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礼跃
(曲靖师范学院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1]。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升级等都具有积极意义,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实现乡村振兴[2]。产业兴旺是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3]。滇川藏交界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该区域的产业兴旺,有利于助力该区域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作为研究热点,引起了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持续关注,已有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类:一是旅游扶贫产业的经济功能。具有丰富特色旅游资源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比较适合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旅游扶贫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对贫困人口的产业拉动作用比较明显[4]。旅游扶贫作为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物质致富、精神脱贫的和谐的产业扶贫方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5]。二是恶劣自然环境对旅游产业开发、人的发展的影响研究。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偏远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社会发展迟滞,导致当地人缺乏发展的技术和知识,存在显著的“能力贫困”问题[6]。三是关于青藏高原东缘藏区旅游产业开发的研究。云南藏区的旅游收入主要靠自然景观景区门票所得,要把藏族文化发展成为一个文化产业,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藏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使两者协同发展[7]。旅游业能够促使青藏高原东缘藏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旅游产业能使一个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使当地经济实现“后发式”增长,故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均持欢迎态度[8]。四是关于旅游规划、社区旅游和社区参与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若干旅游规划的案例等[9]。以傣族园的傣族、爱伲人的茶旅游、基诺族的博物馆、龙脊梯田的瑶族和壮族以及深圳民俗村为案例,探讨了社区旅游和社区参与[10]。论述了旅游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分析了丽江古城、西藏手工艺品(人)、九寨沟民族鼓舞表演、茂县羌族文化等案例[11]。五是乡村振兴视野下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慢旅游更适合于脆弱乡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慢旅游不但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乡村、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12]。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研究乡村旅游与三产融合,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特色品牌,通过乡村旅游和三产的融合更好地带动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13]。
鉴于此,通过对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兴旺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学界在乡村旅游、旅游产业兴旺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集中探讨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的成果比较多,但对滇川藏交界区旅游产业的研究总体还较少。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综述性探讨的成果较多,而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成果较少。基于前期多次的田野调查材料,聚焦于探讨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境遇,为该区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旅游产业振兴提出可行性的路径选择。
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左贡县与云南藏区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市同属于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区域,该区域千沟万壑、交通不便、地形复杂。从丙中洛乡的秋那桶村到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的87公里,滚石坡地段闻风而起的大流沙非常危险。虽然路况不好,游客稀少,但沿途的景点众多,包括怒江大峡谷、石月亮、怒江第一湾、丙中洛田园风光、秋那桶、重丁教堂、石门关、雾里村、茶马古道等。察瓦龙背靠梅里雪山,当地人对卡瓦格博峰非常崇拜,他们经常围绕梅里雪山转山。当地藏族绕梅里雪山转山的顺序是由德钦飞来寺出发,沿小路步行至西当村,然后再到雨崩村最后到明永村,这算是内转,全程需要四五天。察瓦龙属于干热河谷地形,气候比较干燥,由于交通非常不便,除了上述朝圣者之外,外地专门到此旅游的旅客并不多见。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玉曲河流域的碧土乡位于梅里雪山北坡,整个乡镇位于玉曲河的右侧,碧土乡的旅游景观主要包括梅里雪山、玉曲河大峡谷。在碧土调查的时候,走访发现,碧土街上小旅馆比较多,小商店也比较多,由于碧土到左贡的道路比较难行,加之此地没有特色旅游产品,实际上到此游玩的旅客十分稀少。
沿左贡县玉曲河逆流而上,即可抵达扎玉镇。扎玉镇街道十分狭小,七八分钟即可以逛一圈,主要街道就是镇政府旁边的几个商店、饭馆所在地。镇政府提供的材料揭示出,扎玉镇总面积约0.27万平方公里,辖吾同、觉玛、拉伍、吉米四个片区,32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6591人,1509户。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扎玉镇地处高山峡谷区,该镇人口较为稀少,人均收入有限,基础设施实难以用内地乡镇的标准来衡量。扎玉镇的著名景点为帕巴拉神湖风景区,帕巴拉神湖位于雪巴村,当地藏族每到藏历八月十五会来此观湖、转神湖、转神山,以及在湖边举办歌舞、赛马等民俗活动,但平时很少有外地旅客到此游玩,这跟扎玉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有很大关系,当地的旅游业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从扎玉镇沿着玉曲河再逆流而上,就到了左贡县,318、214国道横贯全境,当地的著名景点为梅里雪山。由于318、214国道横贯全境,因而从云南走滇藏线进藏旅游的旅客比较多,这些游客以骑行西藏的高中毕业生、青年人居多,他们大多结伴而行、居住于青年旅馆。由于左贡县的地形比较狭窄,因而县城显得比较狭小,青年旅馆大多价格比较廉价,卫生状况堪忧,途径此地的过路旅客大多在此短暂逗留一夜,次日接着骑行西藏,因而,旅游业对当地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从西藏左贡县途经芒康县即可进入云南藏区,云南藏区也就是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也是集西部、高原、边疆、少数民族于一体的连片特殊贫困地区[14]。德钦县境内的著名景点包括梅里雪山、雨崩、明永冰川、白马雪山保护区、红坡寺、德钦寺、东竹林寺、茨中教堂、飞来寺景区等诸多景点。香格里拉市历史文化悠久,其境内拥有普达措国家公园、独克宗古城、噶丹松赞林寺、虎跳峡等著名景点。由于云南藏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藏族文化比较具有特色,因而,许多学者对云南藏区的旅游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雨崩村开始自发开展乡村旅游。雨崩村采取了抽签轮流制,以户为单位,为游客提供牵马送客服务。在客栈接待服务收入上,雨崩村采取了“分红制”,以防止家庭户间此项收入差距过大。“家长会”制定实施了新的再分配制度——“分红制”,缩小了不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谐了不同家庭之间的关系[15]。雨崩藏族村的居民充分参与了牵马送客服务和客栈接待服务,为了平衡不同家庭之间的旅游经济收入,他们还运用传统的“家长会”决策制度来重新再分配了旅游收益,这样就减少了不同家庭之间因争抢客源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协调了村内的人际关系。
上世纪90年代起,碧塔海与属都湖开始有外地游客出入,景区附近洛茸村的有些藏民开始为游客提供牵马、照相的生意。村民退出牵马活动后,作为补偿,根据洛茸村与公园方达成的协议,洛茸村被轮户安排到公园服务点参与租赁服装、卖烧烤等旅游活动。普达措国家公园给洛茸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了洛茸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村民收入增加,满足了村民多层次需要,培育了村民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我国不少山区、林区的发展借鉴[16]。尽管洛茸村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参与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也有一些村民觉得自身利益没有得到满足,也曾发生过围绕补偿款争议而导致的上访、诉讼等冲突事项,但总体而言,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开发深刻改变了洛茸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技能。
经过 20多年的发展,迪庆藏族自治州已经成为云南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来讲,“藏民家访”都是迪庆最为成功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游客们通过学藏语、喝酥油茶、吃藏餐、观看藏族歌舞表演、参与藏族婚俗展示、拔河招亲等节目以及和表演者们一起围着熊熊的篝火跳锅庄舞、弦子舞,从而完全参与到活动中来[17]。“藏民家访”的各种文化展演可以使对藏文化比较陌生的游客获得很好的旅游体验。
近些年,德钦县交通的便利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奔子栏镇的游客人数随之增多,不仅直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与旅游业相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奔子栏的一项支柱产业[18]。德钦县雨崩村地处川、滇、藏三省交界处,地形气候复杂,生态敏感脆弱,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民俗文化展示空间,制定进村游客承载量饱和预警干预机制,维护雨崩的景观格局和生态基底[19]。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极大地缓解了迪庆州农村就业压力,缓减了人多地少、人多资源少的矛盾。借助旅游市场,把本地资源用民族文化的方式进行包装运作,既没有破坏生态,又把周边农副产品和富余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拉动了整个香格里拉城市郊区农村共同发展[20]。随着藏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现在进藏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藏区与众不同的他者文化(婚姻区隔习俗[21]、阶层的空间化现象[22]等)对民族地区旅游移民[23]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挖掘诸如此类的文化旅游项目,有助于藏区旅游产业的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滇川藏交界区的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香格里拉、德钦县的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业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改变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但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左贡县玉曲河流域的碧土、扎玉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其旅游业的发展还十分不成熟。总体而言,滇川藏交界区旅游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左贡县的碧土、扎玉,千沟万壑,交通十分不便。尽管察瓦龙、碧土、扎玉沿途有不少著名景点,但是由于道路崎岖难行,加上雨季有山体滑坡、塌方等危险,因而,大多数游客往往知难而退,不愿意耗时耗力去这些偏远的乡村旅游。察瓦龙、碧土、扎玉虽然相隔不远,但是由于交通十分不便,因此游客十分稀少,街上的商店很多,但基本上是本地人消费,街上的小旅店也基本没有游客到此居住。尽管左贡县地处交通要道,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地形非常狭窄,加之过往的旅客主要是骑行西藏的背包客,消费能力有限。上述几个地方,由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千沟万壑,出行非常不方便,因而,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交通不便的制约。云南藏区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良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发展势头良好,但云南藏区有些乡镇的交通非常不便,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大多数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去交通便利、景色优美、民族文化浓厚、舒适放松的景点去休闲娱乐,譬如“藏民家访”这类旅游产品就比较受外地游客的青睐。
西藏察瓦龙、碧土、扎玉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比较雷同,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明显,这样就会导致同类旅游产品的恶性价格竞争。旅游产品雷同也会导致特色不鲜明,察瓦龙、碧土、扎玉千篇一律的小商店,千篇一律的小旅馆,屈指可数的几家小饭店,出售的菜肴几乎一模一样,游客原本想体验美味的藏餐,感受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但是此地外地人经营的餐馆居多,藏餐馆反而稀少,由于没有吸引力,会使得偶尔到此旅游的游客丧失新鲜感。左贡县的青年旅馆大同小异,县城所在地的饭店众多,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差异,这样不可避免导致饭店争抢游客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云南藏区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市的旅游业开发的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项目,但是,也要避免重复开发类似产品,尽量避免批量生产几乎雷同的藏族手工艺品,要进一步形成独具一格的品牌,这样才有利于云南藏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开发自然景观之外,还要加强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应把藏族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对外地游客才有独具一格的吸引力。
目前滇川藏交界区旅游业从业人员,几乎都是本地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普遍存在旅游接待能力不高的现象。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导致游客满意度不高,这直接制约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有些当地载客司机胡乱喊价,故意抬高外地游客乘车的价格,这直接会影响到游客的心理体验。有些旅馆的住宿价格偏高,卫生条件比较差,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比较恶劣,这也会给外地游客带来不愉快的游客体验。部分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服务态度较差的背后折射出他们缺乏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在从事旅游业之前,他们主要从事农牧业,生计方式的变迁,必然要求他们的职业技能也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勃勃发展的旅游业。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滇川藏交界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该区域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针对上文论及的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着力提升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滇川藏交界区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包括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历史积淀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黑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山圣湖、古老的寺庙等诸多优质旅游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些旅游资源,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进入滇川藏交界区观光旅游,西藏察瓦龙、碧土、扎玉的地方政府很有必要加强该区域的道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外地游客到此旅游才比较便捷,旅游体验才会更加愉悦。近些年,云南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大幅提升,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滇川藏交界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比较雷同,真正凸显地方特色的产品比较少。单一的观光旅游容易导致游客的厌倦,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对该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多,但是对地方性知识、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和利用还不够。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从业者应当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出比较有特色的文旅项目,形成旅游从业者之间差异化竞争的格局,进而避免千篇一律的同类旅游产品从业者之间的恶性低价竞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兴旺。
就个体层面而言,由于滇川藏交界区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以前主是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他们才逐渐涉足旅游业,因而他们还难以在短期内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突然变迁,加之以前他们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因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能力和旅游技能亟待提升。从更宏观的层面而言,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专门的旅游技能培训有利于改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方式,改变他们的经营理念、服务态度。通过旅游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助力滇川藏交界区的旅游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