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信息技术变革”系列之五面向未来的跨学段信息素养衔接

2022-12-29 00:00:00仲玉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9期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首次被提出。《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均作了大幅度调整,并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面向未来,只聚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已经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关注学生在未来社会的胜任力,课标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关注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2001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将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实施。也就是意味着,在此次调整之前的20年,义务教育阶段与信息科技相关的教育内容一直被组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且相关教学内容也较长时间没有进行系统性调整。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教授认为,原来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改为“信息科技课”,并且列入国家必修课程,这是从“0”到“1”的巨大转变。

与之相对应的是,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就已经被确立为国家课程。《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中明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加强学段衔接,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如何进行学段的衔接?具体的实施层面如何落地呢?这也是一线教师们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期专题,我们关注了在新课标背景下,江苏部分地区开展的依托“信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跨学段信息素养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呈现了专家策略指导、区域推进中小学编程教学跨学段衔接的实践、人工智能教学衔接研究以及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学探究。在研究学段衔接的实践中,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