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倩, 米增露, 黄跃, 史志远, 曾小宁, 王鹏行, 张梦帆, 李家美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朱世新等[1]整理确认了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有74属148种(含亚种),认为菊科植物的瘦果数量多而且个体小,可借冠毛快速扩散及繁殖,因此不少菊科外来种就是借助自然力而非人类活动进行传播和扩散的。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有新记录属、种被报道[2-5],其中包含部分外来入侵种,通过分析发现入侵种中菊科植物所占比例最高。田朝阳等[6]整理确认河南省菊科植物外来入侵种,有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L.)等8属8种。在此基础上,朱长山等[7]将鬼针草(BidenspilosaL.)排除,新增4属7种河南省菊科外来入侵植物。2007年,董东平等[8]认为,河南省有8属13种菊科外来种入侵植物,新增了三裂叶豚草(AmbrosiatrifidaL.)、苏门白酒草(ErigeronsumatrensisRetz.)、欧洲千里光(SeneciovulgarisL.)、大狼把草(BidensfrondosaL.)、三叶鬼针草(BidenspilosaL.)和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canadensisL.)。然而,马金双等[9]对董东平等[8]新增的三裂叶豚草等几个外来入侵植物并没有认可。2011年,李长看等[10]认为,河南菊科植物外来入侵种11属14种。2014年,李家美[11]认为,河南省菊科外来种入侵植物26属33种。2016年,储嘉琳等[12]对河南省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筛选,剔除在河南省栽培而没有逸生的类群,更新河南省菊科外来种入侵植物为15属24种。
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查阅标本,本研究新增河南省菊科1属(种)及3种外来入侵新记录。
TragopogondubiusScop. Fl. Carniol. 2: 95. 1772, as ″Dubium″; 辽宁植物志(下册)606-607. 图版270: 1-3. 1992; 东北草本植物志 9: 363-364. 图版131. 2004; 生物入侵: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 60-61. 2012;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 4: 39-42. 2020.
形态特征:主根粗长,圆锥形,根颈包围有残叶。茎高达82 cm,基部多分枝,常带紫红色;根、茎、叶、花均具白色乳汁,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1~23 cm,宽3~13 mm,全缘,先端渐尖,基部宽展半抱茎,具绵毛。花序梗中空,顶端膨大,直径7~10 mm,花黄色,单生,总苞2层,外层稍长于内层,草质,线状披针形,长3.5~5 cm,先端渐尖,长于花;头状花序大,直径5 cm,生于茎顶及分枝顶端,全为两性可育舌状花,顶端截形,5齿裂,边缘舌状花,1层,长约2.5 cm,舌片开展,管部长8.5 mm;中央舌状花长1.7 cm,管部长8 mm。瘦果长圆形,淡褐色,多少弯曲,连喙长2.2~3.5 cm,其中喙长1.2~2 cm,具多条纵肋,沿肋密被鳞片状小疣状突起;冠毛污白色或带黄色,一层,长2.5~3 cm,具绒毛。
参考标本: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海拔86.55 m,北纬34.798 736°,东经113.823 588°,2022-04-18,李家美、王付倩和史志远2204181(HEAC);同地,2022-04-19,李家美、王付倩、黄跃和张梦帆2204191(HEAC);同地,2022-05-21,李家美、王付倩和米增露2205211(HEAC)。
分布:该种原产于欧洲南部、中部及西亚,在中国现分布于辽宁、浙江、山东、北京、新疆、内蒙古[13-14];为河南省新记录种。
霜毛婆罗门参与黄花婆罗门参(远东婆罗门参)(TragopogonorientalisL.)叶形、花色相似,但前者总苞比花长、头状花序下花梗增粗、果实的喙长1.2~2 cm及冠毛长2.5~3 cm等,与后者区别明显。此外,河南分布的霜毛婆罗门参居群的茎常带紫红色,基部多分枝,苞片长3~5 cm,开花时间为6:00—11:00,与以往文献资料描述不同[15]。1992年,《辽宁植物志》首次记载该种分布在中国,但其最早的标本由J. SATO于1930年采自辽宁省大连市旅顺。根据报道,该种在中国归化于北京、天津和山东等地[16-18]。《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将该种入侵等级定为3级,即局部入侵类[19-20]。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其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内扩散面积近0.2 hm2,约226株。此外,作者(LJM)修改本文时,对郑州市王鹏在郑州市经开区和史书军在新郑龙湖拍的照片均鉴定为该种。
A:花;B:苞片;C:果序;D:舌状花;E:叶;F:生境;G:根。
ErigeronphiladelphicusL. Sp. Pl. 2: 863. 1753;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 163-165. 2004;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修订版)(上册)552-554. 2018;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 4: 167-169. 2020.
形态特征:一年生、两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须根系。成株高23~80 cm,全株被毛,基部茎多少弯曲,绿色具纵微棱,较粗壮,基部具分枝,下部茎被较密硬毛,上部茎被较稀疏短硬毛。基生叶莲座状,卵形或卵状倒披针形,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下延成具翅长柄,花期不枯萎,长5~18 cm,宽1~3.5 cm,茎生叶互生,基部耳状抱茎,披针形或卵形,长3~12 cm,宽1~3 cm,叶缘具粗齿稀全缘。头状花序数枚,直径1~2.3 cm,排成伞房或圆锥状;总苞半球形,直径6~8 mm,总苞片3层,披针形,边缘膜质,长3~7 mm,淡绿色,背面被毛;外围雌花舌状,2层,长7.5~8 mm,舌片开展,白色略带粉红色,管部长2 mm,顶端全缘,中央两性花管状,黄色,长3.5~4 mm,管部长约2.5 mm。瘦果倒卵形压扁,被疏柔毛;雌花瘦果冠毛1层,极短而连接成环状膜质小冠;两性花瘦果冠毛2层,外层鳞片状,内层糙毛状,长约2 mm。
参考标本: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海拔78.43 m,北纬34.786 766°,东经113.663 378°,2022-04-18,王付倩、史志远、黄跃2204183和2204184(HEAC);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2017-05-06,刘瑶78、79、80、81、82、89、175621、1756027、1781、1756204和1756291(HEAC)。
分布:该种原产于北美洲;在中国现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江西、湖南、山东、四川、重庆、辽宁[14,21-22];为河南省新记录种。
春飞蓬与一年蓬(Erigeronannuus(L.) Pers.)在株型、花型和颜色等形态特征上极其相似,容易混淆,但前者茎生叶耳状抱茎,基生叶花期不枯萎,花白色有时带粉红色,花期4—5月,而后者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基部叶花期枯萎,花白色有时带淡天蓝色,花期6—9月,区别明显。该种最早于1959年报道在《上海植物名录》中[14],1999年《上海植物志》记载其分布于上海崇明县及江湾等地[23],2008年WEBER等[24]报道了春飞蓬已广泛入侵中国6个省。《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将该种入侵等级定为3级,即局部入侵类[19-20]。实地调查发现,春飞蓬扩散能力很强,已经在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和龙子湖校区遍布。
Solivaanthemifolia(Juss.) Sweet, Hort. Brit. 243. 1826. ——Solivaanthemifolia(Juss.) R. Br. Trans. Linn. Soc. London 12: 102. 1817; 中国植物志 76(1): 135-136. 1983; 安徽植物志 4: 550. 1991; 生物入侵: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 58-59. 2012;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修订版)(上册)589-590. 2018;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4: 210-212. 2020. ——GymnostylesanthemifoliaJuss. in Ann. Mus. Par. 4: 262. t. 61. fig. 1. 1804.
A:花序;B:生境;C:管状花和舌状花;D:茎生叶;E:基生叶;F:根。
参考标本: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2021-06-25,李家美2106251(HEAC)。
分布:该种原产于南美洲;在中国现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澳门、江西、湖南、海南、广西、广东、浙江、安徽、贵州、上海、重庆、江苏[13-14,22];为河南省新记录属(种)。
裸柱菊与翅果裸柱菊(SolivapterospermaRuiz & Pavón)叶羽状全裂、头状花序无柄和花果期全年等相似,但前者叶长5~10 cm,头状花序生于茎基部,瘦果侧翼顶端无刺突,而后者叶长1.5~5 cm,头状花序腋生,沿茎分散,瘦果侧翼顶端有2个刺突。虽然文献记载1912年在香港首次发现裸柱菊,但是该种标本最早在1926年采集于厦门市。2002年,由李振宇和解炎报道后,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中国主要外来杂草及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将该种入侵等级定为4级,即一般入侵植物[19-20]。后来在安徽、江西和贵州等省相继报道裸柱菊入侵湖边及附近农田[25-27]。2021年,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园内,作者(LJM)发现其零星分布于绿化带浇灌水出口处。该种结实量大,种子多而细小,繁殖速度极快,容易被雨水和风力带至下游而迅速扩散,从而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7]。
A:叶和果;B:生境和植株。
GalinsogaquadriradiataRuiz & Pav.Syst. Veg. Fl. Peruv. Chil. 1: 198-199. 1798; 中国植物志 75: 385. 1979; 安徽植物志 4: 495-496. 图版2272. 1991;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修订版)(上册)562-563. 2018;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 4: 317-319. 2020.
参考标本: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滩,2014-10-25,李家美14102665和14101889(HEAC);河南省平顶山市尧山,2015-06-27,杨文光8(HEAC);河南省新乡辉县万仙山,2018-07-04,科四第1组,5(HEAC);河南省新乡辉县万仙山磨剑峰,2015-07-05,K3-22016,201675214(HEAC)。
分布:该种原产于中美洲、南美洲;在中国现分布于江西、台湾、湖北、贵州、安徽、重庆、黑龙江、江苏、上海、云南、浙江、北京、辽宁、河北、陕西[14,22];为河南省新记录种。
河南省已见牛膝菊(GalinsogaparvifloraCav.)的相关报道[6-8,10-12],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馆藏标本,发现报道河南省分布的牛膝菊均系粗毛牛膝菊的错误鉴定。国内文献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描述有混淆[28]。粗毛牛膝菊与牛膝菊叶对生、头状花序小相似,但前者舌状花和管状花的冠毛均呈羽筛状,先端尖,全株被开展稠密的长柔毛,叶边缘有粗锯齿或犬齿,而后者舌状花和管状花无冠毛或冠毛为细短毛,全部茎枝或上部被贴伏短柔毛和少量腺毛,叶边缘浅或钝锯齿或波状浅锯齿。粗毛牛膝菊20世纪中叶随园艺植物引种传入我国,在我国最早的标本记录是1943年采于四川成都。《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将该种入侵等级定为2级,即严重入侵植物[19-20],相关研究表明,粗毛牛膝菊繁殖能力很强,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29]。目前该种在河南省已广泛分布,如果不及时控制,会逐渐发展成优势种群,改变当地植物群落结构,降低当地生物多样性[30],作者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并对已发生区域组织相关人员及时清除。
A:植株;B: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