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瑶族药浴等民族医药带动乡村大健康产业发展,是一条建立在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塑形铸魂的乡村振兴之路。本文分析了瑶族药浴历史文化,认为大健康时代、乡村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给瑶族药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传承瑶医药浴文化,以特色医药文化转化为特色民族经济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着眼广西西江流域形成广西瑶族文化圈、经济圈,政府、市场多方联动促进瑶浴品牌化、标准化的乡村振兴路径。
关键词:瑶浴 大健康产业 乡村振兴 瑶族文化 西江流域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国乡村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更明确“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展乡村大健康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条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厅发表的《中国的全面小康》,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民族医药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发展包括瑶族药浴等少数民族医药特色疗法在内的乡村大健康产业,是一条建立在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塑形铸魂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又传承民族文化,建设好民族地区的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
一、关于广西西江流域的瑶族及药浴文化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也是结果,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手段。瑶医药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大健康产业组成部分,是瑶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得力法宝。医学与文化共生,一个民族的医学,与其历史文化发展是同步的,经济的发展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的。通过疏理瑶族的历史和药浴的习俗,整合瑶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文化因素。乡村振兴是要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因此,乡村振兴的经济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瑶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不能脱离瑶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广西西江流域的瑶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广西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历史上瑶族从中原南下,并沿着河流在五岭迁徙,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格局。五岭,也称南岭,即湘桂粤赣闽五省间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南岭山脉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珠江水系广西西江流域是瑶族聚居区,其中金秀、恭城、大化、巴马、大化、富川,均为瑶族自治县。瑶族虽然支系繁多,但在长期民族融合中,形成了瑶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圈与文化圈往往相交叠,这为整合瑶族的经济资源,实现瑶族地区乡村振兴奠定了民族基础。
(二)瑶族顺应节气和地理环境,以药浴养生和防疾
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乡村振兴的追求,也是铭刻在瑶族传统思想的基因。药浴是传统瑶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保健方式。《周礼·天官·疾医》里说:“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虐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人体感受天时四时阴阳五行之气而受时疾,一年四时均以节气之药物沐浴养生。不仅仅是瑶族人,中国民间在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有药浴的习俗。中国用药治病的理念是: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生病身体体气机出现了偏性,是以草木之偏性,救人体之偏气。而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古人仰观天文,东方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正中”之位,农历五月地支对应午,五行属火,南方亦属火,五月午火阳气最旺盛,草木药性也强,是采药与炮制的最佳时机,如端午恭城瑶族人上山采收大风艾、石菖蒲、矮婆茶、鱼腥草、绞股蓝、九节风、钻骨风、穿心莲,金毛狗等瑶山药材,形成端午药市进行,用于洗浴或制药。另一方面农历五月湿热之邪旺盛,蛇虫鼠蚊滋生,心属火,当除邪辟秽,去火除烦养身心。平南瑶族人在端午节以新鲜艾草、菖蒲挂在门外,以雄黄粉、艾叶、菖蒲、蒜瓣、酒、醋配制成雄黄水,在太阳下晾晒,待正午阳气旺盛之时,喷洒房屋四周,防蛇蝎蜈蚣鼠虫之害,又或雄黄水擦小儿脐部或额部;以艾叶、菖蒲为主,根据体质,加入吴茱萸、肉桂、丁香温热药物或金银花、连翘等凉性药物等煮药洗浴,有助于除痱热疥癣疮毒,预防湿邪阻滞。可见,瑶族传统上养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模式,有效地利用瑶族地区的生态资源。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拥有发展瑶医药浴大健康产业的良好资源。金秀生活着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坳瑶5个支系瑶族,被喻为“世界瑶都”,庞桶药浴的生活习俗保持至今,县城里药材铺、药浴店林立。作为中国瑶医药之乡,全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金秀拥有药用类植物有1351种,常用瑶药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共104种瑶族道地药材,是瑶族人民养生治病取之不尽的宝库。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吴光昇纂《柳州县志》指出“南方地卑而土薄,土薄故阳气常泄,地卑而阴气常盛”,所以人们“气多汗出,腠理不密”,阴阳气偏又相搏,导致“人多中湿,身体重倦成脚气之症”,“蛮溪獠峒,草木蔚荟,蛇出没,江水有毒,瘴气易侵”( ),又有《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南方之地“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致理而色赤,其病挛痹。”正是因为广西地处岭南,气候地理环境使然,人们多湿热、多瘴病、多挛痹,居住山区亦有风邪寒邪入侵,顺应天时地理,瑶族养成以瑶药药浴的生活习惯,同时又起到了保健甚至治疗作用,也累积了丰富的地方性瑶药用药知识和种植技术。
乡村振兴中瑶族药浴不断走向产业化。不同地区的瑶族有不同的瑶浴用药配方及药浴风俗,及现代生活中对瑶浴的传承、沿用的程度不同,最早于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浴养生文化的是贵州从江瑶浴。贵州从江县与广西交界,其东面、南面分别邻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贯穿从江县全境的都柳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黔江段支流柳江的上源河段。以衣带水,广西瑶族与贵州瑶族有迁徙、交融的关系。历史上从江板瑶好清洁,有劳动后用浴桶药浴的习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刘文光在《瑶族“药浴”》一文提到从江瑶寨在农历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为“消灾”日,可上山采药进行药浴( )。我们看到,传统从江瑶族视药浴为神圣之事,以五天为周期作一间隔,通过药浴消除病灾。瑶浴产业的现代化,以点带面,由局部瑶族乡村,推广到更广大瑶族乡村。多样化的瑶浴用药,也丰富了现代瑶族药浴产品。
瑶族有着现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文化基础:取材天然的药浴和顺应养生文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依托禀赋、盘活资源,形成当地核心产业兴旺带动瑶族村民脱贫致富。 随着现代社会瑶医药浴产业的发展,瑶浴等文化遗产成为瑶族村寨经济的后发优势,围绕瑶浴展开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走“非遗+精准扶贫”的模式,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实现瑶族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建立在本土文化和历史基础之上的现代发展之路,是实现瑶族乡村振兴的可行之路、可持续之路、绿色生态之路。
二、瑶族药浴的发展机遇:大健康时代和乡村振兴
(一)瑶医药浴市场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保健行业发展迅速。随着全国沐浴康养业的发展,瑶族药浴逐步市场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改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开始出现以足浴足疗保健,2000年以来足疗保健等康体、休闲、温泉养生产业迅速发展,到2008年全国有沐浴企业15万家,从业人员1500万人,年营业收入总额为1135亿元,沐浴行业GDP占全国GDP的0.38%[ ],沐浴、足疗的发展,带动药浴发展,瑶医药浴也从瑶族土俗深闺走向了商业化的大舞台,并以天然性、有效性、历史性占一席之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瑶浴进一步产业化、品牌化。瑶族药浴形成足浴粉、沐浴粉、头疗包、泡澡膏的产品,及各种瑶医药浴疗保健机构。而且瑶族药浴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广西瑶学学会在2018年12月成立了瑶医瑶药瑶浴专家委员会,促进瑶医药浴的发展及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瑶族医药研究院专家董明姣提出面浴的创新思路,发展瑶医,以瑶药治疗带状疱疹、色斑、痤疮等皮肤疾病。瑶医药浴产业化也带动了中草药种植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广西多地开展中药材基地的建设。
(二)瑶医药浴养生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
随着健康中国的建设,国家逐步进入大健康时代,为瑶医药浴发展提供一片新天地。2016年中国政府制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划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16万亿。早在2004年美国保罗 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一书中认为,经历“信息网络时代”后,全球进入“健康保健时代”,健康产业成为“财富第五波。”( )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毛振华教授在《健康支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健康支出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拉动效率要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及教育支出,健康产业发展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健康支出增加与健康产业发展具有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上升1.6至2.0个百分点、促进人均GDP提高约1万元的潜力( )。
国家在健康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多。201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65195.9亿,占GDP比重6.6%,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支出19201亿元,同比增长15.2%,中国医疗卫生占财政支出比重提升至7%。卫生经济的发展,要求更注重疾病的预防领域,花更少的钱取得更佳的健康效果。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5年提高0.96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概述中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这就更需要加强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治未病的作用,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也是推广传统瑶医药学知识、发展瑶医药浴的春天。与此同时,对少数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在加大,更多的民族医药传承人及企业投身于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和利用,扩大瑶医药浴的供给,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瑶医药浴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为瑶医药浴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健康产业逐渐成为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推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开发农村康养产业项目,例如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打造乡村养生食品、瑶药材生态产业链,挖掘喀斯特地貌观光、瑶族文化体验、长寿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国在“十四五”时期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的绿色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与瑶族的传统文化相吻合。发展瑶医、瑶药、药浴产业的绿色之路同时也弘扬建设了瑶族文化。乡村振兴战略是民族医药发展的时代知音和历史大舞台。
(四)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及医疗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对瑶医药浴的需求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健康是一种个体责任,身体健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因而对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和健康产品的需求品质也不断提高,健康消费随之增长。卫生经济学理论认为卫生服务价格弹性一般小于1,多在0.2-0.7之间,意味着关系健康的卫生服务价格变动,对必需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偏小。我国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一般大于1,意味着在居民对卫生服务的消费的增长大于收入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843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7%,而2015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为7.4%( )。这说明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支出不再局限于满足食品和居住等基本生活需求,人们医疗健康意识逐步提升,愿意花更多的钱用于养生保健,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并且瑶医药浴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取材天然,使用简便、有效,给药安全,经济实惠,因而瑶医药浴需求市场不断拓展。
三、乡村振兴中发展瑶医药浴大健康产业的路径
(一)以特色医药文化转化为特色民族经济
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看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即遵循市场经济法则,按市场规律办事,又要看到个性及特殊性,即经济、医疗受文化的影响,应建立在乡村历史及文化基础之上,体现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传统生计方式和地方性特点,并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为特色医疗经济、特色民族经济。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广西拥有丰富的瑶族文化资源和瑶族医药资源,广西瑶族的聚居区如恭城、金秀、巴马等地,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均以包括瑶浴在内的康养产业、民族医药产业为推手推动经济发展,还有一些瑶乡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铁皮石斛、五指毛桃等瑶山草药,建设中药基地,均是瑶族传统生计、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相结合。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符合乡情的经济发展模式,“非遗+精准扶贫”、“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长寿养老+民族医药”,才能更好激发乡村经济活力,走上有效的正确发展途径,既实现经济发展,又传承本民族文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二)整合西江流域族群文化形成西江流域瑶族经济圈
以系统思维、整体观思考瑶族乡村经济发展。瑶医药浴要做大做强,带领瑶族人过上富裕民主文明的生活,不能以地方、个别乡村单打独斗,而是要政府引导整合整个瑶族的力量,整合西江流域族群文化促进西江流域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那些对于文化较多融入汉文化的瑶族乡村,在挖掘整理本民族文化过程中,不要将目光仅放于该村落的历史和风俗,而是可以从大瑶族文化中整合本地瑶族文化资源。例如广西平南县瑶乡对目前瑶族语言、瑶族服饰等瑶族符号较少保存,但回溯瑶族迁徙史,历史上瑶族曾沿西江流域往深山中迁徙,珠江水系西江流域曾经是瑶族的聚居地,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致使这个瑶族聚居区消失( ),瑶族大分散、小聚居居在西江流域瑶山或村寨。瑶族历史上不断迁徙,各地瑶族有着渊源关系,一些瑶族文化保持不多的瑶族乡村可以从大瑶族的文化中去整合的瑶族文化资源。另外,尽管瑶族支系繁多,但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概念,俗话说隔山隔水不隔情,都是大西江流域的瑶族,如同习总书记指出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瑶族尽管自称、他称繁多,但同一民族的各支系更应像石榴籽那样团抱,以历史上瑶族在西江流域的迁徙,整合西江流域瑶族文化,整理出核心思想及主要习俗,作为发展民族经济的文化资源,加强整体性,建设和发展瑶族文化圈、经济圈。瑶医药浴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还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及瑶族的团结集体力量。
(三)解决瑶医药浴发展存在的问题
瑶医药浴养要成为乡村经振兴的推手,还需要采取措施解决目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下问题。
1.针对标准不一,良莠不齐问题,进行多方联动促进瑶浴品牌化、标准化。瑶浴产品存在良莠不齐,质量不一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及个性化的管理,加大促进瑶浴的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行业化。结合广西乡村振兴,发展乡村大健康产业,需要整合西江流域的瑶族药浴资源、瑶族文化圈、经济圈,并依托这个文化资源,由政府牵头、专家支持,地方各方联动,推动瑶浴产品发展,形成市场力量,以瑶浴产品为推手带动乡村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实现瑶族地区乡村振兴。
2.瑶医药浴产品需要进一步细化、使用上需要规范化、专业化,以中医辩证方法开展养生保健。瑶族药浴产品不够细化,一些产品存在功效多,疗效广,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其实任何养生保健,都离不开中医、民族医的辩证思维。通过医学诊断,充分了解消费者的体质和身体虚实等健康情况,个性化、精准地、高质量地地使用瑶医药浴产品。
3.瑶医药浴产品的营销有待加强。营销瑶族药浴产品推广重要环节,有些瑶族乡村生产了瑶族药浴产品,但苦于销售问题,难于实现其经济价值。要达到准确用药、有效营销,零散的品牌可加盟大企业、或加盟相关的机构,将小品牌做大做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并且还需要完善售后服务,跟进了解消费者健康变化状况,解决消费者的疑惑和及时发现健康问题、解决问题。也即从专业的健康管理角度,规范对瑶族药浴消费者的健康管理,从而提供更专业化的健康服务。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