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线段是直的,却不能称其为‘直线’呢?”这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发现自己观点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明白“直线”是“没有端点的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明确说理思路,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达成学习目标,也有利于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
(三)采用追问说理的方式
在说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适当的追问必不可少。追问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在进行说理教学时采用追问的方式,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追问的角度和方向不同,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同。在教师进行追问时,学生会按照其中的要点,深入思考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有哪些,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这对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教材内容,善于追问,及时追问[3]。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1道关于计算年龄的例题。这道例题为:已知M比N大3岁,且N的年龄可能是6、7、8或9岁,M的年龄可能是7、8、9或10岁。当M y岁的时候,N多少岁?对于这道题,学生刚开始可能会没有思路,感到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为学生创设1个生活化的情境:“假设1对兄弟中,哥哥是M,弟弟是N。哥哥今年y岁,弟弟今年x岁。我们应该如何列哥哥和弟弟年龄的关系式,表示出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呢?如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年龄范围,算出哥哥和弟弟的年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得出y=x+3的关系式;当x=6时,y=9;当x=7时,y=10。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加深对数字和字母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且能够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保证课堂学习质量。
(四)适时开展说理活动
说理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有效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说理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以下4种情况开展说理活动:一是在教学课堂的重难点内容时。例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计数器开展说理活动,让学生比较“在个位拨出10颗珠子”和“在十位拨出1颗珠子”这2种方法,将较为抽象的数字直观地呈现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又如,在教学关于角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这一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二是在讲解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时。例如,在“锐角和钝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2种不同类型的角入手,说一说自己对于锐角、钝角这2种角的看法,之后进行说理,旨在让学生掌握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辨别锐角和钝角的方法,并发现这2种角之间的联系。三是在部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引导这些学生针对某个正确的数学命题,得出它的反命题,再进行分析。四是在学生学习新课时。例如,在学生初次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1个沙漏状的图形(由2个三角形组合而成),要求他们数一数这个图形中角的数量,然后进行说理。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有效的说理技巧,结合学情,合理设计问题,丰富说理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保证说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J].教师,2020(04):58-59.
[2]雷富玉,叶荣灼.知“书”达“理”:基于教材解读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实践与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2):17-18.
[3]鲍丽娟.让“追问”促成小学数学精彩课堂[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0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