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三次提问课堂自然生长
——《找次品》一课的创新与感悟

2022-12-28 03:04张学峰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分法次品例题

文 张学峰

上学期,我们团队把研究《找次品》一课的任务交给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磨,有了一定的创新思路,在区里的全员培训中进行展示时,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认可。

高兴之余,我仔细反思了这节课,觉得能有好的效果,主要原因还是重点关注了学生学习时的心中疑问,特意沿着学生的问题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推进,步点清晰,生长自然。

现结合这节课的三次学生提问,简要介绍课堂的面貌和设计的思路。

一、在方法比较中产生问题——初步感知方法

课始,引导学生理解次品含义,先从2 个中找(用双手模拟天平),再从3 个中找(体会3 个只要称1次,渗透记录的方法)。

然后,以9 个垒球中有1 个次品作为例题引发探究。

与预设中想的一样,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方法。借助反馈与交流,学生理解了“至少”和“保证”的含义,接受了方法多样、次数不一、但最少是2 次的分法(如下板书图):

多种方法的呈现,不同次数的刺激,引发学生自然地产生了这节课中的第一次“生问”——为什么分成(3,3,3)的次数最少?

借助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成3 份,次品所在的范围最小,所以次数就少”。由此,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踏上了新的台阶。

【设计思路:用9 个作为例题,是上一版教材的编排,因为有教师觉得9 个没有8 个好(8 个的分法更多,且不像9 个那样特殊——可平均分成3 份),所以教材在改版时就以8 个为例题了。但我们觉得,从分法数量的角度来说,9 个、8 个是差不多的,都能让学生经历方法多样化的过程,理解“至少”“保证”的含义。但是,以8 个为例题进行研究,不利于学生发现“平均分成3 份次数最少”(3、3、2 并不是“平均分成3份”),也不利于学生后续再提出“不能平均分成3 份该怎么办”的问题,所以我们特地以9 个为例。当然,8个和9 个各有利弊。】

二、在方法巩固中主动质疑——完善所获知识

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经验后,我们及时设置跟进练习——在27 个中找1 个次品。设置此题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强化刚刚获得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巩固记录的方式。

学生非常容易得出:27(9,9,9)→9(3,3,3)→3(1,1,1)。同时,也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平均分成3 份,次品所在的范围最小。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9 个球平均分成3 份,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27 个球,也是平均分成3 份,能最快地找到次品。看来,找次品的方法很简单,要想次数最少,只要平均分成3 份就可以了。

师:学到这里,大家的心里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生:如果物品总数不能平均分成3 份,怎么办?

其他学生纷纷附和这个想法,借助学生的问题,研究点从特殊走向一般。学生在依次研究80 个、100个的过程中(尤其是80 个到底分成27、27、26 还是28、26、26),体会到了如何使次品所在的范围尽可能小,掌握了“尽可能平均分成3 份”的拆数方法,技能得以落实,认识得以完善。

【设计思路:从平均分成3 份,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怎么办,这之间需要合适的过程进行衔接。就如前文所述,如果学生之前研究的是8 个,这样的问题就不能自发产生,而问题不能产生,既不利于学生巩固找次品的方法技能,也不能体现出课堂的逐层深入。为了让问题自然萌生,我们将平均分3 份的思路有意强化——以27 个作为练习让学生巩固思路,完成此题后特意再以过程回顾和语言引导,刺激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结果,展现批判性思维的好问题就顺利提出。】

三、在课堂总结中再度生问——深刻理解原理

师:这节课的知识学完了,谁能总结一下找次品的方法?

生:每次将物品的个数平均分成3 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 份的,尽可能平均分3 份,大的数和小的数相差1,这样找到次品的次数就最少。

师:学到现在,谁还能提出值得思考的好问题?

在教师的等待和鼓励中,想到问题的学生慢慢地多起来了。

生1:为什么一定要分成3 份呢?

生2:如果平均分成4 份、5 份等,次数会不会更少?

生3:次品的数量和称的次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师:平均分成3 份,原来和天平的托盘数量紧密相关。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大家真了不起。

师:刚才还有什么问题——规律?规律有,究竟是怎样的规律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设计思路:为什么要平均分成3 份,看似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细想就能意识到,之前学生的研究是“就数论数”,他们对道理的感知停留在表面——3 相比其他数范围要小。但是,究竟为什么一定要分成3 份?分成4 份、5 份等,次品所在的范围更小,为何不这样分?……类似的问题,一直悄悄地藏在学生心底。所以,当教师在课堂总结时,再次鼓励引导学生提问,这样的问题一定就会迸发。借助问题,学生再度思考,他们的认识由此从表面走向本质,最终实现了对知识原理的深刻理解,课堂也因此而绽放出深度教学的魅力。】

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上原本已经很难再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以“生问课堂”的理念去思考和探索后,却再次寻觅到一条既朴素又有效的教学新路。这样的尝试,让我们更加坚信:生问课堂,魅力无限。

猜你喜欢
分法次品例题
谁的分法好
找次品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谁的分法更好?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巧妙找次品
分蛋糕啦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与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