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2022-12-29 00:30徐凤芹高小针胡飞
天中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产品设计考核

徐凤芹,高小针,胡飞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徐凤芹,高小针,胡飞

(蚌埠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针对“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传统考核方案重结果轻过程、考核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践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提升课程目标达成度,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基于课程特点及“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建立了同等重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的“1+1”多元考核方案,深化了过程性考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估策略以促进课程考核的动态调整。通过蚌埠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19级学生与2017级学生“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目标达成度对比分析,验证了新考核方案的有效性,它对高校同类课程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考核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其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驱动力并由此形成毕业标准要求[1],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2],核心要素是课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3]。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考核改革的重点是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及其指标分解点进行深入解读,并使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一一对应,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毕业要求与课程学习目标展开教学设计,并通过充分体现学生能力水平的课程考核使课程评价充分体现课程目标达成度。

一、传统考核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传统的考核主要是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它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考核“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传统的课程考核采用的是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案,但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主要集中在考勤、作业完成数量上,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能力提高情况,而期末考试题目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理解上,极易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平时既不重视知识的积累,也不重视能力的提高。

第二,考核“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产品设计各阶段的程序设计和思维方法,理论性强,难点多,并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特点,很难将课程大部分内容包含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且实践中考试题目多是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客观题,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较少,涉及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性题目更少,这极易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提升高阶能力,不利于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考核过程缺少驱动机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课程考核中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课程考核总结仅限于教师提交一份试卷分析报告,学生只能查到最终的分数,对试卷分析结果无从知晓。考核过程缺少一定的驱动机制且学生的参与度不足,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后续课程的教学十分不利。

二、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设计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学生往往会依据课程考核方案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4]。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和良好的驱动机制,能够引导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5]。

(一)课程目标的修订

笔者所在的“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组首先依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对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进行了修订,从知识、能力、素质多个维度修改了课程目标。此次修订中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总体目标是:在知识上,使学生掌握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产品设计相关程序方法及设计管理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基于工业设计相关理论与方法设计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掌握使用现代工具进行设计表达的能力;在素质上,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工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能够对市场调研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和汇报展示。

此次课程目标的修订以工程教育认证对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要求为基础,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对应设计了2个知识目标、3个能力目标和3个素质目标,依次是“工程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管理能力”目标、“问题解决能力”目标、“研究能力”目标、“使用现代工具辅助工业设计能力”目标、“职业规范”目标、“个人和团队协作能力”目标、“沟通与表达能力”目标,分别支撑毕业要求中的“工程知识”要求、“项目管理”要求、“设计/开发方案解决”要求、“研究”要求、“现代工具使用”要求、“职业规范”要求、“个人和团队”要求、“沟通”要求。

(二)“1+1”课程考核方案的构建

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的重要保障[6]。基于蚌埠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的“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组提出了“1+1”考核模式,强调将考核的重点从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方向转变,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1. 丰富考核形式,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

课程考核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7]。我们提出的“1+1”考核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把过程性考核的“1”与期末考核的“1”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监控。在这一考核方案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考核方式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及团队成员互评相结合,考核重点侧重于能力和素质提高;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程序设计方法的掌握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 量化各环节权重,确立以综合素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为主体的考核内容

围绕课程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析,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方案:过程性考核各部分指标的权重为课前30%、课中40%、课后30%(具体见表1),以闭卷考试为主的期末考核中基础知识考核、综合能力考核的权重分别占40%和60%;期末考核重点考查课程知识体系中基础知识的核心部分,其余内容穿插在课堂活动和平时作业中考核;作为课程考核重点的综合能力考核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即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汇报等途径[8]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表1 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与权重

3. 确立评分标准,注重考核结果的动态监控

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综合量化评价结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更好地支撑工程教育认证产出导向的课程目标达成[9]。在我们提出的新考核方案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在课程考核方面注重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实行以教师评价为主、结合学生自评和团队互评的综合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从关注成绩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上。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

为验证上述考核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组以蚌埠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实施课程考核改革的2019级学生为实验组,以未实施考核改革的2017级学生为对照组,对评价样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和课程总成绩的目标达成度,实验组分别为0.86、0.81和0.83,对照组分别为0.68、0.72和0.70。实验组的三个目标达成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新考核方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同时,从学生总结汇报、方案展示等教学环节以及近两年的学生评教结果等都可以看到,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之,课程组提出的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1”考核方案总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课程组将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行认真分析,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学生和管理部门的反馈意见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1] 杨春蕾,郑瑞娟,刘勇,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J].计算机时代,2021(11):81–83.

[2] 王辉,杨倩倩.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考核现状与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6(10):147–149.

[3] 蒋姗,杨燕,丁永红,等.基于专业认证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高分子通报,2017(5):76–80.

[4] 张平乐,郭声波.21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128–129.

[5] 田淑芳.基于形成性评价的经管类统计学课程考核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116–119.

[6] 涂建,高红亮,李维,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研究:以发电厂电气部分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96–101.

[7] 徐三魁,王良,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09–113.

[8] 张文会,阎春利,马振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21(10):3–5.

[9] 熊磊,梁红波,刘芳,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分子物理”过程性考核改革的探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111–116.

G642.0

A

1006–5261(2022)06–0148–04

2022-09-19

蚌埠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9JYXML18)

徐凤芹(1984―),女,山东巨野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张继金〕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产品设计考核
智能产品设计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冷·暖》
《教堂之夜》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