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在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以陶瓷产业发展为例

2022-12-29 22:34平顶山学院杨孟丽
区域治理 2022年33期
关键词:平顶山陶瓷学院

平顶山学院 杨孟丽

一、平顶山地区的文化资源概况

平顶山地区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立足于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瓷土、煤矿、玛瑙等,同时,伏牛山境内树木茂密,河流纵横。以上丰富的资源为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优势,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文化资源主要表现在自新石器时代至今陶瓷烧制一直未曾中断。新石器时代河南汝州阎村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出土的以《鹳鱼石斧图陶缸》为代表的彩陶;商周时期的应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器物和原始青瓷器;秦汉时期,平顶山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彩绘陶、低温铅釉陶及建筑用陶;唐宋时期是平顶山及周边地区的陶瓷发展鼎盛期,有唐代的花瓷、宋代的汝瓷、钧瓷及白地黑花、天目釉、柿叶红釉等多个陶瓷种类,为宋及以后南方地区陶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全国其他地区的陶瓷生产。

平顶山及周边地区窑口场,众多有段店窑、鲁山桃花店窑、宝丰汝官窑遗址、郏县黄道窑、汝州临汝窑、张公巷窑、禹州扒村窑、禹州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等众多窑口,各窑场之间距离不远,有利于窑业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新时代,地方高校发展要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是脱离地方经济的发展单打独斗,这是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出路。实现高校与地方产业共赢发展已成为未来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陶瓷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推动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平顶山地区高校、政府、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二、地方高校服务平顶山经济发展现状及文化产业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近两年疫情的限制,我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三四线城市的企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地方经济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地方产业、企业与高校加强合作。只有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才能实现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

目前平顶山地区有两所本科院校和三所高职院校以及多所中职类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带领下,平顶山的高校尝试进行了服务本地经济的工作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效果[1]。尤其是在陶瓷文化产业方面,平顶山学院一直走在前列。学院立足地缘优势,于2015年成立陶瓷学院,开设陶瓷艺术专业,培养了一批陶瓷艺术设计人才。同时依托陶瓷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为地方陶瓷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指导;同时借助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进行公益培训提供“技术扶贫”,带动当地人民通过技术脱贫致富,利用文化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这些说明了平顶山地方高校已初步具备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地方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地方高校主动社会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机制不完善。就业率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双规”并行的发展思路不可取,需要走二者协同发展共赢的道路。原来处于社会边缘化的高校和专业正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直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不能割裂开来[2]。存在“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自身定位不精准,一味从自身出发,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关注度不够等[3]。

二是高校自身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专业设置不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平顶山地区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适应性,不能与平顶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不能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相适应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太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同社会发展需求脱节,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等一系列问题[4]。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相对较少,像陶瓷学院的毕业生进一步深造的占比相对较小,大多数是回到地方担任学校或者机构美术老师,真正从事陶瓷行业的少之又少,行业内留不住人才。

三是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评估机制不够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良好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是高校服务地方的制度保障,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目前平顶山地区的一些高校尚未与地方有机结合,缺乏一种“对接”机制和“对接”平台,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产学研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多数流于形式、敷于表面,没有将社会服务落到实处[5]。

四是校企合作停留在表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近年来,企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不断增加,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停留在表层合作,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校地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校企合作方面。一些地方性高校兴致较高,但企业则表现得较为冷淡。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有意向与地方企业合作,但是企业对地方高校的学生能力存疑,学生本身实践能力较弱,因此企业负责人更倾向与外地名校进行合作。河南地区更多的企业倾向于与河大、郑大第一批高校合作,不太愿意与地方市属高校合作。

五是文化产业发展,门槛较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无创新性可言,抄袭状况比较严重,如一个地方推出一个特色的文创产品,很快就被其他地区模仿,如黄鹤楼雪糕、考古盲盒;地方缺乏在文创上的研发机构,停留于表面,未能更深层次地创新;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利用,而且属于本土的作品,被其他地方使用,地方文化保护意识不足。

以上问题不仅制约着平顶山地区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面深入交流、深化合作、搭建平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文化产业的策略

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面,因此要加强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深入挖掘平顶山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教育事业的支持,又需要教育引导。地方政府要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地方高校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各类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积极推动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地方人才[6]。因此,地方高校要以身作则,更好地服务地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深挖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而陶瓷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传统上,人们认为平顶山市是一座建市较晚的工业城市,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实际上,平顶山有着三千年的建城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属于周朝的宗室封地,属古“应”国,因此平顶山又被称为“鹰城”。旧石器时代,平顶山地区已有人类居住,至新石器时代,大量的文化遗存被考古发现,既有裴李岗时期的骨针、骨笛,又有仰韶时期大量的彩陶,特别是汝州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陶缸,代表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制陶技术水平。夏商周时期,平顶山地区有蒲城店遗址及古应国遗址等多个文化遗存,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素面灰陶和绳纹灰陶、代表身份地位青铜器和证明应国图腾的“玉鹰石”等。秦汉时期出土有较多的陶瓷器,有灰陶、彩绘陶、原始瓷器等多个种类。唐宋时期,是平顶山地区的文化繁盛阶段,尤其是陶瓷文化,唐代有“鲁山花瓷”、宋代的“五大名窑”有汝窑、钧窑,都在平顶山地区,加上其他的民窑,周边有古窑口10余座,汝官窑遗址位于平顶山宝丰县清凉寺。制陶文化一直延续到元代,元代之后,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平顶山地区的陶瓷业逐渐走下坡路。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平顶山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资源支持,为平顶山地区新时代经济发展找到新出路。新时期平顶山地区的陶瓷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逐渐成为平顶山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在平顶山下辖的鲁山县、郏县、汝州市,陶瓷产业已粗具规模,创造的经济收入也在逐渐增加。

(二)高校要增强主动服务地方意识,积极推动非遗项目建设

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高校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明确自己的定位,立足地方,不断增强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内经济发展能力,反之,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平顶山有着地处瓷区的资源优势,辖区内有大中小陶瓷企业近百余家,年产值约100亿元,陶瓷产业成为平顶山市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是在国家地方院校应用型改革的背景下于2015年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是平顶山学院的特色专业,自建院以来,学院培养陶瓷专业毕业生500余名。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筹建平顶山陶瓷产业协会,不断提升服务平顶山经济发展,推动平顶山地区陶瓷走出河南,为平顶山地区以及河南省陶瓷产业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

平顶山学院依托鲁山花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平顶山天目釉制作技艺入选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山花瓷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与高校的人才优势相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开发更多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推进平顶山市地方产业转型升级[7],由原来的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成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作为教育与产业两种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产教融合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这样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促使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实现互惠互利。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与地方产业要搭建交流协作平台,既能帮助高校依据产业需求、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匹配度,又能将企业技术与资源引入高校人才培养中,进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促使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也促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并服务于地方产业,实现区域经济产学研“一条龙”协同发展。

在梅国建教授的带动下,平顶山学院与平顶山政府合作先后于2020年和2021年成立平顶山市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会和平顶山市陶瓷产业协会,搭建平台,将零散的资源整合统一起来,建成一个集产业、文化、学术、创新于一体的平台,以汝瓷、鲁山花瓷、钧瓷为名片,以生活陶瓷、建筑卫生陶瓷为基础,以工业和智能陶瓷为发展方向的陶瓷产业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推动平顶山市陶瓷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提高陶瓷产业的发展层次。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育人质量。

高校要不断强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地方高校结合自己的应用需求,聘请一些行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工人、工艺美术大师等以“师带徒”的方式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让其深入课堂,将他们在实践中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学生。

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的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每年都会聘请行业老师协助专业老师的教学课程,如拉坯课程、陶瓷烧制课程、3Dmax等,自2018年以来,前后有近10名行业教师深入课堂。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继续教育、进修深造等方式每年定期选派专业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像浪鲸卫浴、箭牌卫浴、九牧卫浴等大牌卫生洁具企业,深入一线,了解最新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和学生作充足的准备。与郑州轻工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需要加强深化合作,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本校教师的教研水平。目前,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五)促进地方高校与地区内中小学的合作,促进地方高校的研学资源发展。

国家于2016年出台政策鼓励研学旅行,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又开拓了事业,同时也发展了地方文化产业。为大力推进研学旅行,国务院早在2014年31号文件中指出:“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8]”

平顶山学院拥有校史馆、陶瓷工艺技术陈列馆、河南省鲁山花瓷工程技术中心、段店窑花瓷馆、陶瓷实训工厂、音乐厅、图书馆、科技楼、体育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各种专业实验室、平西湖、平顶山市民体验基地、科普基地等众多研学设施,有着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便于开展多样的研学活动,其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丰富平顶山市的研学旅行产品,推动平顶山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平顶山学院的知名度,进一步推动学校的转型发展。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是高校职能的两个重要方面,平顶山学院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发挥其在人才、科技、文化、产教、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立足于平顶山地区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调动高校科技和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实现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地方政府要鼓励高校的高职高专与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并行发展,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育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人才保障。地方政府要搭建平台,积极支持高校与地方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平顶山陶瓷学院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平顶山诗群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山村暑假
陶瓷艺术作品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