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 高秀芳 蔡 玲
(泰兴市人民医院十三区肿瘤科,江苏 泰州,225400)
近年来结肠癌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调研,2014年全球约有136万结肠癌新发病例和69万死亡病例,新发病例数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病例数仅次于肺癌、肝癌和胃癌,位居恶性肿瘤第4位[1-3]。2014年我国新发结肠癌病例数约为27万例,发病率为20/10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89%[4-5]。外科手术是结肠癌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临床研究指出,受术中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多数结肠癌患者术后需要接受持续性的护理,以巩固手术效果并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6]。父母-成人-儿童(Parent-Adult-Child,PAC)心理弹性理论又被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式[7]。当前研究证实结肠癌患者受病情及手术创伤冲击影响,往往会存在情绪低落、回避现实等情况,对其后续治疗产生一定影响[8]。目前针对结肠癌患者上述现象的干预措施仍然较少,本研究现拟通过分析将PAC理论应用于结肠癌患者中的可行性,以期为改善结肠癌患者预后提供临床参考,现详述如下。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于泰兴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0.23±2.61)岁;结肠癌分期:I期10例,II期13例,III期7例,IV期5例。试验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59.98±2.88)岁;结肠癌分期:I期8例,II期12例,III期9例,IV期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泰兴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学会批准实施;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均经结肠病理诊断确诊为结肠癌并实施外科手术治疗者[9];②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进行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③无法接受互联网干预者;④合并发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⑤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如冠心病、肾衰竭者;⑥干预期间死亡者;⑦主动要求退出研究者;⑧干预期间肿瘤复发再次实施治疗者。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结肠癌术后及互联网技术的延续性护理,主要方式如下:(1)常规护理。患者术后禁食、补液,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观察引流液性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维持其水电解质平衡,术后患者需开放人工肛门,护理人员需注意避免粪便污染伤口,同时术后留置尿管5~7 d,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管通畅,避免泌尿系结石的出现。(2)心理护理。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变化,并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多交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3)饮食指导。术后,患者应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初期可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补充营养。(4)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搭建医生、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互联网平台,可根据实际灵活选择沟通方式,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的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首先对医护人员实施PAC理论培训,使其了解PAC理论下医、护、患心理状态特点,并强化医护人员对患者PAC状态的识别能力,可采取理论教学、短片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培训。(2)构建医护人员正确心理定位,使医护人员认识到“成人-成人(A-A)”型护理是最有利于医患双方的心理共处模式,并在对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指导时刻意培养此类工作方。(3)具体落实,客观和理智地对待患者,明确患者在护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纠正传统医护人员主导、患者服从的错误理念,培养患者自我护理意识的理念。而后对患者开展护理指导,院内通过健康教育、观看视频、机体讲座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并掌握PAC理论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养成初步的自我护理习惯,尽量提高其自我护理技巧。院外依托微信视频、电话、复诊随访等方式,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持续开展自我护理,当患者出现负性情绪时,耐心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认识到自我护理在改善自身健康中的重要性,摒弃对医护人员的孩童式依赖,建立成人思维,积极主动落实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
焦虑抑郁情绪:分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0]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1]对两组出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的焦虑、抑郁心理进行评估,HAMD有24个项目,多数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少数项目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法,分值0~76分;HAMA有14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分值0~56分。两个量表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干预前后自我效能:分别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的自我效能进行评估,应用中文版癌症自我效能评估量表[12],该量表共包括1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10~4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自我效能越高。
干预后生活质量:使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睡眠质量、精神状态、食欲情况、日常生活情况等6个维度,评分为1~5分,1分最差,5分最好,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13]。
干预后认知、行为情况:使用奥马哈评价系统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领域、社会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健康相关行为领域进行评估,各维度评分均为1~5分,得分越高代表干预效果越明显[14]。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出院时,两组HAMA及HAM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HAMA及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同时试验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对比 (±s,分)
表1 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对比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HAMA HAMD出院时 干预后 出院时 干预后试验组 35 21.06±3.26 4.16±0.15*16.98±3.02 5.01±0.65*对照组 35 20.98±2.55 9.69±1.66*17.08±2.89 10.16±3.05*t 0.114 19.628 0.142 9.770 P 0.909 <0.001 0.887 <0.001
出院时,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自我效能均有提升,同时试验组自我效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我效能对比 (±s,分)
表2 两组自我效能对比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自我效能出院时 干预后试验组 35 16.98±2.51 36.95±2.61*对照组 35 17.06±2.62 26.98±1.88*t 0.130 18.337 P 0.897 <0.001
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对比 (±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精神状况 食欲情况 日常生活情况 对癌症认识 家庭理解和配合试验组 35 4.26±0.61 3.98±0.51 3.59±0.66 3.91±0.26 4.06±0.62 4.12±0.35对照组 35 3.01±0.62 2.65±0.39 3.01±0.26 2.68±0.15 2.99±0.51 2.63±0.21 t 8.502 12.256 4.837 24.242 7.885 21.596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认知、行为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后认知、行为情况对比 (±s,分)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后认知、行为情况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领域问题 社会心理领域问题 环境领域 健康行为相关领域试验组35 5.98±0.65 5.61±0.26 5.19±0.98 4.69±0.32对照组35 3.26±0.71 3.62±0.66 3.16±0.51 3.62±0.35 t 16.717 16.597 10.871 13.348 P<0.001 <0.001 <0.001 <0.001
目前结肠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以手术为主,辅助放疗、免疫治疗等为辅,有效的手术治疗能够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15]。但也有临床实践指出,结肠癌术后患者预后并不乐观,患者仍要面临长期的疼痛,其生理、心理、生活及社会活动等会受到较大影响,因而延续性护理对提高结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16]。
当前临床上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护理所采取的方式仍然以电话随访、复诊等为主,上述方式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在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纠正不良习惯方面较差。随着近些年网络技术的发展,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延续性护理逐渐兴起。学者龚细丹等[17]通过将126例结肠癌患者分组干预的方式发现,使用微信平台实施护理的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同时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也出现改善,其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维度评分均有提高。学者冯桂芳等[18]的研究也发现,微信公众号在提高结肠癌患者术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确切。
PAC理论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于1964年提出的心理理论,认为个体在对另外一个个体产生回应时,会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他将个体的个性分为“父母”“成人”和“儿童”三个状态[19]。“父母”状态中个体主要表现出权威、控制、保护、指导等倾向,“成人”则使个体表现出冷静、理智、客观、责任感、解决问题等行为倾向,“儿童”状态下个体更倾向于表现出对他人的依赖、无助、任性和冲动等行为倾向。这三种状态在个体身上会轮流体现或交互体现,并随着地点、情境、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共同构成个体的复杂性人格并引导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PAC及互联网技术的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出现了明显提升,同时患者干预后的认知、行为情况也明显改善。本研究分析认为,PAC理论是一种较为实际的人际交互理论,在个体的多项活动中均能起到较大的作用。传统结肠癌患者的护理干预多注重如何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转归等方面,但对于结肠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建立重视程度不足,本研究中对结肠癌患者采取的延续性护理是一种能够改善其预后的有效手段,理性的接纳是护理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文中通过教导医护人员PAC理论-理解PAC理论内涵-制订PAC护理计划-实施PAC计划的流程,摆正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在延续性护理中的地位,使患者能够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护意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认知行为评分。此外,自我效能的改善会对患者情绪产生一定影响,因自我效能的提高会增加患者在疾病康复进程中的参与感,避免了患者在疾病治疗中因未知而诱发的恐惧感和焦虑感,最终起到了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这一点在试验组患者干预后HAMA和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可以看出[20]。
综上所述,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与互联网技术的延续性护理在结肠癌术后患者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