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科育人本质,深刻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聚焦核心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单元主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9-039-03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然而,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教育观念没有及时转变,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扭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做成了一节课又一节课的加法,把课堂教学变成了纯粹的知识识记或技术操作训练。学生仅仅停留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层面的碎片化学习,并没有在头脑中建构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距离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高中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现状和效果进行深入观察并全面分析,发现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简化要求、降低标准、方法不当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计算思维的培养简化为单纯的编程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老师错误地认为计算思维就是程序设计,学生只要学会编写程序,就具备了计算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算法和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时,往往只注重对程序语法结构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利用编程实现城市交通限号的案例时,教师大多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先出示一张城市交通拥堵的实景照片或一段视频,然后引出可以通过车辆限号的方式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从而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编写限号提示程序。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编写程序实现限号功能,老师首先介绍任务中所需用到的时间(time)函数模块,详细讲解该模块的功能、使用方法及语法知识等,并让学生逐一在Python命令中练习操作,然后再讲解选择结构的格式和算法原理,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调试和运行,编写程序代码,完成项目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依托于真实场景的项目活动,有具体的目标任务,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缺少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设计的学习活动,更多的还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程序实现的问题上,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操作步骤亦步亦趋地完成任务,并没有进行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
2.将数字化学习简化为软件工具的学习
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活动、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时代,需要有各种数字化资源和工具的使用,从而导致很大一部分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软件工具操作的系统性,课堂教学只关注数字化工具使用方法的学习,仿佛又回到了原来教软件操作与使用的旧式课堂。
例如,在学习数据处理与应用的相关内容时,其中涉及到利用Excel电子表格来组织存储数据。老师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电子表格工具的使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实例讲解或操作演示的方式,对电子表格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则跟着老师的演示步骤进行模仿和操作,老师再布置同类型的作业进行强化训练,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操作方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老师始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仅仅停留在对Excel软件工具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工具意识的培养,极大地弱化和忽视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机械训练课,学生只掌握了单一的操作技能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3.将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简化为课堂案例故事分析
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的形成需要学生直面问题,在思考、辨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向、理性的信息社会责任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老师认为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只需让学生了解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规范、牢记信息社会道德准则、明确网络行为是非对错与违反规范和准则后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就可以了。教师往往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列举网络安全的具体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虽然案例丰富,也能让学生感受信息社会中存在的安全威胁以及国家法律规则、公民责任等,但如果把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简化为课堂案例故事分析,单纯在阅读案例层面的分析就有些流于表面。学生可能当时听得很热闹,但转眼就忘记了,难以真正在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难以真正形成。
高中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针对以上案例,如何有效落实计算思维的培养呢?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能从主题活动的维度进行整体设计(图1),效果可能就会截然不同。首先引导学生对“利用编程实现车辆限号提示”项目的任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具体任务是什么,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根据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中抽象问题特征,归纳核心要素,明确解决问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从而建立结构模型。接下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算法和实施途径,并学会用流程图等方式表示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最后再根据算法要求有针对性地讲解编程知识和函数模块的各项功能,让学生尝试编写程序代码与调试运行等操作,最终实现算法功能,完成项目任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经历分析思考、实践求证、反馈调试的探究过程,老师更多的是扮演项目活动的评价者和问题的答疑者,引导学生在完成不同项目的情境中,理解算法实现的一般过程,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学会思维方法的迁移,用学科思维的方式去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从而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与编程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实现同步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适合学生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活动,从解决现实生活和不同学科学习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通过任务链驱动的方式(图2),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完成具体任务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各种数字化资源和工具使用方法的同时,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能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有用的信息和资源,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优化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最终完成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制作出有个性的数字化作品。
3.对培养信息社会责任的案例要加强理性分析
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只是故事的触动,更应该是深层次的感受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图3),引导学生观察、挖掘现实世界中的典型信息事件,并进行讨论分析,深刻认识合理使用互联网及信息系统的规范要求,鼓励学生通过求证、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自觉感受作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在发布、使用和传播信息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为什么要承担这些责任与违反信息社会道德准则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等,最终自发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如果在案例研读和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技术因素、个人素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引发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思考如何利用当前的技术和工具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应对的防范措施和方法策略,就能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实现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迁移和素养的提升。
结 语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为有效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的根本任务,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深刻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项目学习的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重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淡化知识的单一讲解,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应始终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为目标,在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实践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课堂教学要从“学会操作”的课堂价值取向转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信息意识,促进思维发展,开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最终达到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