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农合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研究

2022-12-29 00:00:00戴菊贵习友文
乡村论丛 2022年1期

摘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当前中国“三农”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三位一体”农合联通过功能整合和机制创新,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与信用合作融合在一起,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三位一体”农合联作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具有协同整合效应、沟通媒介效应与信息收集与发布等功能。近年来,温州市通过农合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温州市农合联在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与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涉农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及探索小额信贷新模式等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三位一体 农合联 小农户 有机衔接

一、引言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在我国人多地少及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经济是一种“集体所有,农户承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小农户为单位的方式进行。当前我国还有5亿多农业人口和2亿多农业劳动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是小农基础上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目前小农户面临着生产效率较低、融资困难、产业链衔接不畅及利益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媒介”,引领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事情。

我国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解决了集体公社时期的“大锅饭”问题,激发了小农户的积极性,但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无法面对大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必须解决小农户分散与现代农业规模化要求之间存在的客观矛盾(阮文彪,2019)。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体可以将小农户组织起来,解决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同时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小农户的收益(郭庆海,2018)。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被普遍认为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想载体(徐旭初,2018)。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空壳化”、“资本化”以及“大农吃小农” 等异化现象(黄祖辉等,2009;冯小,2014),削弱了合作社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核心载体的作用。而且由于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体与小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小农户在人格上缺乏独立性,对市场依赖程度高,利益得不到保障(叶敬忠,2018)。此外,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罗必良,2018)、强化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崔红志,2018)、利用小农户的社会关系降低组织成本(孔祥智,2019)以及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潘璐,2021)等都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有重要影响。

诚然,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体SnglqsVeJKXHqYPajmfO0A==系及乡村社会资本等各个方面对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合作才能实现最终目标。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为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三位一体”农合联)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提出来的一项创新改革工程。“三位一体”农合联的实质是与供销社“去内卷化”改革相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属性的联盟中介组织(徐旭初等,2018)。农合联的宗旨是为农服务,为农业经济合作服务。“三位一体”合作不是生产合作、信用合作和供销合作的简单组合,而是三者之间的创新性综合合作(朱乾宇等,2021)。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再次强调开展生产、供销、信用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而且把它定义为一个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温州作为“三位一体”农合联综合改革的诞生地,在“三位一体”农合联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陈庆凯,2019)[13]。2017年6月,全国“三位一体”农合联发展现场交流会在温州召开。尤其是近年来,温州以“三位一体”农合联综合合作改革为契机,对“三位一体”农合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论文在分析“三位一体”农合联综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温州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经验。

二、“三位一体”农合联的作用机制

(一)协同整合功能

传统农业领域也存在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与信用合作,但都是单一合作。单一合作存在着组织成本过高、组织结构松散及组织运行简单等缺点,而且无法充分整合涉农资源,导致合作效率低下。农合联作为综合服务平台,具有“组织结构联合”、“生产要素汇合”和“服务功能聚合”的作用(曾业松,2018),推进农业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与信用合作一体化。农合联综合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优势、农业供销合作社的流通优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优势,打破过去三类合作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限性,通过功能整合和机制创新,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改革、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涉农经济合作组织共同为农服务。通过农合联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整合各项农业生产要素,集中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资源,实现全要素合作,实现要素的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而且可以吸引外部优质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合联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三位一体”合作的基础环节,通过参股、领办等多种方式发展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农合联,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农业规模,实现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增收入。农合联通过供销合作作为推动“三位一体”合作的带动环节,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开展专业合作和信用合作。供销合作社融入农合联,是供销合作社创新治理机制、重新定位角色的改革和突破,也是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具体实践。供销社回归为农服务,不仅提高了供销社的经营效率,而且也实现了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农合联通过为农融资服务作为推动“三位一体”合作的支撑环节,以此支撑专业合作和供销合作。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农合联,为农民专业生产和经营流通做出贡献,同时提高自身资金良性循环,促进自身发展。

(二)沟通媒介功能

农合联作为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是政府沟通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媒介和桥梁,促进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农合联既不是党政部门,也不是经济实体,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三位一体”农合联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平台性的服务组织和共建共享的合作组织。农合联的运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市场运作”要求,逐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运行机制和“政府搭台、农户唱戏”的运行模式。农民作为农合联的主体,同时通过政府引导支持、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办法,共同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作用,带动小农户发展。农合联作为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载体,政府可以为“三位一体”农村合作体系的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扶持,从而整合、吸纳更多的涉农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机制,促进生产、流通、信用的融合发展,提高涉农服务体系的综合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三位一体”农合联的建立和运转涉及到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农民基本权益保障及和收益再分配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这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和财政扶持。因此,政府应切实加强相关制度设计和保障体系的制订与实施,为农合联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农合联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监测、调研和分析,协调解决农合联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农合联的改革涉及到农业、供销、金融等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需要在这些涉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进行利益平衡,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合作博弈。农合联建立后,政府可以逐步将涉农企事业单位相关职能转移到农合联,如承担涉农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服务事项,也可以以委托或购买的方式将诸如应急物资储备任务、农产品政策性收储等涉农公共服务转移到农合联。

(三)信息收集与发布功能

农合联还具有收集和发布农业信息,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之一,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农合联通过农村电商、农产品信息、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营销模式,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小农户具有经营分散、规模偏小、竞争力弱等特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小农户在面对市场时具有 “先天性的不足”,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竞争激烈的大市场。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基础十分薄弱,缺乏自主控制的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导致小农户无法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进行相应的调整,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盲目性。农合联可以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商、经纪人、加工企业等中介组织市场信息灵通、市场行情把握较准的特点帮助小农户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难题,通过现代农业物流企业为提供真实、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农合联能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探索大数据驱动下的订单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融入销售、物流、融资及技术等电子商务服务,延长和健全农业产业价值链。农合联与农村合作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结构合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在农村大力推广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普惠金融业务,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提升了服务效率。同时农合联还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小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涉农资产等方面的信息,提高信用合作水平。

三、“三位一体”农合联促进小农户有机衔接的经验

(一)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建立综合服务平台

温州创新发展“人人享有”合作经济,致力打造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近年来,温州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合联体系,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与农业有关的生产主体、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加入农合联,搭建以农合联为基础的为农服务平台,对涉农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建立“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合联”的四级架构,基本实现了小农户、低收入农户全覆盖。温州市农合联创新发展“三型”合作经济,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发展点型合作经济,实施小农户、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发展链型合作经济,从产业规模、经营成本、冷链仓储、品牌销售等方面提高合作效率,让全体农合联会员获利;发展群型合作经济,引导供销社社有企业、农合联会员、村经济合作社等合作发展农业产业,积极建立产业农合联。通过会员之间的联合合作,农合联统一为会员提供生产、技术等综合性服务,打造农业产业群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产业规模效益,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温州把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作为“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的基础,健全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通过集聚涉农服务资源,促进小农户大合作,引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温州把建设“1+2+N”为农服务中心为目标,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信担保公司、农产运营中心、农合联之家等具有“三位一体”元素的组织融合在一起,打造“三位一体”为农服务示范样本,提供农资供应、测土配方、技术培训、质量检测、包装销售、农业融资等“一条龙”服务。在打造为农服务中心的过程中,温州瑞安创新性地建立了“综合服务型”、“三产融合型” “特色产业型”、“共同致富型”、“党建引领型”五类特色模式。目前瑞安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为农服务体系和产业融合模式,探索出可操作、有实效、可复制的为农服务中心的“瑞安样本”。目前温州全市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服务中心40家,庄稼医院67家,农资连锁门店520家,村级综合服务社818家,为专业合作社及小农户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服务。温州市供销社还牵头成立了57家特色产业农合联,并将其打造成集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农资供应、生产加工、品牌运营、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性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二)通过农合联提高小农户生产能力

温州积极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鼓励小农户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方向发展,创新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从2020年开始,温州市平阳县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政补助资金直接折股量化给小农户和贫困户,资金变成了股金,从而强化了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让小农户搭上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的快车,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业农村局、农合联等各政府部门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温州农合联对农业产业补贴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以带动小农户增收作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获得产业补贴资金量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温州各区县致力建设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三位一体”合作示范带,内容包括特色产业农合联、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信用合作平台、特色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达到以线带面的辐射功能。

温州市积极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和新模式,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政府打造“三位一体”实体农业产业项目,鼓励一、二、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让小农户在融合中得到发展升级和增值受益。温州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生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农文、农旅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大力拓展农业功能,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小农户发展康养农业、创意农业等,利用农村现有的自然资源、文化遗产、闲置农房等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养生养老等项目,同时在旅游景区建立农产品销售中心带动特色农业的产销一体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温州市农合联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通过联合社降低农户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解决单个专业合作社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

(三)通过农合联提高小农户供销能力

温州市的农产品大都具有产地分散、产区规模小及附加值不高的特点。温州市及各县市农合联大力推进区域品牌培育工作,不断完善推广机制,发展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品牌农产品销售体系,推动农产品向品牌化转变,以品牌建设带动农产品品质的提升。温州市农合联打造“瓯越鲜风”公用品牌,瑞安市农合联组建县级区域的公用品牌“瑞安农产”,平阳县则全力打造以平阳黄汤、南麂大黄鱼、平阳鸽蛋、平阳马蹄笋和怀溪番鸭为特色的“平阳五个鲜”区域公用品牌,永嘉着重打造“楠溪嘉品” 公用品牌等。各级农合联完善线上、线下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开设“瓯越鲜风”、“平阳五个鲜”、“瑞安农产”等公用品牌农产品展示中心、旗舰店和专卖店,创建一批示范基地,提升示范和带动作用。农合联通过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提升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效益,增加小农户收入。

农合联以公用品牌建设为契机,健全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及信用合作的“三位一体”联结机制。农合联充分利用电商、“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开展品牌市场营销,建立公用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大户与小农户的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分享品牌增值收益,带动小农户增收。瑞安农合联还与当地广播电视台合作,开设“瑞安农村”系列专栏节目,每期介绍一款农产品;与瑞安农商行、中国农业银行及中国邮政合作,分别在它们的“丰收购”、“微商城”和“邮乐购”电商平台销售“瑞安农产”品牌产品。此外,为了保证公用品牌的农产品质量,农合联要求入选区域公用品牌的农产品必须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农产品,并制定了《温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瓯越鲜风”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经专家评审达到要求才被授权使用“瓯越鲜风”品牌。瑞安市农合联要求达到“三品一标”或瑞安市知名农产品的认证标准才能使用“瑞安农产”品牌,编制“瑞安农产”产品名录。

(四)通过农合联提高小农户融资能力

温州农合联健全贷款授信机制,推出农合联特色“产业贷”。农合联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合作体系的组织优势,建立农村资金互助会,鼓励小农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入资金互助合作体系,改善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运作效率。农合联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农产品,加大对小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小农户融资能力。由于农户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及银行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贷款难。温州市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面的小额信贷新模式,解决小农户由于固定担保抵押品不足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农合联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村级合作社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发挥合作社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激励功能。温州市供销社与商业银行合作,通过产业农合联共同收集、审核农户的生产数据,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不高于银行基准利率的“特色产业贷”。银行对合作社进行整体授信,符合条件的社员都可以在授信额度范围内进行贷款。

大力推广“农民资产授托融资”模式。温州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组织体系的功能,完善入社农户的信息收集和评价,积极探索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政策,提升金融服务小农户的水平,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瓯海农商银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成立“三位一体”的实体公司——瓯海农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农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用“信托承诺”的方式创新了农户的融资方式,打破过去“非抵押不贷款”的作法。农户只需通过委托书承诺以自己的动产、不动产及其他经济权益等资产做担保,就能申请贷款。农民不仅可以将房屋,汽车等传统固定资产用于信托融资,而且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房拆迁协议安置房指标、村级股权、农村养老社保权益、农畜产品及其他银行认为可托管的有价资产都可以用于信托融资,从抵押物品的“确权”到“确值”,极大的提升了小农户的融资能力。农商行审核委托资产后,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发放“农民资产委托融资准信用证”,让那些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能更快的办理业务,提高融资速度。

创新农业保险互助合作。为了降低小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温州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农合联的合作功能,积极探索农业保险领域的创新,加强对种植、养殖业保险业务的推广,提高保险覆盖范围。温州瑞安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具有“三位一体”内涵的民间保险互助组织——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该保险互助社是一家采用互助合作机制的民营保险机构,由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52名农户自筹资金建立。保险互助社围绕农业生产推出了农产品险、农产品货运险和农户小额贷款保证险三个险种,分别对应了“三位一体”中的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及信用合作。

四、结语

小农户与现代市场存在先天的障碍,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振兴乡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三位一体”农合联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桥梁”,可以起到帮扶带动小农户的作用。“三位一体”农合联对于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温州市充分发挥各级农合联综合合作平台的特点,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内其他区域可以在借鉴和学习温州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本区域的特色,健全和完善各自的“三位一体”农合联体系,发挥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阮文彪,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验证据、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19(01):15-32。

[2] 郭庆海,小农户:属性类型经营状态及其与现代农业衔接[J],农业经济问题,2018(06):25-37。

[3] 徐旭初、吴彬,合作社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想载体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80-95。

[4] 黄祖辉、邵科,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漂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04):11-16。

[5] 冯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以“合作社包装下乡资本”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4(02):2-8,17。

[6] 叶敬忠、豆书龙、张明皓,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有机衔接[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64-79。

[7] 罗必良、张露,小农生产如何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8,52(12):144-160。

[8] 崔红志、刘亚辉,我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相关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5):34-41。

[9] 孔祥智、卢洋啸,改革开放以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探索——文献综述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9(06):89-95。

[10] 潘璐,村集体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1(01):112-124。

[11] 徐旭初、金建东、吴彬,“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浙江实践及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8(06):58-66。

[12] 朱乾宇、龙艳、钟真,“三位一体”:从单一合作到综合合作的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21(06):19-33。

[13] 陈庆凯、何建瑞、林晓清,温州“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2):1-5。

[14] 曾业松、贾大猛、杨智贤,从“三位一体”走向新型合作经济——瑞安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启迪[J],中国领导科学,2018(06):62-70。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