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学旅行教育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深度参与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他们又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提升他们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和教育实践能力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了在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制度框架下,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面向服务机构中的研学导师,对研学旅行指导的工作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制定研学旅行指导能力标准的过程与成果,以期为该领域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培训与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研学旅行;能力标准;学分银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9-091-03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考察探究”的方式之一,明确了研学旅行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地位。由于研学旅行活动涉及旅游行业资质,因此中小学多采取向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研学旅行教育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资源单位合作完成研学旅行教育过程。为了更好地配合中小学教育系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国家旅游局于2017年11月制定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提出研学导师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从2020年开始,高等院校逐步开设了研学旅行相关专业或课程。但是,研学旅行活动涉及面广、需求量大,具有研学旅行指导能力的专业师资无论校内校外都严重不足,承担大量组织管理工作的“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中懂得基础教育的不多,这显著影响了研学旅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通过编制能力标准,清晰界定和提升从业人员的研学旅行指导能力,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是当务之急。
研学导师不仅需要具备工作职责和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也有学历提升、开展继续教育的需求。学分银行是通过学习成果分类、分级、等级描述和相应的标准体系,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赋值,并实现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的学习激励和教育管理制度,为各个领域终身学习者搭建“立交桥”,实现职业能力与学历的双提升。本文旨在论述在学分银行制度框架下制定研学旅行指导能力标准的实践过程和最终成果。
研学旅行活动的定位与教育价值
准确把握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属性,明确研学旅行活动的定位与教育价值,是编制研学旅行指导能力标准的前提条件。教育性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首要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研学旅行是实践育人途径。《指导纲要》也明确了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需要学校联合社会服务机构参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关键要素等共同完成。研学旅行活动应在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的视角中,对旅行过程中实践内容的类型和层次以及培养目标进行研究,推进深度的体验和探究活动。正如学者郭华所说,深度学习的“深”,绝不仅是“浅”的对立面,它超越生理学、心理学,而达至社会历史实践的深度,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它要培养的是社会历史进程当中的人[1]。
能力标准研制的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参考职业资格研究中常用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2],将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在一起,同时兼顾工作过程分析和生涯发展,通过专家研讨会等程序化的方式,提出职业能力要求。在初步形成了标准框架之后,开展研学导师试点培训,获得从业人员的真实反馈。此开发路径关注研学导师在真实工作场景下的工作过程和职业成长,能真实反映工作领域对人的能力要求。
本研究组建了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基础教育行业专家、“服务机构”企业专家组成的核心专家团队,完成了以下工作:(1)行业企业调研;(2)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出职业能力要求;(4)按照学分银行编制要求审议标准文本。
研究和工作结果
1.研学旅行中各主体的工作角色与研学导师的成长路径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校是课程的实施主体,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对研学旅行组织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服务机构”是研学旅行活动组织管理的主体,全面负责活动实施与学生管理,其中的研学导师、安全员等工作角色负责活动实施,随队医生、司机、后勤人员为旅行提供保障,课程设计人员协助学校进行课程和线路设计,项目负责人与学校相关负责人沟通项目方案,每次出行“服务机构”通常安排1名领队负责联络和指导所有的研学导师。因此,研学导师可以晋升为领队或课程设计的专业人员、项目负责人,进一步可以发展为研学旅行项目或产品总监的角色,负责统筹与学校合作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挖掘社会资源与学校需求对接等。
2.研学旅行指导三个级别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中,职业成长阶段是以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为线索,将实践专家个人的职业经历划分为结构合理的若干阶段。代表性工作任务是指实践专家在个人职业成长过程中从事过的有代表性的和挑战性的、能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具体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是对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合并,得出的一组具体的、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专门性工作任务。本研究广泛征集筛选全国各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机构”、基(营)地中的一线实践专家,共同研讨形成代表性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初、中、高三个级别(初级如表1所示),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工作要素、工作过程知识进行分析,形成职业能力要求的描述。
3.将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认证单元
学分银行制度框架下能力标准的呈现形式是认证单元,它是具有连贯而明确的学习结果和评价标准的内容模块,包含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它是用于学习成果认证的最小单位。认证单元是沟通职业行动领域与教育领域的桥梁。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阶段形成的研学旅行指导能力三个级别的认证单元分别对应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框架[3]中的三级、四级、五级。三级(对应于专科层次)能力定位是一名教师或项目专员,带领研学旅行中的一个学生团队,具有在统一指挥下实施规定的研学旅行课程的能力。四级(对应于本科层次)能力定位是项目主管,带领多名具备三级能力的研学导师组成的团队,需要具有课程设计能力和统筹课程实施的能力。五级(对应于硕士研究生层次)能力定位是项目或产品总监,负责开发社会资源并与学校需求对接,组织进行系列课程开发和人员培训等。
本研究为研学旅行指导能力共设置了10个认证单元,表2从四个维度展示了研学旅行指导三个级别认证单元之间的关系,体现出能力模块的组合和分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在三级、四级中分别融入课程实施准备和课程设计中,在第五级独立成为一个认证单元,说明要更全面深入理解学校的多元化需求,挖掘和转换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从业人员可以在单一能力维度上提升,或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安全管理等多维度上提升。
为适于指导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认证单元的颗粒度较小,学习量通常为0.5学分、1学分或2学分。认证单元中一条“学习结果”基本对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中一个“代表性工作任务”能力要求。一个认证单元通常由5条左右紧密相关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描述组成,评价标准用于衡量学习者是否达成学习结果的要求,如表3所示。
结 语
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导游资格证书与研学旅行指导的十个认证单元进行内容比对后发现,相同内容主要在一般性的教育教学知识或组织和安全管理方面,所以拥有某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或拥有导游证并不能说明具备了研学旅行指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工农业、科技馆等社会资源也积极向教育资源转化,作为研学旅行线路中的一个内容或资源单位,这些机构要充分考虑研学旅行学生规模大、时间短等特点,设计适合的课程和活动。因此,研学旅行指导能力标准是参与研学旅行教育过程相关人员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据,旨在为行业人才发展指明方向的能力标准也需紧跟领域发展不断迭代。
注: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研学导师岗位技能证书认证、积累与转换项目”(项目批准号:XM076)成果
参考文献
刘月霞,郭华.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赵志群. 职业教育学习新概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1.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学习成果框架[M]. 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