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香君(山东省张店区重庆路小学 255000)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难点。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虽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相较之前有明显提升,但学生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有待进一步观察与改善。基于此,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享几点拙见。
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思维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以带动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首先,就理解能力而言,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就能理解文本中字与词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从而透彻理解文本并形成深刻的记忆。与此同时,由于理解能力的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其次,就表达能力而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主人公深入对话,从而领悟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从而使学生自身的语言与表达能力提升。另外,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使他们读懂作者的“心声”,也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描写所见所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重心仍在指导学生应试上,以提升学生语文成绩作为最终目标,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思想掌控行动,如果教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就会“不作为”。正因如此,现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其中不乏一些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种局面阻碍了素质教育要求的有效落实,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语文教学改革。
能力和兴趣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学生就会带着敷衍、应付了事的心理与情绪学习,学习能力提升缓慢甚至不进反退。而有了兴趣的驱动,学生就会主动、积极探索知识,甚至在遇到问题、遭受挫折后迎难而上。然而,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阅读知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能力弱的学生通读完一篇课文或一本书后不知道中心思想,不清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的情况较为普遍,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却能有效梳理并内化有关知识。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仍然采取“讲解-接受”教学法,将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以及所谓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忽视了技能指导,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提升,而且养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
要想顺利实现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然后利用思想的导向性控制行为,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日程。尤其在阅读课上,不能只专注讲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作者背景等内容,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简言之,不仅要让学生“读会”还要让他们“会读”,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展开阅读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阅读能力”这个概念比较宏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处理,不断细化和具体化,设置具有导向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朝着明确的、正确的方向努力。在细化目标之前,我们需要知道阅读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这样才能设置科学详细的阅读教学目标。阅读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阅读者阅读文本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与心理特征,包括对阅读材料的个性化鉴赏、正确理解、有效感知、批判性反思以及实际应用等能力,通过学生外向的阅读行为以及内隐的阅读思维过程表现出来。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这节课介绍了西沙群岛富饶的物产与美丽的景色,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祖国风光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让他们认识“饶”“优”等生字,会写“位于”“部分”等16个词语,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段落,知道课文内容是从海水、海底生物、岛上的鸟这三个方面展开的,主动积累文中优美语言,感受海底世界的富饶,能够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意思,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西沙群岛的美等。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并围绕它树立教学目标,才能在深化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实现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中一种即是“只管教而不问学生兴趣,这样必然会将他们灌输成烧鸭”的教学倾向。在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讲解-接受”教学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利用兴趣的驱动作用提升其阅读能力。
(1)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课上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状态,所以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着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的加持,学生在阅读中就会全身心投入,阅读能力也会逐渐提升。以《草船借箭》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诸葛亮使用妙计从曹操那里“借来”十万支箭,使周瑜心服口服的故事。教师可以从主人公着手丰富教学内容,如给学生讲述诸葛亮妙在无兵迎敌的情况下,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从而守住城池的故事,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先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了解欲望,接着引入课文《草船借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上阅读课文,学生会自觉投入其中,去钻研,去欣赏,从而有效把握文本,这对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
(2)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课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给予学生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而且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增强阅读教学趣味性,从而唤醒他们的阅读兴趣。以《陶罐和铁罐》一课为例,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文章内容与文中人物特点。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扮演角色的过程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与人物深度对话的过程,因为学生需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形象特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角色。故运用角色扮演法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以此增强阅读教学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使用了诸如此类教学方法的阅读课上,学生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其中,这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3)通过创新教学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激励与鼓励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实施的评价比较笼统、主观、单一,通常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众所周知,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激励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给予他们更多的喜爱、尊重与认可,这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能挖掘其潜能。以《狐假虎威》一课为例,学生在面对教师提出的“你喜欢狐狸吗?”这个问题,有的回答不喜欢,原因是狐狸狡猾、说谎等,而有的回答喜欢,原因是狐狸临危不惧、聪明睿智。虽然学生发出的声音不同,但是他们给出的答案并没有对错之分,相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也表明了他们认真思考了这道题。基于此,教师应从这个视角出发表扬每一个勇于发言的学生,激励他们,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提升其阅读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导向的语文课上,教师除了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以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外,还要传授他们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有效阅读,包括思考、鉴赏、理解等。
(1)指导学生换位思考
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代入角色,所以读完后能够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而有的学生以旁观者身份阅读,如同“走马观花”,不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走神,而且读完后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换位思考,将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联系生活经验阅读。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与母亲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就能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小学生心智与思维不成熟,而且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这也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信息混乱、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原因。为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绘制思维导图。具体来说,以文章题目为中心绘制树状图,指导学生按照文中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要素分类归纳。这样的阅读方式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锻炼其发散思维,促使学生有效掌握整体文本,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深入研究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拓宽他们阅读深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提供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