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华德学院 张海燕,范美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要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要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要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要坚持将传承红色基因的事情做好,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学生心中有红色、胸怀有信仰,将红色融入他们的头脑和血脉。
红色基因精神内核是革命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为其典型代表。
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使命,要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互相依托,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将红色基因融合到高校的思想教育中是让学生靠近、走近、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在思想意识、思想观念养成过程中,将红色基因更多传播和融入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与精神,对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红色基因,可以指引高校育人工作的政治方向。建设文化强国,教育领域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红色文化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党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大力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红色精神守护好、传承好、努力践行好,涵养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有用之才,堪大用之才,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方向正确。
让红色基因走近、靠近、融入学生,是厚植爱国主义的有效做法。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促进学生更加了解党的历史,深入了解国史,厚植他们爱党爱国情况,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敬仰和感恩于民族英雄、先烈。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完善人格必不可少的内容。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熏陶,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让他们从其中汲取到精神动力,提升思想,提高觉悟。红色基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宝贵的精神养分。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使之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将红色基因蕴含的时代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融入教书育人的各环节、各细节、各时段,使青年学生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和“三观”,实现思政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新时代弘扬与发展红色文化精神、促进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文化日趋多样化、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随着新媒体、大数据、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认知事物、思考和分析问题、看待环境等方面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念养成阶段,是网络世界的主要成员,由信息被动接受对象转变为信息传播人,甚至网络文化创造者,高速发展的网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同时,对于各种思想文化、思想意识的分辨与把握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与影响。部分负面、激进的因素,文化使得红色基因的传承与高等学校思政工作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
当今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以前战争年代苦难的历史,独生子女又多溺爱娇惯,缺乏磨炼与对历史的认知。加之大量不良信息的影响和各种矛盾撞击,给红色基因的传承带来极大挑战。红色文化深入大学生的脑海、内心不深,他们学习红色精神与文化多数是处于被动状态下。
当前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高校育人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和陈旧,教育内容往往理论性较强,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教育的创新性还不足,吸引力还不强。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引起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红色教育难以跟上时代节拍,难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些高校在开展红色教育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红色资源,也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红色教育方面的力量,未能发挥大学生自身群体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未能协同属地红色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及兄弟院校红色场馆与校园文化等资源。
理论与实践匹配度不高,主要体现在理论使得红色教育教学内容相对枯燥;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时红色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开展红色教育时未将相关理论与带动学生演唱红色歌曲、编排红色主题影剧与舞蹈,参观红色基地,撰写作文、论文等联系起来等,使得红色教育高悬空中,不接地气。
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建立“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围绕红色基因传承,建立专组,指定牵头部门,明确职责,着眼长远,形成合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素质高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同时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进一步在资金方面予以支持,给予经费保障,合力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
在此方面,高校党委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相关机制,突出长效发展的内涵要求。推动制订红色基因传承方案,在培养队伍上下功夫,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建设红色基因传播新载体,推动此项工作与党建其他工作、教育教学相关工作同搭车、同部署,形成合力。要激发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探索适宜本学科专业的红色基因传承方法,在此项工作中,促进一院一特色,促进典型引领,加强工作交流,推动形成长效机制。
新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要牢固树立红色基因传承理念。特别是要努力适应当下新媒体发展环境。积极组织开展以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等为内容的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把握宣教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有感染力的红色主题作品,强化对大学生的红色教育,如将建党精神、延安精神、苏区精神等纳入校园文化传播领域,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使其与线下教育协同发力,不断提升红色基因主题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
高校要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践教学等多层次改革,形成课程理论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践教学、情境式教学等相互融合、功能互补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依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将“红色”内容灵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效增强教学感染力和说服力,让思政课堂红到位、感染学生力到位,要积极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讲给学生,展给学生,演给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如:将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展馆、抗疫精神等内容,以视频、音频、图画等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组织开展红色主题艺术作品赏析、文学与绘画作品创作等,以此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让红色基因活起来,激发思政课堂活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探索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有效路径,让每门课程都思政,都传播红色文化、都蕴含红色基因。要探索与学科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程思政模式,将学生平日的课程设计、专业调研、毕业设计等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相链接;将红色影视作品、模范先进事迹等适时引入课堂等。
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全面推进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党员教师在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在“三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也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新载体、新途径,有效增强“大思政”格局合力,在促进支部建设、教师提高、学生成才“三融合”过程中,让“红色”更红,“底色”更鲜明。党支部书记要带动支部党员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团队,通过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与经验分享会、引导党员带头学习、调研、攻关等方式,促进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在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一方面,融媒体时代,各类新媒体网络平台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的传播方式。高校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就要打造新平台,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新模式,红色文化传播新模式。红色精神的传播,红色基因的传承,要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大学生喜爱的方式传播传递。要将平台利用好,重视学校官网的网络文化建设,打造红色板块,强化红色教育。依托VR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让红色人物与故事更直观和鲜活,进而营造更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同时可在网络平台打造“云课堂”“微党课”,搭建红色基因宣传新阵地,为传承红色基因注入新活力,通过精心的设计,让革命人物立起来,让红色故事活起来,让师生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能在日常碎片化的时间里,“快餐式”了解红色文化、碰触红色基因、感悟伟大精神。他们能够随时受到红色文化熏陶,提高关注红色文化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他们传承红色基因。
另一方面,要突出载体打造,积极开展“浸润式”教育,以创新的方式将红色基因融入第二课堂,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升旗仪式,组织主题班会、团会,红色主题设计、摄影比赛、演讲比赛、红色电影展播、红色读书会、红色文化讲座和开展志愿服务、红色作品展、组建红色文化兴趣小组,在文艺汇演中融入红色文化,组织师生联合创作红色影剧,创作歌舞,通过演出,传播传递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深入学生视野与心底,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引导大学生弘扬与践行红色精神。通过讲座传播红色文化、宣传党对新时代青年和文艺工作的新号召、新要求,引导大学生注重党史国史学习,引导他们爱党爱国,树立报国之志,增强专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可以探索将红色主体与赛事结合,依据学科与专业特点,组织开展红色主题的专业作品设计大赛,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故事主题影剧创作大赛等。
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充分挖掘校本红色资源与属地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要注重红色文化氛围营造,将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校园红色文化阵地和红色文化宣教品牌,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学生。如:利用校本资源,打造红色文化长廊、修建室外红色建筑、设计室内红色物品陈列,在图书馆、校史馆等场馆布置中融入红色设计等。定期举办红色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或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主题演讲、主题绘画、主题展览等多种载体,标记红色符号,增强红色感召力。在学校图书馆建立红色图书角,定期在校园举办红色图书阅读会,建立网络平台让学生发布读后感,开展红色阅读体验活动,推荐红色图书。可以联合兄弟院校,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共享月”等活动,加强校际红色资源共享,让青年学生在红色主题活动中加强互动、拓宽视野、丰富体验。
与红色教育相关基地建立联系,使大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到革命精神力量,增强责任担当与爱国意识,感受红色能量。一是建设校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红色文化专题馆、红色资料阅读室、红色文化广场、国防教育广场等;另一方面是精心建设一批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与地方红色基地合作,包括属地以及属地以外的红色教育基地的线上合作,定期组织大学生前往合作的革命圣地、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参观,邀请红色基地工作人员、军人、合作的国防企业的工作人员或校友,先进模范等面向学生宣讲,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革命历史和精神文化,在实际体验中提高感性认识,接受红色教育。可探索邀请老红军、模范先优在基地给学生讲党课、讲红色故事等方式,增强基地参观效果。
可与高校所在省内外相关兄弟院校结对共建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基地。可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相关活动。如一所学校开展现场红色基地参观时,另一所学校通过线上云游方式共同参观,给学生更直观的现场感。此种模式下,也可以发挥当地校友力量,通过校友实地参观,带动学校学生线上参观,并与校友直接在线对话,交流体会,现场解说。另外,可以通过与合作高校共享慕课资源、共同组织党课,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举办相关赛事活动,开展快闪歌曲录制、红歌比赛、理论学习、诗歌创作、主题演讲、红色专题纪念品邮寄、校友讲坛、专家讲座等加强校际间合作,形成新形式线上合作基地,让红色基因传承通过更多渠道打破时间与空间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