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严心
作为学术信息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不断拓展,20世纪初以藏书为主发展到40年代的藏用并重,90年代前后进一步拓展到藏、借、阅以及读者培训、参考咨询等信息服务提供等职能[1]。国家制定十三五规划以来,图书馆职能类型逐渐多样化,除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外,如何高效利用文献资源、合理设置馆藏布局、拓展读者服务等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为顺应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资源与服务需求,传统型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受到挑战。高校图书馆在逐渐向数字型智慧型图书馆转型。为保证高效管理和运作动态适应图书馆职能的拓展,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其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作出了改革。
笔者以教育部2017年9月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中“一流大学”建设的42所高校,以及5所政法类院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页访问、文献调研等方式获取各学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设置信息。经过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5所政法类院校图书馆官方主页的访问发现,46所高校图书馆主页可正常访问(其中“双一流”高校41所,政法类院校5所),其中介绍图书馆部门设置的高校有27所(其中“双一流”高校25所,政法类院校2所),20所高校图书馆(其中“双一流”高校19所,政法类院校1所)在官方网站公布了组织机构图。本文是在以上高校图书馆公布的组织机构设置及机构图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的。
“双一流”高校的评定是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把“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对现阶段国内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设置和改革动向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通过访问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主页发现。其中,19所高校图书馆有明确的组织机构设置图,占45.2%;25所高校图书馆发布了部门职责,占59.5%。
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统计分析发现,有69%的高校图书馆有7个以上的部门,说明分工细化是“双一流”高校组织机构设置的整体趋势。办公室、系统技术部、借阅部、采编部、特藏古籍部、流通部、资源建设部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部门,反映出以上部门是“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基础业务部门。除上述部门外,近年来部分高校新增设了具有本校学科特色,负责情报研究、宣传与推广、学科服务等职能的部门(见表1)。
表1 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部门设立情况
中国法学教育界素有五院四系之说,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五大政法类院校,其发展脉络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进程。对五大政法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对政法类院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设置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以上政法类院校图书馆官网公布情况来看,目前可以查询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图;除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外其他四所院校均明确公布组织机构设置情况,3所政法类高校图书馆都设置至少7个部门,表明政法类高校图书馆在职能分工方面细化程度整体较高(见表2)。
表2 政法类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通过对五所政法类高校部门设立情况分析,办公室、借阅部、文献资源建设、技术部、信息咨询部、学科服务部、特藏部等部门出现频率较高,是基础性部门,反映出政法类高校对图书馆基础业务的重视。另外,部分政法类院校也在积极开展新业务,成立或重组新的部门,但整体进展程度稍落后于“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对新设立部门研究分析后发现,新增部门主要涉及本校特色资源建设、提供学科服务等业务。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对组织机构的认知是:组织机构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指那些必须包含在最后的结构之中,并承担整个组织的“结构负荷”的那些业务活动[3]。日常的经营管理、创新和高层管理这三种不同的工作必须组合在同一组织结构中,组织结构必须一方面以任务为中心,另一方面以人为中心,并且既有一条权利的轴线,又有一条责任的轴线[4]。
组织机构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是为了实现内部的高效运转,取得良好绩效的先决条件[5]。
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研辅助职能,采取的一种分工合作体系,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顺应外部和内部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有效整合图书馆人力资源,促使图书馆业务流程集成化,有助于图书馆推进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学认为,组织机构图是组织架构的直观反映,是最常见的表现雇员、职称和群体关系的一种图表,它形象地反映了组织内各机构、岗位上下左右相互之间的关系[6]。常见的组织机构类型分为如下几类:直线型、智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
参考上述管理学中对组织机构的分类,通过对20所(“双一流”高校19所,政法类高校1所)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图进行统计分析,可概括为以下4种类型。
1.直线型
直线型组织机构目前是各高校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5个政法高校图书馆基本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直线型组织机构是最传统的模式,结构简单,责任与职权明确,责任分明,决策迅速。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问题,如成员部门注重上下级沟通,而忽视横向联系,专业性分工程度差,层层传递信息时会出现沟通不顺或失误。此模式较适合于规模小或业务内容比较单一的组织机构。
2.职能型
职能型组织机构是目前比较先进的职能划分模式,常见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设置。这种模式更具专业化,按照不同的职能分工进行管理。另外,该模式管理上更加高效简单,同一业务由同一部门的工作人员做支撑,有利于馆内专业技术问题的解决。比较常见的类型是:“职能部门+业务部门+挂靠单位”或是“对外机构+内部机构+科研研究机构”等,此模式的优点为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分工,更加便于高效率统筹管理。该模式应用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图书馆。
3.总馆—分馆型
总馆—分馆型机构设置常见于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由主馆和若干个分馆组成。总馆主要负责行政性事务以及一些主干业务,分馆常以学科种类为划分方法,以主管为依托为读者提供基础服务。这种模式有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服务更具针对性、专业性等优势。为便于读者利用文献资源,多数高校总馆与分馆建立了通借通还等服务,此模式常见于多校区的高校或设立了学院图书馆资料室的高校。此模式应用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
4.直线+工作组型(矩阵型)
直线+工作组型是在直线型组织机构模式基础上改革后形成的,常见于在直线型基础上设立业务小组。例如,接到临时性的任务和活动,需多个部门协作完成,跨部门组成工作组负责此项任务,通过这种灵活组配的方式可最大化发挥馆内人力资源。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组建青年创新团队,由馆内9个部门中36位馆员组成,成员专业覆盖面广、科研水平较高、合作基础深厚,以青年学术创新项目为契机,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团队的创立旨在为数字化时代下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探究服务创新模式,为学校科研事业提供学科支持。
当前,不少高校图书馆正积极推进组织机构的改革,根据学校发展整体布局逐步完善本校图书馆的组织机构设置,现以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详细阐述改革后的图书馆组织机构新模式。
为了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师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于2018年对组织机构进行改革。此次改革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以“中心”代替“部”的设置,由原来“六部一室”发展为“八中心一室”的模式(见表3),着重加强文献研究与学科服务的机构建设。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也在不断尝试建立跨中心的团队,如图书馆青年创新团队、图书馆宣传与推广团队。
表3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改革设置
通过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以及五大政法类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案例,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改革整体发展呈现着以下趋势:
对原传统单一职能的业务部门进行了拆分、整合,重组后的部门业务内容更加明确和集中。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将信息咨询部分为两个中心,一个继续以往的服务,一个着重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进行评价并提供相应服务等。此外,也有部分图书馆在机构改革中将用户关注度下降的业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合并,减少机构冗余。整合与优化的改革促使图书馆业务流程集成化,有助于图书馆推进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将咨询部更名为信息教育与咨询中心,部门职责更加侧重于教育培训、学院嵌入式教学服务、定制讲座服务等,旨在提升在校师生信息意识和获取能力。
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依然持保守态度,其机构设置方式参照于本馆文献资源处理流程,其组织结构以传统直线型的管理架构为主。多数高校图书馆勇于探索,其管理框架更为多元化,采取实体部门与虚体的跨部门工作组相结合、对机构进行分类管理、设立实体中心等多种方式推进机构的优化或重组[7]。机构改革的目的在于优化业务流程,满足读者的文献资源信息和服务需求。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根据自身创新发展需要,尝试设立图书馆青年创新团队、图书馆宣传与推广团队,呈现出虚拟团队与实体部门相结合的新模式,此模式不再是单纯的部门概念,而是从创新业务模式、基于服务读者的角度设立机构,打破原有部门设置的各种界限,提升了整体的管理效率,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当前图书馆已不断融合在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不少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立了以学术研究和支持为核心的部门,这些部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8]。
为适应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服务流程的转变,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于2018年进行了机构改革,学科服务与评价中心应运而生,面向学校提供科研、教学和管理决策支持。学科服务与评价中心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与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各类分析评价工具,提供学术影响力分析、科研态势分析与竞争力分析报告,为学校科研教学和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产品。此外,一些高校设立了情报研究部(见表1),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校图书馆为顺应学校发展,新增组织机构的趋势。
从研究结果来看,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再拘泥于本校业务的开展,开始逐渐重视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为高效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特协助设立“跨界”部门。除立足于本校业务外,也逐步开启一些与社会沟通的业务,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的内涵。高校图书馆通过拓宽业务范围,与校外组织、机构加强联系,一方面可有助于资源共享利用,另一方面可促进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为顺应发展,满足本校学科建设需求与读者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经常开展自我评估,深化服务内涵,本馆机构不断整合、优化,为学校的建设与学科发展提供“教、学、研”等全方位的资源与服务支撑。智慧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把握机遇,通过机构改革转型升级,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新思路、新途径的引导下,必定对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