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县C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12-29 00:00:00尹芹蒋艳文杨国华
乡村论丛 2022年1期

摘 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充分发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对晋宁县C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现状调查,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一定参考。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缴费档次低、激励性不足、待遇水平低、政策宣传不到位等问题。采取增加农民收入、调整缴费档次与补贴标准、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等措施是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现状 对策

一、晋宁县C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状况

(一)晋宁县C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调查基本情况

1.晋宁县C村简介。该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属于坝区。全村大约3.85平方公里,海拔1890.00米,有1185.00亩农用地。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有596户人家,共2076人,其中农业户口人数2018人,劳动力1523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务工为主。

2.调查对象。本文调查对象为晋宁县C村村民,在全村范围内随机发出问卷205份,收回203份,有效193份,回收率99.02%,有效率95.07%。

(1)本次调查的村民全部是农业户口。

(2)男、女人数分别为87人(45.08%)和106人(54.92%),女性略高于男性。

(3)在年龄分布上,除了16-29岁的人数15人(7.77%)较少以外,其他年龄段的人数相对平均。

(4)文化程度主要为小学及以下96人(49.74%),初中70人(36.27%),高中、中专及职高20人(10.36%),大专及以上7人(3.63%),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为86.01%,总体文化程度不高。

3.参保要求及参保情况。

(1)参保要求。在晋宁县C村,只要是年满16周岁的非在校生、未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具有晋宁县C村户籍的个人,都可以到C村村委会办理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手续,参保与否由村民个人决定,不做强制要求。

(2)参保情况。2020年,晋宁县C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7.54%,参保率较高。

4.缴费档次及财政补贴。目前C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共13个缴费档次可选择,具体选择哪个缴费档次完全由村民个人自己决定,在个人缴费的基础上,每个档次政府也有相应补贴标准。

5.养老待遇。缴费满15年的参保人,年满60周岁的次月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死亡时,若个人账户还有余额,可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二)晋宁县C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取得的成效

1.参保覆盖率高。2020年,晋宁县C村2076人中,应参保人数1789人,参保人数1745人,参保率97.54%,参保覆盖率较高。

2.参保意识增强。从政策刚开始实行时,村民对政策存在不信任、不了解和不愿意参加,到如今97.41%的参保率,可以看出村民的参保意识明显增强了。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是否愿意参保这一项上,愿意参保的有190人(98.45%),不愿意参保的仅有3人(1.55%),说明村民们的参保意愿很强。

3.居民养老观念改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居民的养老观念也在逐步改变。当问到更愿意选择哪种养老方式这个问题时,被调查对象中,有将近六成(58.03%)的村民愿意选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5.23%的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6.74%的人选择商业养老保险,如图2所示。对于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原因,有157人(81.35%)提到为了保障老年生活,有145人(75.13%)提到为了减轻子女负担,提到因为村干部动员的仅占15.54%,提到大家都参加了所以参加的占29.53%。可以看出大部分参保者已经看到了基本养老保险积极的一面,认识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势,认识到了这种社会养老模式可以让他们安度晚年。

二、C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收入水平不高,偏向选择较低缴费档次

在被调查的188名参保人员中,其中选 100元档次的共141人(75.00%),200元档次的共23人(12.23%),300元档次的共8人(4.26%),400元档次的1人(0.53%),500元档次的共8人(4.26%),600元档次的共2人(1.06%),700元档次的共0人,800元档次的共 0人,900元档次的共1人(0.53%),1000元档次的共2人(1.06%),1500元档次的共2人(1.06%),2000元档次的共0人,3000元档次的共0人。如图1所示,将近九成的居民选择了一档、二档(200元及以下档次),共占87.23%,总体缴费档次选择普遍偏低。

调查显示,收入水平的制约成了C村大部分人选择低缴费档次的首要原因。C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收入来源以务农和打工为主,收入不稳定,选择较低档次不容易造成经济压力,在调查对象中,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有106人(54.92%),2001-3000元的有53人(27.46%),3001-4000元的有26人(13.47%),4001-5000元的有6人(3.11%),5001-6000元的0人(0%),6000元以上的仅有2人(1.04%),82.38%的人收入在3000元以下,低收入的人占了较大比例。在选择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有141人(75%)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有32人(17.02%)是根据家人的建议,有7人(3.72%)是根据政府的补贴标准,还有8人(4.26%)选择了其他。因收入水平不高,所以根据自身实际经济情况来说,大部分人选择了较低的缴费档次。

(二)财政补贴不合理,激励性不足

1.缴费档次多,财政补贴不合理。目前C村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共有13个,档次过多,低档次之间差距较小,且随着缴费档次的增加,财政补贴比例越来越小,不能起到激励村民选择高缴费档次的作用。从100元到3000元的13个缴费档次,财政补贴比例分别为30%、20%、16.7%、15%、14%、13.3%、12.9%、12.5%、12.2%、12%、8.7%、6.5%、6.5%,随着缴费档次的逐级递增,财政补贴比例却在逐级递减。而1500元和2000元的高缴费档次给予的补贴都同为130元,没有差别。这样的补贴没有太大差别且补贴水平较低,因此参保人参加高缴费档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人选择了低档缴费,补贴比例见表3。

另外,当问及“您觉得这一制度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时,被调查对象中,有65.28%的人选择了“政府补贴方面”。缴费档次与补贴标准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缴费积极性,选择最低缴费的人数较多会造成基金筹集能力不强,将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较低,社会保险应有的功能难以发挥。

2.长期激励机制不合理。在2019年新修订的政策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缴费满 15年后,每多缴一年保费,可每月多得4元基础养老金。补贴力度小,激励效果有限,对参保群体没有吸引力,尤其对年轻人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三)养老金水平较低,待遇保障较差

根据2019年新政策的规定,缴费金额成倍增加,但养老金差异却不是很大,在不考虑利息和超15年缴费年限补贴,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额外补贴的情况下,按最低缴费年限15年来计算时,选择一档的,每月可领取117.03元的养老金,并且100-1000元这十个档次养老金规律性增加,每多缴纳100元,每月大约可多领取12元,缴费较高的十一档到十三档,每月可领取养老金分别为278.90元、332.86元和447.78元。在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公报中,2018年晋宁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55元。 2019年晋宁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76元。 目前的养老金水平完全不能满足生活需要。而以目前75.00%的村民选择了100元档次来看,每月117.03元、每年1404.36元的养老金水平,完全做不到“保基本”。

在“您认为每个月最少需要多少养老金才能满足个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这个问题中,认为每个月需要100元以下的0人(0%),100-200元的4人(2.07%),200-300元的5人(2.59%),300-400元的25人(12.95%),400-500元的28人(14.51%),500-600元的43人(22.28%),600元以上的88人(45.6%),参见图7,但目前的养老金水平很明显不能满足大家的基本需求,以75.00%的村民选择了100元档次来看,每月可领取117.03元的养老金,每年可领取1404.36元。即使是最高缴费档次(3000元),每月也仅能领取到447.78元的养老金。调查还显示,当问道“您觉得这一制度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这个问题时,有90.16%的人希望可以在养老金待遇方面进行改善。

(四)政策宣传不到位

1.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被调查对象中有141人(73.06%)提到了应加强政策宣传及推广实施。在对村民的访谈过程中及问卷结果中发现,认为宣传很到位的仅有4人(2.07%),宣传一般的共有167人(86.53%),宣传很少的共有22人(11.4%),总的来说还是认为宣传方面做的不到位。调查显示,村民对政策内容的了解较少,认识不够深刻,具体如表2所示。通过访谈还发现,选了“了解”选项的村民也不一定真的了解,了解的内容大都为道听途说,了解内容存在失真的情况。由于宣传力度不足,村民对政策内容一知半解,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2.宣传政策时未顾及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另外,从被调查的C村村民的文化程度来看, 86.01%的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由于宣传方式单一和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使得C村村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了解程度不够等问题出现。

三、C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建议及对策

(一)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村民参保缴费能力

1.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与参保情况直接挂钩,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居民参保压力较大,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利于缓解居民参保压力,促进参保。C村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为家庭妇女提供就业岗位。

2.鼓励村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C村,被调查对象中,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农82人(42.49%)和打工76(39.38%),在农业方面,村委会应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以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在打工方面,鼓励村民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努力让打工从低薪体力活向高薪脑力活方向转变,增加打工收入。只有提高当下收入水平,村民才更愿意拿出钱来投保未来。

(二)调整财政补贴,以财政补贴激励参保

1.应适当缩减缴费档次。缴费档次过多,各档次之间养老金差距较小,应适当缩减缴费档次,拉开缴费档次之间的差距。制定合理的缴费档次,有意识的突出每个档次的特点,有利于提高缴费档次选择。

2.改善缴费档次与缴费比例失衡的问题。目前政策中存在缴费档次与财政补贴成反比的情况,财政补贴没有体现出公平性,缴费金额越高财政补贴越低,应当调整缴费档次与财政补贴比例之间的关系,起到以财政补贴来促进居民参保及选择较高档次的缴费的作用。

3. 建立多缴多得的缴费机制。为了鼓励年轻人缴费,可增加财政投入。现行政策中对缴费满15年的投保人,每月仅多发4元基础养老金,可以设定一个阶梯增长型的增加模式,例如缴费的第16年每月多发4元基础养老金,第17年每月多发6元基础养老金,以此类推。缴费时间越长得到的补贴越多,从而提高参保人的缴费积极性。

(三)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1.推进养老金保值增值,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相当于为自己的老年投资,养老金若不能满足老年基本生活需要,则会降低参保意愿,因此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是促进参保的一项重要举措。现阶段的养老保险金都是存入银行,虽然保证了基金的安全,但是银行利息较低,无法抵御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应该多渠道进行投资,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增加基金池基金,提高养老金水平。调查显示,当回答“您觉得这一制度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这个问题时,有17.1%的人认为在基金的保值增值方面需要改进。

2.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合理的自动调节机制,把基础养老金与消费价格(CPI)结合起来,保证养老金水平能与物价水平相适应,充分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而且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明文提出,要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来提高待遇保障水平。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同感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准公共物品,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外部性,加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有利于消除居民的认识误区,充分发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正外部性。采取多样的宣传方式,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对于中青年,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通过推文或相关漫画的推送来宣传政策;针对老年群体可以将政策内容融入到当地的“小花灯”和“山歌”中,请民间艺术团到村里进行表演,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老年人群体中传播政策。

在对政策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加大对政策深度的宣传,包括基础养老金、政府补贴金额等,让村民充分认识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优势,从而提高参保积极性。在宣传政策广度时还应顾及到C村村民的文化程度,C村村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对专业词汇理解能力较差,在宣传时要避免专业术语的使用,替换为村民能够理解的词语,只有村民真的理解了政策,宣传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翟春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No.240,53-54.

【2】杨全林.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影响探讨[J].哈尔滨市:现代经济信息,2016,2(10):26-29.

【3】陈辛琦.安徽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4】李玉英,梁伟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8,(9):114-115.

【5】田金莹,廖冬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措施[J].农家参谋,2018(23):256+174.

【6】高昌菊.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No.962,144+167.

【7】 华迎放,郭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长期发展展望[J].中国劳动,2020,No.436,53-64.

【8】李永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讯,2020,No.203,147-148.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