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1.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一般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两类[1]。教育从广义上说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和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教育资源则是指社会经济资源中,输入教育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资源的总称[3]。它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多维的复杂系统,是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根本途径[1]。体育教育资源包括文化信息、教材、教师、器材等有利于体育教育进步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的集合[4]。
不同视角下的教育资源的分类标准是不一样的。从资源学角度来看,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教育技术资源、教育经济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五大类[1],如图1所示。其中,教育人力资源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环境资源包括教育场所资源、教育设施资源与教育环境资源(政策法规、文化、社会、自然、经济等);教育经济资源可分为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家庭投入等;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教材信息资源、教辅信息资源、考试信息资源及大众传播媒体信息资源等;教育技术资源可分为教育媒介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媒体资源等)、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与方法[1]。依次类推,体育教育资源也可以分为体育教育人力资源、体育教育环境资源、体育教育技术资源、体育教育经济资源、体育教育信息资源五大类,具体内容参照教育资源。
图1 资源学视野下的教育资源分类示意图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阐述的重大要求。德智体美劳是一个完整的要素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是要确保五个要素完整落实[5]。体育教育作为提升身体素质,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在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目前,深化教学改革,要求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一致,满足广大师生对优质丰富体育教育资源的需求。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首先,从学校教育综合管理上来说,德智体美劳五大要素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弱,体育教育资源要与其他四育共同发展,助推高校教育质量更上一层;其次,从五育协同发展上来说,五育不可分割、相互渗透。体育为各育在提供身体条件的基础上,还培养人的兴趣、性格、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石;最后,从体育教育体系自身的发展上来说,任何教育都是一个阶段连续、渐进发展的过程,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深耕与拓展体育运动生态环境资源,实现体育教育的多维度发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并从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方案[6],如表1所示。首先,教学改革从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体育项目、体育教学训练、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按照体育教育资源的划分类别,教学改革的内容可以纳入体育教育信息资源、体育教育环境资源、体育教育技术资源、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其次,改善办学条件,从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三个方面展开,对应的体育教育资源分别是体育教育人力资源、体育教育环境资源;再次,完善评价机制,从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分别属于体育教育技术资源、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范畴;最后,加强组织保障,从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加强制度保障、营造社会氛围三方面展开,与体育教育经济资源、体育教育环境资源相对应。由此可见,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必然之路。
表1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体育教育资源
保障与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要求重视体育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以特定的教育目标为依据,采取科学的评价思想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对评价对象进行信息搜集和归纳分析,对教育工作实现评价主体的期望程度所进行的价值衡量与判断活动[7]。根据2017年修订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涵盖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与习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和经费、组织机构与管理、奖励与处罚等[8]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体育教育评价就是以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为基本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价思想与方法,对包括体育课教学等在内的学校体育工作具体事项进行信息搜集和归纳分析,结合评价主体的期望程度进行价值衡量与判断。然而,相关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专业素质不强、先进设施匮乏、学校健身组织约束力不强等[9]诸多问题。为改善体育教学评价结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需要从体育教育人力资源、体育教育环境资源、体育教育技术资源、体育教育经济资源、体育教育信息资源五个方面对体育教育资源进行持续开发与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社会机构的日益多样化要求学校与家庭、社会、政府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以促进其全面发展[10]。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学校体育肩负学生健康的重任。但是独木难成林,仅靠学校体育一己之力实难解决学生健康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在校学习之余,他们还需居家自习和社会实习。在疫情席卷全球之际,在校学习被迫中断,以家庭为主阵地的居家学习被迫营业。但是由于事发突然、经验缺失、设施不全等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其问题相较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教学问题更加严重。此外,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社会,利用所学知识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动机不端、流于形式等现象也比较普遍。由此可见,单独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主要场域的健康教育难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政府督导系统之下,家-校-社跨地域的项目式学习共筑“家-校-政-社”四位一体的学生健康共育机制值得深入探究。这种机制的形成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支持,所以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需从内部结构的优化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关资源的开发也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教育者,主要指体育教师,其开发主要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着手。在数量上,严格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15]。《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大纲》规定120~150名学生需配备1名公共体育教师,但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编制有限,大多数高校体育的生师比都在200:1,有的甚至超过400:1,生师比严重失衡[11]。面对这一问题,可从校内与校外两个方向进行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校内除了已在编的体育教师,可适当挖掘运动技能突出且具有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生作为教师替补,在平衡生师配比的基础上还能为学生提供校内实习的平台;校外可与市面上颇具口碑的俱乐部达成一定的合作,聘用兼职体育教师,邀请退役运动员等,在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引入新鲜血液;在质量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12]。纵观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简章,学历基本上都保持在硕士及以上,硕士原则上要求不超过35周岁,博士年龄一般在40周岁及以下,优秀或紧缺专业可适当放宽要求。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特点,但也可能面临教学经验不足、科研压力过重、行政事务不熟练等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从人事管理制度上做好职后培训。为了避免职后培训流于形式,可采用“老带新”的方式,在帮助新入职的体育教师迅速熟悉工作环境的同时减轻老教师的工作任务与提高工作绩效。此外,建立公开公正的奖惩制度,激发新老教师自主学习的动机,不断提高个人多方面的能力。其次,对于受教育者,一般是指在校学生,其开发可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着手。纵向主要针对在校学生,从增强体质、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运动习惯、提供训练与竞赛的平台、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到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学-练-用”输入与输出的衔接配合;横向上学生不再是唯一的受教育者,学校内的教职工、学校外的企业机构与事业单位等都可以作为受教育者进行开发。这不仅能够提高校职工的体育参与次数、拓宽体育教育实施范围,还能提升体育教育的影响力。
体育教育环境资源包括体育教育硬环境资源与体育教育软环境资源。前者由体育教育场所资源与体育教育设施资源组成,后者包括相关政策法规、文化、社会、自然、经济等。因此,体育教育环境资源的开发也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在体育教育场所资源上,高校室外体育场地短缺及生均面积小是高校体育场所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可逐步建立区域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条件共享制度[13],实现高校之间的互通有无。对于场馆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如冰雪运动等,学校可通过利益互惠的方式租借商业性运营的专门性体育场馆。此外,除了学校及其附属或合作体育场所资源,家庭作为疫情时期体育教育场所资源的主阵地也必须引起重视。按照我国行政区划分级管理标准,家庭是构成街道、镇、乡、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县辖区的子元素,其中后四者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立的乡级行政区。以家庭为中心的体育教育场所资源,不局限于家庭范围之内的场地资源,还包括家庭周边的广场、空地、公园、专门性体育场馆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特殊要求,不乏极具特色的体育场地资源。其次,在体育教育设施资源上,高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损耗程度总体比较严重[16],定期对体育设施、器材进行检修与维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直接手段。但是设施检修与维护的责任主体、更新周期、经费配比,缺乏专业人员进行规划与预算,这可作为体育教育设施资源开发的方向之一。同时,鼓励高校师生进行体育教育设施资源的研发,不仅能够改善与丰富现有的体育设施,还能提高师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校体育成果应用的“产-学-研”实践基地。最后,在体育教育软环境资源上,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出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体育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与其他四育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因此,挖掘体育教育中德、智、美、劳四大要素,是当前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交互的常态。再加上健康中国建设已将体育作为非医疗绿色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为此国家下发了很多政策文件要求为全民健康提供便利条件。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环境的支持,以政策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内容与进展,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对体育教育软环境资源的完善与丰富。
体育教育技术资源包括体育教育媒介资源、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与方法。首先,体育教育媒介资源是由媒介资源演化而来,媒介资源又包括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14]。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已是非常普遍。例如,在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钉钉、腾讯会议等媒介资源进行网上教学,学生通过录制视频、拍照、小程序等方式提交作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15]。高校开发体育教育媒介资源,要加强网络数字资源体系建设,例如引进优质的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等。其次,在体育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上,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处在不断建构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经历过终身体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健康教育理念、全纳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等[16]。每一种教育理念都具有所处时代的特色,其展现形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日趋完善,尤其是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与实践应用价值。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最后,在体育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开发与运用上,高校要做到多措并举。所谓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即有助于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在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在享受现代化教育手段与方法的便捷性的同时要警惕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重视师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此外,体育教育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并非对传统体育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扬弃的继承与发展。例如,体育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开发,仍旧要重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式体验,单纯依靠媒介信息的交互就弱化了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感性认识,淡化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投入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15]。体育教育经济资源包括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家庭投入或受教育者投入。其中,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家庭投入或受教育者投入属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两种方式,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经济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虽然国家一直要求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但是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完整且复杂的系统,教育经费分配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大小多少的差异,还有因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分配不均的现象,就导致了很多高校体育场地短缺与生均面积小、体育设施设备损耗严重等问题。因此,针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问题,体育教育经济资源的开发可从增加投资与保证配比上着手。首先,增加政府对体育教育资源的经费投入。全民健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有效手段之一,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共享由来已久。增加政府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经费投入,不仅能够优化体育教育办学条件,还能发挥辐射功能,惠及更多的社会公民。其次,政府体育经费的投入要保证生均体育维持费与校均体育维持费的基本线。特别是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体育场地生均使用面积捉襟见肘[17],这就说明政府体育经费精准化投入有待加强,学校相关部门也应该做好体育经费投资基建的审计工作。相较于政府投入,其他途径的经费筹集渠道在我国占比并不大。其中,经费筹集来源之一的社会团体主要以各种形式的基金会居多,如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就是由邱德拔基金投资捐赠、重庆大学霍英东体育中心是由霍英东基金会捐赠等。由个人投资捐赠的体育场馆也存在,如北京体育大学的英东田径场就是由霍英东先生出资50万美元重建,厦门大学的王清明游泳馆是由企业家王少华女士捐建等。由此可见,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的经费筹集方式侧重于双一流高校,对于双非院校的投入力量非常有限。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投入(包括企业投入、社会服务和社会捐赠)在教育经费中的占比不到2%[18]。此外,家庭投入或受教育者投入也是教育经费筹集的途径之一。目前,虽然家庭投入在教育经费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但是总体比例还是偏高,且其在普通高职中的投入高于普通高等本科。因此,家庭投入可作为双非院校体育教育经济资源开发的突破点进行探索。
体育教育信息资源包括教材信息资源、考试信息资源、教辅信息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信息资源。首先,体育教材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依托科技也取得了良好发展[19]。它能更好地将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展现在师生面前,其内容将文字、动画、音频与视频等动态因素融入其中,使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体育知识和教材内容,准确掌握各种动作要领和特点[20]。鉴于体育电子教材突出的运动性和实践性、超前的体育学习体验、有效的体育学习反馈,在高校推广体育电子教材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需求,还能拓展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因此师生要自觉提升个人媒介素养,更新电子教材信息;学校则应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电子教材的购买与相关信息的宣传。其次,体育考试信息资源按照参加考试的对象可以分为在校生与非在校生。前者主要为在校生提供各种能力证明与考试信息,便于学业考核或增加择业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如运动员、裁判员等级证书、运动处方师、运动康复师、运动营养师、运动理疗师、运动心理师、康复体能师等;后者主要是为非在校生提供考试场所,是学校招生、提高社会影响力与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如高校体育招生考试、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考试、体育单独招生考试等。此类资源的开发要在对目前国内体育相关考试信息具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或培养方案来申请培训或考试基地及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信息。再次,体育教辅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有图书类还有器材类。目前,市面上虽然有很多教辅图书出售,但是体育教辅却并不多见[21]。为弥补体育教材的缺陷,体育教辅图书的编撰和出版刻不容缓,具体执行方案由邀请富有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或专家负责编写、建议体育教材出版社编写与体育教材相符的教辅、组织校内体育教师进行校本体育教辅的编写。此外,体育教辅器材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体育经费的有限性高校无法配齐配强体育教辅器材,需要体育教师自主开发与研制[22],这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出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最后,体育大众传播媒体信息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呈现多渠道、多形式发展趋势。特别是自媒体的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很多高校的学生、教师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多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搜索与共享。但是由于信息资源的同质性与碎片化,导致所得信息的信度与效度大打折扣。因此,对同类信息进行汇总归纳,并进行周期性的更新,以及创新性的提炼,是体育大众传播媒体信息资源开发的方向。
体育教育资源是文化信息、教材、教师、器材等有利于体育教育进步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的集合。根据教育资源五大类别的划分,体育教育资源也可分为体育教育人力资源、体育教育环境资源、体育教育技术资源、体育教育经济资源和体育教育信息资源。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国家战略背景之下,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有助于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有助于建立完善“家-校-政-社”四位一体的学生健康共育机制。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具体路径根据其类别重点从人力资源中的教育者、环境资源中的硬环境资源、技术资源中的教育媒介资源、经济资源中的政府投入、信息资源中的教材信息资源上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