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022-12-29 22:34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李林方
区域治理 2022年33期
关键词:资本文明资源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李林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战略,将该战略作为全面推动改革的重要目标[1]。为实现这一战略,我国需要加快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领域的建设和调整。在此次全面改革中,生态文明建设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以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待目前的生态环境,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

“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此次全面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我国今后推动各领域建设的主要内容。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执行能力的体现,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国的治理体系主要分为横向、纵向两个层次。从横向看,治理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领域;从纵向看,治理体系主要包括地方、基层、中央。我国的治理体系包含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政治领域,是一项完整的国家制度。也就是说,国家治理包括了生态治理,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现代化进程加快,部分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国家需要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有效处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方面的事务。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就是生态治理,同时生态治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表现形式,生态治理和国家治理是相互辩证统一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促进社会治理范式转型的必经之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过于注重工业化发展,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创造了奇迹,但是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方面受到了严重影响。在重视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可持续健康发展。对自然生态的过度使用和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浮现,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怎样才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从政府、国家方面加强对生态的保护和治理,以及对生态问题的处理。因此,生态治理一方面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是承担责任、缓解矛盾的表现。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资本扩张与生态环境残殇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不断推进,资本的力量逐渐显现,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也就是常说的“普照的光”,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然而资本具有自我增值的特点,资本在不断扩张期间,需要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以及资源。只有将生态资源转化到资本体系内部,为资本自我增值奠定基础,以实现资本扩张[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本不断扩张后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污染物的排放也会导致生态资源和空间受到迫害,降低了生态资源的供应。因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和资本扩张的影响,生态空间被压缩、侵占。因此,资本的扩张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资本扩张期间,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生态界限以自我增值为目的。在资本扩张中,不会在意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周期修复。从该角度看资本,资本就存在一定的反生态性,资本自我增值的特点,也说明了它对自然界生态资源、空间的占有和破坏是永无止境的。资本的效用原则,让生态成为一种工具失去了自身价值,而资本的特点又促进了生态工具化。资本为实现自身的增值,无视生态效益将手伸向自然界,加大对生态资源的占有,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毁坏。资本的扩张,使生态资源和生产空间的循环周期不断被压缩,造成资源再生能力降低,最终突破界限导致生态失衡,造成生态环境残殇。

(二)市场盲目性生产与生态资源的浪费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市场影响着资源的配置,企业依照市场的方向进行“精细计算”,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提高,不断加大对生产的投入力度,以达到生产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然而市场中也存在调节与信息不对称的阶段。因此,在企业生产直到销售期间会出现“市场反应空档期”。在该阶段,企业认为市场还存在巨大的需求量从而加大生产,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饱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在追逐利益期间,会出现只顾眼前利益、进而盲目生产。企业之间不理性的竞争,也会影响企业生产。不理性的竞争,不仅会影响资源分配,还会导致资源浪费。企业由于市场信息滞后以及不良竞争关系,打破了原来“理性的有序生产”,最终造成生态资源浪费。一方面,企业为加大生产而提高对生态资源的消耗,就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大量废气、废水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生产时产品大量堆积,使得人们的生态空间被压缩,生态环境的容量也在不断缩小。为确保堆积产品的价值,企业还会花费一定的维护费用。大量的堆积产品丧失自身价值被抛弃,也是浪费资源、增大生态环境负担的一种表现。所以,不良的市场环境不仅不会引导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还无法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生态循环和市场盲目之间的矛盾,是实现现代化又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市场炫耀性消费与生态不公平加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但随之而来的“炫富”“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也在不断滋生,部分人开始追求奢侈、地位、权力、奢侈品等,过度消费的同时,还使商品失去了真正的使用价值,同样是资源浪费的表现[3]。市场炫耀性消费,导致大量的生态资源及生态空间被浪费,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通常情况下,商品的层次对生态产生的破坏是正相关系。房产、车辆等对生态的危害比粮食、水更大,炫耀性的消费具有较大的生态负价值。为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虚荣感,增加对奢侈品的消费,人们的理性消费在欲望、冲动面前已经不值一提,开始追求漫无目的、炫耀式消费,通过购买奢侈品,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娱乐场所和高端会所的建立,压缩了生态空间。此外,高尔夫球场的建立,也造成了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的浪费。在当前社会中,部分生态资源会被贴上“专用”的标签,属于人们共同享有的生态资源成为部分人的专用,使得生态不公平日渐加剧。生态治理的缺乏,导致资本与生态环境保护失衡。怎样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均衡发展,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市场主体漠视生态环境

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外部和正外部性的影响。正外部性影响是指人类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而负外部性影响是指人类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这些影响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成本。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中,人类行为导致的负外部性比正外部性要普遍得多。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不断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免费”的自然资源来赚取利润,而他们的经济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在不断增加。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生态环境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享用。如果市场主体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就由社会来承担。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企业很难将环境破坏和污染等生态费用计入成本。若生态费用没能计入生产成本,就会失去生态生产的动力,从而失去对生态的保护。因此,市场参与者不会主动遏制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总是希望别人来清理污染,自己则免费使用并无偿开发生态资源。该现象不仅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还体现了市场主体对生态环境的蔑视。企业对资源的疯狂利用,导致生态治理失衡,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劣,使得全体成员的利益受损。

三、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资本和生态的逻辑悖论和人相关,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治理的失衡多是由人造成的。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治理能力,还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并不是对立的,主要在人”。如今生态文明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对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理性生态人”是指以人为主体,倡导人类对自然采取积极行动。“理性生态人”能够充分认识到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人不能践踏自然。所以人类利益的满足不能建立在破坏自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类对自然的积极行动[4]。“理性生态人”主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尊重自然、守护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该观念和目前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所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培养“理性生态人”,有效结合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减少对自然界的占有和掠夺,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

(二)激发资本力量提升建设活力

资本自我增值的特点与生态可持续性存在逻辑上的悖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让资本对生态造成太大的伤害。导控资本不是排斥或否定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完全否定资本会妨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推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结合我国市场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导控资本,适当进行资本扩张,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中,驾驭资本为生态资源修复提供条件。所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期间,需要运用好资本的力量,还要控制好资本防止资本脱轨。生态文明建设可运用市场导向作用,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使用不再是“免费”,而是“有偿”。这将使企业从对生态文明的投资中获利,通过从事生态生产来“赚钱”,激发资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市场活力,最终像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生态环境。如今政府已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行为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得到加强。市场竞争形成并进一步加剧,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动力得到爆发,生态环境的市场化生产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不断得到推动。

(三)建设生态型政府

在市场环境下,受市场利益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对生态质量的要求和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不尽相同,故他们对生态治理的热情和支持存在明显差异,有时会出现市场调控失灵。因此,需要政府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协调好社会关系,并在生态文明中起到主导作用。主导并不是包揽、包办的意思,是明确生态系统各主体治理职能,在监管、政策制定方面做好生态建设示范工作,建设生态型政府。政府需要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主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目前的价值导向,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不断提升政府的生态建设水平。在政府决策中增加生态治理的相关内容,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导向作用。把生态修复归入公共支出,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生态保护的力度要高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生态型政府对从事生态建设的机构进行奖励,提高对企业的治理能力,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再生产。

(四)构建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制度体系来规范,提高对政府、个人的约束。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明确阶段目标,将生态治理的实施与结果作为考核目标,运用制度促进并规范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对部分不达标的地区落实其责任并实行环评限批制度,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5]。政府内部需要划分治理责任,一方面弱化对经济指标的考核,另一方面加强对环境和空气质量的考核,对没能履行责任的个人或部门给予相应的处罚。将生态考核作为选拔的标准,防止生态建设中的“政府失灵”。此外,政府还需要对企业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控制企业盲目开采、无度使用资源的行为,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对部分污染物质排放量超标的企业,不仅要追究其责任,还需要做出相应的赔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遏制其“环境免费,肆意破坏”的行为。最后,必须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常设机制,对环境治理进行问责。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流于一时的,而是需要长期推行的,推行责任终身追究制,对破坏环境等行为进行追究,做到生态治理问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态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国家治理包括了生态治理,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的无度扩张,会造成生态环境残殇;市场盲目性生产。会造成生态资源的浪费;炫耀性消费加剧生态的不公。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亟须建设生态性政府,激发资本的力量夯实社会基础,提升生态建设活力,构建生态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人类文明形态正处于变革之际,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跟随时代发展趋势,建立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完善的生态法律保障机制,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资本文明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请文明演绎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漫说文明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资本策局变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