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龙
(广州美术学院 视觉文化中心,广东 广州 510260)
本文为《视觉人类学的阐释学根基》(1)王海龙:《视觉人类学的阐释学根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一文的姊妹篇,重点论述21世纪视觉人类学的新发展以及它在新世纪的嬗替趋势,同时,亦期揭示视觉人类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变数、新媒体在当代社会与视觉人类学结合而衍生的新问题。在21世纪,视觉人类学和各类新的技术和理念的结合必将产生新的综合和裂变而分化成不同的新型表现形式,它将昭示这门学科的未来。同时,数字媒体软硬件的新发展也为这门学科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视觉人类学当下遇到的问题不只是一个领域内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共同认真面对的问题。如何将这种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情形把握好并使其有利于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是摆在视觉人类学者和人文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回顾视觉人类学从史前萌芽到进入成文史时代作为视觉记录手段呈现文明,以及其后与文字并行不悖呈现文化的历史,我们发现,曾经作为“艺术”存在的视觉人类学和作为文化视觉语言独立存在的视觉人类学,其发展有着不同的线索。
在对整个视觉人类学发展历史的回溯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这些并不仅仅表现在某一个具体学科或者某种理论流派上,而是展现在整个人类文明史和人类历史进程的全部过程中。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以迅疾的速度超越了此前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进化的所有历程。从20世纪初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走向近现代开始,它几乎在每个年代都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飞奔。人类用了几十万年的时间经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此后又用了一两千年的时间走出封建时代进入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电子-信息时代。
过去的一百年,人类创造的历史和经历的历史事件可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不只是科技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人类也用自己发展的科技对其赖以生存的文明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毁灭。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人类在这一百年间消耗了过去几十万年不曾动用过的地球资源,而且至今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继续耗费着它们。科技革命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在为人类制造祸端,现在的工业和科技文明每日每时也都在蚕食着宝贵的、不可修复的地球资源。这是现代文明发展和行进过程中我们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在社会和人文领域,当代科技提供的便利在迅速整合地球资源且互渗于人类文明生长的各种形态,并以只争朝夕的速度在弥合人类多元文明的差异。这种结果可能是消弭不同文化、抹杀文明多样性,用强势文化宰制、压迫乃至灭除弱势文明形态,打造大一统和“地球村”。其结果看似能瞬间提升人类文明的水平,实则毁灭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多元性。在20世纪,人类利用先进机械和科技的能量毁灭了大量曾经生长在这个地球上的物种,且史无前例地消耗地球资源,损毁了人类用几十万年建造的难以计数的文化遗迹、遗址(2)王海龙:《人类学渊源与北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得失》,《民族艺术》,2021年第3期。除了对有形文明的破坏及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空前的自我残杀,这种结果也极大地破坏了非物质文明形态包括对传统民族科技、民间文明、民俗工艺乃至人类赖以生存的语言等内容。
因此,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以保存和研究人类文明为宗旨的人类学或视觉人类学的任务更加繁重了。如果说19世纪人类学家和有识之士曾经提出的“文化救险”的口号在于抢救过去(3)Calhoun C J. "Salvage Ethnography. "in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424.,那么今天,视觉人类学者的任务则不仅要抢救过去,而更兼有要拯救人类文明未来的任务。据统计,世界上的人类语言大约有六千余种,有报告预言,到2050年其中90%的语言将从地球上消失。现在的世界,差不多每15天就有一种人类语言在永远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指出,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面临着强势语言、互联网以及全球化的冲击,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境。现在,有一半的人类语言只有不到一万人在使用,有1/4的语言不到一千人会使用,有些语言甚至因为“一个老人死去,一种语言也就随之逝去,怎么留也留不住了”(4)“联合国启动土著语言国际年 呼吁为了下一代振兴‘'祖先的语言’”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2019年2月1日, 纽约联合国总部;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zh/news/social/international-year-of-indigenous-languages-2019.html。人类学家认为,语言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至关重要。一种语言的消亡,其带来的后果绝不亚于一个物种的灭绝。语言消亡了,通过该语言代代相传的认知概念、文化、知识就会随之消失。人类文化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也会因之消亡(5)de Mejía, Anne-Marie. Power, Prestige, and Bilingualis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lite Bilingual Education. "Introduction," Buffalo, N.Y.: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2.。
与语言相对应的还有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习俗、文化认知系统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文化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所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它所要拯救的,正是这样一个世界——人类的未来需要它。
早在20世纪的前半期已经有人类学家和有识之士呼吁多元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人们更是逐渐看清了这种“社会进步”和物质文明发达对人类文明形态多样化损毁的代价及其引发的问题的实质(6)Parekh, Bhikhu C.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15. 2002.。因此,在当下乃至未来的任务中,人类学或视觉人类学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堪称任重道远。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人类学或视觉人类学如何多做实事和服务当下。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科技的进步,视觉人类学得到了飞速发展。首先,科技进步使得摄影器材和同步录音技术变得小型化和便携化,这极大地便利了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和拍摄工作。这种便利使得人类学电影拍摄得以普及。紧接着,电视普及走向千家万户,促成了人类学电影与媒体结合并深入到民众教育、博物馆、科研和宣传、市场传播广告等视觉媒体的各个方面。再往后,电脑科技普及特别是互联网革命使得影像拍摄、制作、传播成了几乎人人可为的视觉写作手段,这是视觉人类学得到普及的最为积极的土壤(7)Cauble, A. Elizabeth; Thurston, Linda P. "Effects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raining on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0 (4): 428-437. 2000.。
随着电子科技和互联网的发达,人类学电影特别是人类学理念通过电视传播实现了家喻户晓。20世纪末到现在的新媒体把这种趋势推向了极致。眼下,随着拍摄工具的普及和被应用到智能手机,几乎全球人口都具备了摄影摄像和分享视频的可能;而移动互联网的发达促成了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共享的潜能。现在,手持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就具备了摄影、摄像、剪辑、分享甚至传播等等所有的功能。人人都成为摄影人和媒体传播者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这对视觉人类学特别是视觉叙事的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利(8)Ballantyne, Neil. "Multimedia Learning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27 (6): 613-622. 2008.。
拍摄影像并利用这种图像来表述曾经是个特殊的领域和特定阶层握有的手段,现时代这些技能和特权已经从“高大上”形态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在这样的时代,视觉人类学如何发展,是时代和科技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挑战和课题(9)Fadwa El Guindi. Visual Anthropology: Essential Method and Theory, "Preface, ix-xii." A Division of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 2004.。
21世纪影响人类文明的一个最重要现象是新媒体的普及和泛滥。新媒体是有利于视觉人类学传播的利器,同时它又从不同的范畴反馈并刺激了视觉人类学的发展。这种趋势在不断地发展和互动推进,其影响和前景值得学术界和广大受众关注。
新媒体一般特指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它包括利用电脑及网络、智能手机、运动应用程序和社交平台等新科技手段进行报道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形式、内容和传播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质变。
传统媒体一般指纸质类型印刷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等,此外,还有广播、电视及其他视觉播放途径等内容。与之相比,新媒体的产业范围更广阔更模糊,而且它的规范和制度等尚未完备,是一个还处在发展中的未成熟形态。新媒体产业类型包括网络新闻、各类直播、视频、数字或移动电视、专题短片、搜索引擎、网络广播-电视、动画产业、电玩游戏以及各类跟读者-观众互动产品等内容(10)Rodriguez, Clemencia. "Studying Media at the Margins: Learning from the Field." In Pickard, Victor and Yang, Guobin. Media Activism in the Digital Age. Abingdon, Ox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7.。新媒体一般多受年轻人青睐,同时也影响一般受众。由于在传播渠道上一般传统媒体在总体市场占有上仍然居于主流,故传统媒体往往开拓新媒体作为宣传自己或发展的附类及辅助渠道,比如传统媒体报刊或图书出版业增设电子版或网络版,或增加表现力较强的App及增设“新媒体部门”等以吸引受众、开拓市场。当然,随着新媒体市场占有率增多,近年来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专门新媒体企业和机构等。
新媒体具有灵活、简便、低成本和发表及时、更新迅捷等等特点,特别是它在技术操作上的便利使得具有一定科技和媒体知识的一般民众皆可创设自己的新媒体平台(11)Lister,Martin. Dovey, Jon. Giddings, Seth. etc. New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因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陡增了难以计数的各类新媒体机构和平台。它对传统媒体是一个补充和挑战。同时,新媒体的泛滥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新闻和媒体领域,而且也存在于法律、伦理、舆论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视和正确引导新媒体的力量、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作用,同时对它进行有效利用和管理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话题(12)Owen, D. "New Media and Political Campaigns." In K. K. Jamies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由于新媒体出现的时日尚近,而且它本身尚在发展过程中,目前很难准确地对它下结论定性并进行有效的专门立法和行政管理。世界大多数政府或行政管理机构仍然在沿用管理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规范新媒体。但是,用旧瓶装新酒从性质和内容上说都有一定的局限和缺乏科学性。根据新媒体的操作和传播特征,从本质上说,它可以被定义为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媒体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全新的传播模式或形态。
基于上面的基本定义,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数据性(Digital),2. 互动性(Interactive),3. 超文本性(Hypertext),4. 虚拟性(Virtual),5. 网络性(Networked),6. 模拟性(Simulated)等特质(13)West, Richard; Turner, Lynn H. Introduc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pp. 454-472. 2014.。
从前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发展的实践及其传播平台实际上正是视觉人类学发展的乐土。它以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空前的大众传播影响力特别是廉价、可进入的低技术门槛等优势给创造播放平台和发表视觉产品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种便利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促进了视觉人类学和视觉社会学产品的繁荣。
回顾人类的发展和文明进化的整体历史,在人类族群进化的各个阶段,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传播总受其环境-时空的限制和物质条件的约束,它从未发展到像今天这样如此便利的呈现和传播技术上几乎达到无远弗届和随心所欲(这种便利当然也带来了不同的弊害)。视觉人类学从远古走到今天,其历程无疑是筚路蓝缕、步履蹒跚的,而且,人类的思维、人类的文明条件与其表达和传播途径往往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有的人类学家把人类文明史与其传播的历史总结为几个便于记忆的对应时代来进行一番历史巡礼。如部落时代、识字时代、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等。在远古或史前向现代人进化时期的智人尚未发明语言,他们之间的交流端赖视觉形式的“语言”即非言语的拟态交流模式,这种模式利用姿势、身体语言如脸相、姿态语言和手语等进行传播(14)Albright, Ann Cooper, Choreographing Difference: The Body and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Dance (Studies. Engineering Dynamics Series;9) pp. 119-120;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7.。其后人类开始逐渐进化,产生了发音系统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进入了口语时代。在这个时期,前面提及的古老的拟态交流等视觉表述形式仍然跟口语并行。同时,人类发明了用记号、刻痕、雕刻、堆塑以及岩壁画、洞穴画等视觉表述的形式来记载、传承他们的文明(15)王海龙:《读图时代:视觉人类学语法和解密》,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锦绣文章出版社,2013年版,第206-214页。。
又经历了漫长的从稚拙的图形到写实最后又到抽象和符号化的过程,人类先祖终于发现并发明了书写系统,创造了文字。自此,人类进入了识字时代。识字时代已经进入了成文史阶段,就是我们今天比较熟知且有信史的年代。比起前面漫长进化的人类历史而言,它只是冰山上的一角(16)Denise Schmandt-Besserat, "An Archaic Recording System and the Origin of Writing." Syro-Mesopotamian Studies, vol. 1, no. 1, pp. 1-32, 1977.。
有了书写系统以后,人类文明的进步就进入了提速阶段。虽然文字是人类文明史上了不起的创举,但毕竟,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能有识字特权的人还是极少数,历史上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因此,在这个时期人类记录文明特别是传播和宣传-教化的手段仍然采用富有直觉性的视觉语言辅以文字的手段。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古代雕塑、雕像、富有公告意义的公共展示牌匾、绘画、壁画乃至其后的连环画等等社会宣传手段进行文明教化。到了文明社会后期阶段,人类发明了印刷术,使得人类识读能力得以普及,而且印刷术使得图文并茂的宣传效果大异于以往。读书识字和印刷术的发达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一大杠杆(17)Dowding, Geoffre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rinting Types. p. 3, London: Oak Knoll Press, 1998.。
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包括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发达,以及20世纪的电子技术完成了人类大众传媒上最富根本性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变革。这种革新的结果造就了20世纪以来的大众传媒时代。正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启蒙,人类知识传播形式得以迅疾发展,进而推动了大众教育,使20世纪成了迄今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世纪。从上面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储存和传播媒介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其实这种进步并没有止息,在20世纪后期,人类又更上一层楼,开始发展到电子和数字互动的新媒体时代(18)Logan, Robert K.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Extending Marshall McLuhan.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pp. 28-31. 2010.。
从上古部落时代脸对脸的拟态交流,到通过符号契刻和简单视觉语言进行交流,再到用抽象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交流,最后发展到读书读报和用传统媒体交流,人类文明发展前期的媒体手段可谓路途维艰。进入近代以后的发展速度则是令人欣悦的。从摄影摄像技术的发明、电子大众传媒的发展到今天的新媒体利用网络瞬间发散传播到全球各地,人类才用了不到两百年的时间。
早在电子传媒萌芽时期,敏感的人类学家已经看到了这种新的科技手段具有改变人类生活和交流方式的潜力,并认为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人类创造了不同的工具,但这些工具也在不同的时期反过来能动地改变并塑造了人类本身。这些工具当然包括人类的交流通信工具特别是媒体工具。比如说,技术和与之对应的传播手段也在人类发展不同阶段塑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社会的性质。在远古时期,我们的语言和语言的传播行为受到我们生存环境的制约,它影响着我们的文明进步。人类发明了文字后极大便利了文明的记载和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向更高阶段提升。印刷术和书籍杂志报纸的发明和传播使得人类向近现代化迅速发展,人们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促使全人类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而其后发展的电子化时代和电脑互联网再到今天的新媒体技术革命,名副其实地把眼下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19)McLuhan, Marshall.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P. 6. Corte Madera, CA: Gingko Press, 2003., 这是人类科技发明的功劳,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骄傲。在这种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发明的工具特别是传媒工具成了促使人类交流和文明发展的推进器。显然,人类发明的工具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提升和改造了人类自身。
有传媒人类学家认为,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媒体虽然是工具,但它的能动作用不可估量。如果我们把传统媒体的功能比作是人体功能的延伸,那么,我们今天的新媒体的功能更是革命性的,它可以被看成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人类当然通过媒体来昭示并表述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也在塑造我们;因为我们人类也在一遍又一遍地在参与创造世界和反馈世界的总体过程中提升自己并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直到文明和媒体也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新技术,尤其是当今时代的电子媒体技术,使世界日益互联。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反应迅捷和国际互动,世界上某一地区发生的事情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反应,任何一个单一的事件都不再是孤立事件而会产生超出预期的社会反响。媒体对人、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有人类学家指出,由于每一代人都继承并受影响于与其社会和时代相匹配的特殊的媒体结构,因此出生在广播时代的人与出生在电视时代的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 而新生代的思想意识也在某种程度上更易受新媒体性质的影响(20)Gumpert, Gary; Cathcart, Robert. "Media grammars, generations, and media gap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2: 23-35. 1985.。
现代传媒学和社会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特别重视媒体本身的作用,他认为传播媒介在改变文明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他把媒体的作用称作人的身体或能力的延伸和拓展。他非常注重作为工具载体的媒体本身的意义。特别是在人类交际和传播学上,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媒体,而不是媒体所承载的内容,才应该是研究的重点。麦克卢汉非常强调工具本身的意义,他认为作为“硬件”的媒体工具和传播模式的意义应该大于作为内容“软件”的意义,而不同于一般媒体学者往往把媒体内容作为研究的重点。
他曾举灯泡的功能作用为例:灯泡作为纯粹的工具它并不像报纸刊载有文章或电视有节目之类的内容,而且灯泡也并不携带思想,但它却是一种具有社会效应的媒介。也就是说,灯泡不提供思想,但它能够给人们在黑暗中或夜间创造空间,这空间能提供无限的社会互动可能,否则人们会被黑暗笼罩而限制自己的行动力。他将灯泡描述为一种没有任何内容的媒介。麦克卢汉说:“一个灯泡仅仅通过它的存在就创造了一种环境。”(21)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P.8,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4.继而,麦克卢汉借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对“热社会”和“冷社会”区分的理论,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观点,将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互动行为划分为动态和双向式互动的“热媒体”和“冷媒体”的形式。这一术语的核心不是指媒体的物理温度或情绪强度,也不是某种分类,而是指媒介和受众的参与程度之间的关系。
冷媒体是那些一般需要用户高度参与的媒体,因为它们的明晰度低,其接收者/用户必须积极介入并填补空白和缺失的信息。由于其受众需要使用多种感官参与,因此它们可以促进互动性。相反,热媒体因其高分辨率或明晰度而使受众参与度低。例如,电影被定义为一种热媒体,因为在幽暗的影院环境中,观众完全被吸引住了,一种主要的感觉——视觉——充满了高清感受力。相比之下,电视是一种冷媒体,因为观众观看电视的同时可能会发生许多其他事情,而观者有可能将共时的所有其他声音和景象整合到感受的过程中,这些外在的东西就有可能会影响信息的接收。因此,媒体的播放只是在施授一种功能,而媒体功能的实现和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与解码应该是一个传播和互动相结合的复杂完成过程(22)Marshall McLuhan, "Media Hot and Cold"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4.。
麦克卢汉的观点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虽然学界对他的见解有争议和讨论,但是他的观点对后来的新媒体理论研究是有影响的。我们认为他的观点中对传媒工具意义的强调是非常有见地的。而这一论述特别是其对新媒体与视觉收受关系方面的阐述对视觉人类学的发展亦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为,当下的新媒体是一个大量使用和呈现视觉人类学意义上视觉表述的新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特征。
1. 互动性。新媒体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它是一种热媒体和冷媒体结合的案例。因为新媒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视觉语言和视觉产品以及它们的综合内容,用户或受众可以滚动浏览照片或观看视频而无须其他参与介入,它不同于传统用户必须更多参与的冷媒体形式。同时,在新媒体的呈现中也可以有传统媒体以文字书写和其他视觉语言如漫画、音像、广播,甚至讲座和讨论等综合形式进行呈现。新的社交媒体形式冲破了传统媒体“冷-热”的藩篱,是一种综合的媒体生态,用户可以在其中无界限地连接、跨越并分享想法。
2.匿名性。新媒体创造了无远弗届的空间和使受众高度参与的环境,它容易鼓励和激发受众畅所欲言。在不同的语境中,这种新媒体传播方式鼓励学习、对话和分享观点及见解,因为发言者可以不必担心发言的责任(和义务)而畅所欲言。当然,这种匿名性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无须担心发言(不论是文字还是视觉形式)的责任和后果,它的环境也有可能是黑暗和混乱的。因为互联网的开放环境及允许某些不同的个体出于不同的目的而使用,所以也会出现以不正当的表述和标签等来表达仇恨言论和暴力威胁等负面内容。
3.表述独特性。新媒体作为媒体平台,它既是文化力量,同时又是文化对象,它在其运作过程中会产生难以预测的特定文化效果。社交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往往会转换成即时的行动力,这是传统媒体所难以做到的。因此,现在不只是民间“草根”阶层使用它,它的这一作用也被各种演艺、市场和商业机构所青睐。从而,新媒体的功能已经不限于传播和发布而成了“造星”、制造网红甚至制造社会新闻的工具,其功能在近年来甚至超出了商业和娱乐界而逐渐受到政治人物的青睐甚至成为选举、政治运作、宣传或发起政治活动的媒介。
在新世纪,新媒体与视觉图像功能等的合力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将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它也将成为视觉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20世纪以来的视觉研究和媒体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经验,可以预见,在这个新世纪,第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新媒体和图像叙事无疑将会发挥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作用,而且媒体会能动地融入社会的每一个行为和行动中。第二,媒体不再是被动地展示世界,还将主动地引领世界,用它们的视界修正和影响我们的看法并重新组织我们的经验,甚至塑造我们的世界观。第三,新媒体将会更紧密地将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全球人类加强互动。地球村的概念会更加深入人心。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人类无疑将会逐渐融入全球命运共同体;人类将更加关心环保和生态、总体地球文明状态,地球必将成为人类共同保护、进而命运所系的最后家园。
新媒体的前途是开放的,它的影响也必将是全方位的。这种新媒体的影响将无时无刻不在,并在某种意义上引导甚或操控人类的思维——未来世界中传媒会决定我们所知道的以及我们对所知道的感觉;媒体将是把我们与他人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 传播媒介在今天已经几乎渗透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活,它在逐渐将人们安排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人类社区;在未来的岁月中,可以想见,这种渗透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在这种对人类社会全方位介入的过程中,人类学的视觉语法和视觉资料无疑会引领其新潮流,甚至更加旗帜鲜明地占领传媒高地——人类进化了数万年,从最初无文字时代的读图到高科技发达以后重新进入“读图时代”,这到底是一种生命感知形式的提升和递进,还是未来的新生代又重新走向返祖的读图的一代?这个问题不仅是视觉人类学所要思考的,而且也是整个关心人类文明的人文、科学和科技界都要思考的一个深刻命题。
不只是在与高科技结合的新领域探索方面,在人文领域,视觉人类学对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人类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其他“后学”的研究也是贡献突出。可以说,视觉人类学与今天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各种现代人文科学焦点都有交集。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人文科学界出现了以“后现代主义”为号召的“后学”思想群体,包括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工业化时代文化、非理性/前理性-原始思维研究等学说充斥于人文、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些不仅在它们自己学科领域引起较大反响,而且不期而然地影响了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界,这些思潮当然也在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界受到关注且引发了持续的影响。
这些“后学”的理论核心是与20世纪前中期的现代主义思潮对抗,挑战传统包括现代主义思想的理论纲领,并对西方文化中的宏大叙事传统给予批判性的怀疑。它提出用后现代理念来重新审视人类历史的观点,对传统“真实”的构成提出结构性的批判和怀疑。其中后殖民主义、后女性主义和后解构主义等观念根源于西方当代哲学甚至取源于东方哲学的理念,经常用“反叛、否定、颠覆、拒绝、抵制、反政府、非政府-无政府”等理念来标榜主张,这种怀疑主义和批判主义的视角曾经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甚至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主流声音,它们当然会影响到视觉人类学的发展(23)Kellner, Douglas.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 Identities" in Media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后现代主义除了在艺术和哲学界掀起思潮,它在20世纪后半期引发的怀疑主义、反传统、反理性、反整体性的理念也曾经统领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界。在这种意识形态引领下,人类文明史上的各历史时期的各种思潮都被重新审视,人类学当然概莫能外。除了批判传统思想,人类学界也出现了“行动人类学”(action anthropology)、“批判人类学”(critical anthropology)、“反思人类学”(reflective anthropology)学派等思潮。这类新思潮强调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应该积极主动地反省人类知识的建构和书写论述过程,并通过新思维和全新认知及新民族志的写作方式来表述,以便让读者和受众对人类知识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和批判性的认识。这种对人类文明重新审视的呼声对视觉人类学的发展也提供了新思路和积极的土壤。
对传统的批判以及对非理性的研究,对人类感觉和文明基因的新思考、对多元文化乃至东方文明发展史的重新认识等都给视觉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这种新思潮的感召下,人类学拓宽了研究视野,同时,人类学界也在努力打破西方传统的藩篱,突破以欧美人类学为中心而对亚非拉美及前工业化时代文明、对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当代原始部落文明的关注和研究成了视觉人类学的新领域。
除了对哲学理念的重新定义和解构、对西方殖民文化提出全面反思、关注多元文化和女性视角以外,后现代主义哲学也提出了很多对本体论研究的再思考和新挑战。哲学上,伽达默尔提出了新诠释学;在人类学界,吉尔兹更是创立了阐释人类学派(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用全新的概念和语言来阐释人类文明,这些都为当代视觉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和坚实的哲学话语背景(24)王海龙:《视觉人类学新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19-42页。。 而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实验民族志(experimental ethnography)、新民族志(New ethnography)乃至新考古学(new archaeology/ processual archaeology)等学科对人类学话语认知的研究等也激发了视觉语言研究的独特性思考。这些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思潮的学科群对视觉语言和视觉语法认知结构的重视为视觉人类学拓展了纵深研究的道路(25)王海龙、何勇:《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367-369页。。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对视觉人类学发展的影响也体现在我们前面述及的新媒体工具论方面,它认为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应该为适应文化和人文研究的语境服务,认为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社会研究应该向文化研究的视角转移。此外,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对视觉人类学的影响还反映在其对视觉美学和视觉叙事的认知方面。
首先,后现代反抗理性、对前理性美学和认知的强调暗合了视觉人类学一以贯之的视觉语言叙事传统。这些已经在当代西方电影和后现代影视等视觉产品中有所表现。在回归原始和追寻人类原语言和视觉表述的语境中,这一点将是未来视觉人类学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是反释义的,这一点恰是人类学原则所强调的核心。视觉人类学强调的回归原始现场和走向田野是其学科的宗旨所在(26)Arnheim, Rudolf. "Models for Theory",in Visual Thinking, Berkeley, Calif. ; Lond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它强调和坚持的外来文化参与者/观察者在表述异己文化和描述文化志时必须保持非功利(value free),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绝对尊重,述而不“评”更不作价值判断的原则对后现代的理念也是有启发和促进作用的。第三,后现代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宗旨是要回归视觉。而视觉人类学正是实践着的“回归视觉”践行者。它从其发端于19世纪的“文化救险”到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对文化描写的实践一直到今天各种“后学”和新理论盛行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在遵循着自己的初始原则——忠实地记录文化、保存抢救文化遗产、悉心地探讨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线索并试图理解人类视觉表述以及视觉语法的深层结构(27)Josephson-Storm, Jason. The Myth of Disenchantment: Magic, Modernity, and the Birth of the Human Sciences. pp. 214-215.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从感性和理性的多重角度探讨人类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奥秘。
人类社会的各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探讨人类文明的上述话题不止两千年,但万变不离其宗。人类挖掘和研究文明的祈愿及其初衷始终没有改变,虽然各种理论和“主义”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名目出现,但它的实质仍然犹如一个飞去来器,不管它以什么样花哨炫目的形式呈现,它的终极目标是恒久不变的。在这方面,视觉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原则及其发展历程对我们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象征:虽然它直接起源于摄影技术发明后的文化救险和辅助保留文化志的目的,但它在其行进过程中不断革新并拓宽自己的目标视野。从影像研究到符号破译和史前文明探讨,再到对视觉语言和语法的宏观研究,最后通过对人类文明全方位研究的整合话题再入手,结合各种后现代理论而把自己推向了对人类文明未来乃至人类对地球学和宇宙太空学研究的新疆域。
视觉人类学的发生、发展历程验证了一个真理:在某种意义上,最古老的理论和研究也可能是最现代和最指向未来的。视觉人类学以研究人类文明甚至人前时代(pre-human era)为起点,发展到今天,它的宗旨却不期而然地暗合了最先锋的各种新理论,它的目标从人类起源也指向了无尽的人类发展乃至未来的宇宙学空间。视觉人类学已经替我们破译了很多人类文明史上的谜团并给我们寻求了无数的答案。在当今高科技电子时代,它还一直在路上,其路途依然很宽广。我们知道它的起点,但不能预测它的终点(28)Pink, Sarah. (ed.) Advances in Visual Methodology, "New Visuals Spatialities: Community Mapping as Auto-Ethno-Cartography" London;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2012.。不过,我们对它的期许和信任是不变的。回顾视觉人类学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它的宏阔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取得更大的成就,造福人类并拓宽我们的知识,在破译人类文明和拓展人类文明的宏伟大业中不断做出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