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小学语文教学植于生活的土壤

2022-12-29 00:00:00邓燕
教育界·A 2022年23期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注重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教师要在新课导入环节融入生活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生活,让学生运用知识;在课外自主学习环节设计生活化作业,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邓燕(1978—),女,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要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生活化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舞台,根植于生活土壤,让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上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不但可以从语文教材中获取知识,也可以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以生活化教育理念为导向,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

一、在新课导入环节融入生活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部分文章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但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生活化教学意识,没有认识到贴近学生生活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通常采取灌输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语文教学方案的开放性设计,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好坏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教师要注重与生活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时,在导入环节,教师结合小学生容易犯错,但是犯错后又不情愿承认与改正错误的情况,列举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常见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犯错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没有改正的决心,犯了错误,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措施改正错误,才能杜绝屡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了解寓言的现实指导意义,以及给生活学习的启示。再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说说当地过春节的习俗及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引入《北京的春节》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学生结合自身对春节的理解阅读课文,从而对春节有更深刻的认识,感受老北京的春节的隆重热闹,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在语文教学导入环节融入生活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把握文本意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进入阅读的更深层次。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语文知识的获取需要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2]。相比而言,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可以使知识更直观形象,改变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的现状,增强知识探究的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当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熏陶,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鉴于学生对落花生这一植物比较熟悉,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落花生,并播放落花生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落花生的生活习性。学生观察落花生后,教师问学生:“落花生有什么特点?”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落花生的表面凹凸不平,甚至有些丑陋,但是它的果实受人们喜爱;有的学生说落花生表面的颜色与泥土的颜色相同,表皮有泥土的气息,这就是落花生的本色;有的学生说落花生开花后伸向大地,变为根须深深地扎在泥土当中,它谦逊,不张扬,默默地充实自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对落花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这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创设了生活气息浓郁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旨,提炼文本的主题思想。再以《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为例,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宇航员为什么说地球可爱的同时,又感叹地球太容易破碎,懂得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如果仅靠让学生按部就班地阅读课文,则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地球环境?有哪些行为对地球环境保护是有利的?”学生们纷纷列举日常生活中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乱砍滥伐、排放工厂废水、排放汽车尾气等,同时对生活中节约用纸、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由于教师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正方辩题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反方辩题是:地球环境恶化,人类可以寻找别的星球开始新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及通过网络搜集到的相关科学研究成果来进行辩论。辩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场所,语文学习应该结合生活。

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以具体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走进文本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开展趣味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具有双向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与授课内容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以《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涉及的事物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扮演故事中的“我”与“父亲”进行情景模拟对话。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进一步拉近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也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景对话中掌握鸟的习性,为之后的学习应用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非常贴近日常生活,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还加入了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讲解[3]。

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青蛙是什么样子的,思考青蛙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吗等问题。之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动画短片,将小蝌蚪生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现有生活经验,试着模仿课文改编毛毛虫变蝴蝶的故事。这样既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让学生有更多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从而能提升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重视合作学习法的应用,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教师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第一种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一定启发[4]。比如,《慈母情深》等文章都是围绕父母展开的,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或者难忘的事情,并试着讲一讲自己从哪些生活中的小事中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父母的爱,懂得体谅、感恩父母。第二种是开展作文分享会。教师可以提前将作文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写作,在分享会上,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可以先读一篇自己的文章来做示范,促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写作的方式将自身的感情勇敢地表达出来。分享会的举办为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真情实感能得到抒发。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准备积累本,将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内容可以是某天看到的美丽的日出,也可以是放学路上看到的好人好事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六、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课文及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练习,设计的作业缺乏趣味性,没有与生活有机融合,学生很难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产生共鸣,缺乏主动探究精神,出现敷衍现象[5]。因此,教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作业,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父爱之舟》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神情、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加以领悟与体味。之后,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亲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运用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做过的事,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选取一个个小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情感的,让学生明确写作主题。《鸟的天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鸟类,了解不同鸟儿的生活习性,运用作者描写的方法细致刻画自己印象最深的鸟,同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大榕树最形象生动的句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来描写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一棵树、一朵花或者其他植物。学习了《麻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小麻雀遇难时,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的细腻的笔触,课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观察自己生活中某种动物的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给自己的感触或印象,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对动物的某个动作或事件进行描写,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师站在生活的视角设计课后作业,能让学生对作业产生亲切感,消除学生对作业的抵触心理,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语

总之,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邵晓燕.谈谈小学语文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8(34):83-84.

[2]刘冬梅.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2):199.

[3]毕海英.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2):278.

[4]许志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8):95-96.

[5]白新祥.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课外语文,2013(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