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到“有趣”:媒介变革视域下中国个人价值观流变

2022-12-29 22:34安徽师范大学徐静雯
区域治理 2022年33期
关键词:君子媒介价值观

安徽师范大学 徐静雯

回望社会文明衍化之路,“知识分子”一词尚有褒有贬,但“君子”貌似一直稳坐高楼,只是不断被删、增、改各元素要件,不确定的元素间进行非特定的链接、组合,构造着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君子想象。在社会大语境中,社会转型至今,个人主义从物欲起步,渐行渐远,其中的一种演化形式便是更具隐蔽性的幽默性语词——“有趣”。

一、中国传统“君子”人格的有为与局限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和被使用,在后续的社会使用、语意演化过程中,“君子”的具体含义演变为对当时更广泛的贵族群体的称呼。时代塑造君子。

时代塑造君子。西周末年,礼崩乐坏、群雄逐鹿中原,原来耽于富裕享乐的贵族君子趋于衰落,迷茫而无所适从,社会、阶层变革愈演愈烈,阶级斗争尖锐,思想上百家争鸣、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其中,士阶层原本属于社会贵族阶级的最底层,旧社会既得利益者中的弱势群体,又占据着一定的媒介优势——木牍竹简,得以进行思想积累。故而,部分士人能够更早地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挣脱出来,孔子便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人开始以自身作为思维的支点,来审视他人与社会,“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成为那一时代人们藏于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追求个人新品质、新的价值观念也不断产生并盛行,摒弃以往单纯以血缘定君子的划分标准,新的君子人格被定义。

百家争鸣的时代,普遍不再以先天的等级阶层划分君子、小人,而是选择以道德品性为区分标准。经过学习内省和外推感化,均有可能达到君子这一境界,由己及人再至天下。君子理想人格,既扎根人性现实又追求超越,切实可行、贴近实际,基于道德情感与理性的体系建构,使其得以沿袭至今。

二、中国近代“有趣”个人价值取向形成与特点

进入近代社会,传统文化式微,自由、民主思想传入,个人主义思潮涌动。现代的网络媒介传播方式迭代,思想大解放,“有趣”即是其中独特的一抹色彩。

(一)“有趣”个人价值取向的形成

历史迈入现代阶段,启蒙开始,通过书籍报刊等媒介渠道,个人主义传入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积极提倡个人价值,尊重个人之独立人格。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现实政治都在不同程度上规约着“个人主义”的含义①,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这一期待,已经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扎下了根,只期待能有一天的芽抽树立。

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集体主义基础,遭遇近代以来多元思潮的涌入冲击,利己主义等在社会思想层面占据了重要地位,个人价值取向趋向实用与利己,“有趣”受到追捧。

从传播角度看,“有趣”前期可能只是部分人的总结与分享,但在现代传播机制的作用下,它拥获了愈发庞大的支持群体。当前期少数的先行者意识到“有趣”可以带来更大的成绩与更优的结果时,辅之以功利色彩较低的词语特质,获利者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进行分享与互动,一波一波的追随者即便未能切实做到,也由于人的趋利本性而积极参与其中。主体认知世界的思想基础,被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想取向所冲击,叠加外部世界源源不断地反馈,“有趣”的价值被不断强化、重复,最终在社会思想层面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有趣”个人价值取向的特点

实用性、去公共性和泛娱乐化,是在“有趣”这一个人价值取向上最为突出的特征。

1.“有趣”的实用性

“有趣”有两层含义,一是诉诸自身,自己觉得自己活着挺有趣;二是求诸他人,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有趣的人。“有趣”稍展开论之有四处抓手:让人愉悦,即你带给别人的是心情的愉快;让人有意料之外的感受,不看行为本身的冒犯与否抑或满堂欢喜,而在于别人认为你本应如此,但你不是;无关功利且不碰原则;自己有能持续输出的稳定。与人相处时让他人感到愉快、意外、自在等乃至只有一点,也说明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人了。

实用性的特征契合当今现代的个人主义取向,得以拥有更庞大深厚的拥趸。

2.“有趣”的泛娱乐化

“有趣”以其轻松的娱乐化外表,契合当下的流量传播与扩散方式,收割着一大批年轻人的心。

不同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环境,导向不同的信息消费需求与模式,同时为泛娱乐化的“有趣”创造着更大的市场需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大数据技术的飞速迭代,手机、电脑等硬件的产生,社会的公共话语权逐渐从书本、报刊这一类逻辑性强、严肃端正的传播媒介,滑向了碎片化、浅层化的电视媒介、电子媒介,公共话语的表达方式逐渐变得娱乐化。

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端有了充分的需求与物质支持,文化娱乐内容被更快地生产与传播,社会思想在整体上的浅表化几乎已成社会默认的共识。

3.“有趣”的去公共性

“有趣”价值取向的立足点便是个人的生存环境,它由个人主义催生,也反过来强化着个人取向。公共性的道德价值观正在逐渐失去生存土壤,去公共性成为“有趣”个人价值观的典型特点之一。

在君子人格的价值取向下,个人成功的定义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外功成名就后的衣锦还乡、服务乡里,既是个人主动回报生养自己的地方与邻里乡亲,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自小学习的道德伦理,教育他们要对所生活的集体负责,去做好事回馈乡里,承担社会责任。

在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社会向物欲看齐,在日渐个人化、原子化,疏离化也在上演。传统社区的公共生活逐渐瓦解,充满理性计算的价值评估渗透到日常的生活逻辑之中。多数现代人评价自己是否算得上成功的标准,在于占有多少的物质资源、达到多高的社会地位,自我成就的结果自然受到社会的肯定,而无须进行公共性的付出。

三、媒介变革视域下中国个人价值观流变的原因分析

知识分子在仕途的吸引下紧盯经典,所言所行潜移默化地向朝廷所推崇的君子看齐,朝代更替、贞元会合,不变的是前赴后继的知识分子朴素的拳拳为国之心。

媒介作为人类了解世界、认识科学的一面有效透镜,承载普罗大众朴素的认知世界,媒介变革视域下,中国个人价值观流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媒介变革改变信息摄取模式:从简化单一到多元自选

中国传统社会,文字普及率不高,口语是最主要的媒介载体。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下,依时而作、晨醒暮息的农民,受安土重迁等思想影响,不关注市场变化与时新信息,并对变化抱有抵触心理。故而,占据中国人口九成之多的农民,信息获取渠道受限,内容渐趋简化、单一。

而当媒介穿越时空,从口语、印刷、电子走到今天的网络阶段,不断演进的媒介形态改变信息摄取模式。当视频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当百余字已经算是长文的今天,人们在包容各类媒介内容的多元平台上,进行着自由的内容选择。

微博的一个话题之下,一小时内可以聚集上万人参与发帖、讨论、参与;抖音平台一个几秒的微笑视频,可以让理塘因丁真而出圈。普通民众对于日常生活的朴素期待被毫无美化、修饰,真实地呈现于各大平台之上。

商品经济的形成,电子信息媒介的崛起,中国人的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小圈子的熟人社会渐趋瓦解。任何人可以因为任何人而有关联,不断重组、倾轧、链接的人际网络搭建起了混杂的信息传播渠道,弱链接在这个时代被无限放大,个人的信息摄取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二)媒介变革重塑个人价值认知: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

古代朝代屡次更迭的背后,不变的是刻入骨血的人才选用逻辑。通过科考入仕的官员与致力于一朝翻身的基层知识分子,对近乎复制的典籍政令、宗旨思想,进行自上而下的刻板传播,从中央到地方,自高官至平民,强势地传播着经过选择的信息与真理,不断强化民众心中关于“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宣传君子人格的精神价值。“学而优则仕”是普通家庭父母对子辈自小的谆谆教诲,君子则进一步求取“出将入相”。此种传播效果之强势,时至今日在社会各处仍可见其踪迹。

从古代典籍思想的强势传播,再到今天充分的平台使用自由,民众心中的现实、对社会的主观性认知,均是由媒介所塑造出来的,与实际现实存在着一定差异。

充分的媒介平台使用自由和文化娱乐内容的传播,使得当代年轻人沉溺于信息海洋和浅薄化的娱乐体验当中,每个人也都具备表达、展现自身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传播不再单向,选择不再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再一元、被规定,一切都是自由且美好的,独善其身成了生存原则。

即时满足的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精致利己”在公开的社交平台收获着大量的认可与理解,一己利益是其言行的唯一直接驱动力。

四、媒介变革视域下中国个人价值观引导的策略分析

技术演进、文化发展,所不变的是深藏在君子背后的那一份尊重与“苛己”,追求“有趣”也是着眼于自身的改变,以自己更为完备的品质去尊重他人,是礼貌,亦是有趣。

(一)个人层面:提高媒介素养,汲取君子力量

经历上千年的历史沿袭、文化传承,对于君子理想人格的追寻已刻进中华民族的骨血。尽管时至今日,对于物质的功利追求发展至新高度,但人们内心对于“大写的人”仍存有一份向往。

其一,提高媒介素养,保持自我肯定。在海量繁杂的信息流面前,信息构成更为复杂,社会化媒体中的个性化传播、精准推送,可能会造成个体的“信息偏食”。个人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摄取和短暂的观点转评,减少刺激性强的短视频内容的输入,多进行长时间的阅读与思考,尝试抽象化思维,追根究底是种优秀的求知态度,保持内心对于正确价值观的肯定,求同存异,理性判断、思辨接受,避免群体的无理性干扰。

其二,阅读传统典籍,汲取君子力量。中华传统典籍和文献传承至今,其内在的主体力量和精神价值是巨大的、待发掘的,为个体的逐步提升与完善提供了方向与方法。

君子的理想人格,为埋头于功利、实用利益和物质需求的人类,树立了一个有高度、可以持久带来幸福感的目标。在注重个人价值观完善的同时,适当给人的自然属性松绑,找寻个人生存最适宜的平衡点。

(二)社会层面:制度保障权利,担当媒体责任

人是社会化的人,个人始终处在社会之中,媒体的直接影响和社会制度的深层次规定都是个人所无法避免的。同时,他们也应该为自己的作用力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尊重传播规律,制度保障权利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与期待,亦可以理解为21世纪我国政府官方理解的君子要素。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抽象与凝练,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政府宣传部门要牢牢把握“二十四”字方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建设目标,以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为支柱,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向公众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全体中华民众朝着美丽中国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技术将带来更多元、开放的信息自由平台,还是狭隘、带有偏见的茧房圈子,其实决定者依然是底层的算法逻辑,也即其背后的人和社会制度。相关政府机构应该调整和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制度,保障媒体正常履行其职责,秉持正确的执政理念,坚持相应的制度保障,同时自觉地接受媒体监督。

2.担当媒体责任,完善底层架构

现代社会,通过一定的媒介去认知社会已经是种默认的方式,以下从两种媒体的主体维度分析各自的社会责任:

其一,主流新闻媒体,在大众的心中也是代表着公平与正义,对于报道内容应该有所侧重于偏向,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呈现多元的社会价值,尊重个人选择,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正能量的宣传与弘扬。媒体应该创新节目表现形式,以更易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真善美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事迹,促进社会和谐。

其二,商业型媒体平台则应完善产品底层架构,不以流量为唯一推送标准,改进算法机制,植入必要的信息干预和编辑机制,通过“技术向善”加强信息的多元化,考量社会性需求与责任。

五、结语

尊重个体生命的审美与体验,是现代社会最大的价值取向,是人性的本能,无论是秉持君子人格还是追求“有趣”,本质都是在求诸个体自身的完善与提升。在最基础的物质需求被满足后,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与满足亦是合理且必要的。人之为人,使更多的在于其社会属性的彰显,兼济天下不只是理想,更可以是一种目标。

个体生存于混杂的媒介环境中,努力寻求自洽,其主体性也在这种媒介互动中得到彰显。在确定个人价值的众多条选择中,成为一名有趣的君子是一个值得权衡的选择,成就自身,实现社会价值,有着充分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注释

①柳媛.论中国近代启蒙的个人主义价值追求[J].兰州学刊,2007年第10期总第169期:60-63.

猜你喜欢
君子媒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君子无所争
书,最优雅的媒介
有君子之道四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