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张凤学
2017年10日1日,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见,辅导员是组织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在人的本质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近几年,国家、省市和各高校在辅导员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培养目标上有其特殊性,因此,学生工作也存在其特殊性。以往的辅导员培训大都以本科为主,忽略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以致培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方式方法单一。鉴于此,本文旨在调查贵州省辅导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分析辅导员培训需求现状,探讨辅导员培养路径和对策,从而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培养的质量和实效提供决策参考。
本人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贵州省九个地州市318名辅导员,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性别结构不合理。参与调查的318名辅导员中,男生为121人,占38.05%,女生为197人,占61.95%,女生辅导员高于男生辅导员23.9个百分点。
(2)年龄结构不合理。318名辅导员中,30岁以下有127人,占39.94%;31至35岁的有126人,占39.62;36至40岁的有38人,占11.95%;41岁及以上的有27人,占8.49%。从工作经历来看,从事辅导员工作5年及以下的有228人,占71.69%,从事辅导员1年及以下的有77人,占24.21%,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辅导员中一是以35岁及以下的人员为主,比较年轻化;二是以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不久的为主,甚至初入职的占了五分之一还多一点。
(3)学历结构偏低。318名辅导员中本科及以下的占了75.16%(其中专科层次的占2.52%)。
(4)专业结构不合理。318名辅导员中,专业背景是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合计62人,占19.5%。其他专业的256人,占80.5%。
(5)职称职级结构不合理。318人中,无职称的131人,占41.19%;无职级的194人,占61.01%。
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严谨的思维方式;政治信念坚定、政治立场鲜明、政治纪律严明、政治鉴别力敏锐;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扎实和德育科研能力强;对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职业生涯等相关知识较为了解;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在宣传、教育、管理等中,总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方面进行调查,觉得自己欠缺很多合计16人,部分具有合计92人。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扎实和德育科研能力强方面觉得自己欠缺很多4(占1.26%)人,部分具有21(占6.6%)人;在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职业生涯等相关知识较为了解方面觉得自己欠缺很多4(占1.26%)人,部分具有25(占7.86%)人。没有主持任何研究项目222人,占69.81%;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的203人,占63.84%。
高职院校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评价,认为“工作任务太重,加班时间太多”有222人,占69.81%;“工作职责界限模糊”有193人,占60.69%;“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增加”的有253人,占79.56%;“工作没有得到应有肯定和尊重”有168人,占52.83%。“热爱辅导员职业,打算终生从事”的有62人,仅占19.5%;“迫不得已暂时选择”有54人,占16.98%;在“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的选项中,有205人选择想转入“校内专业教师”,占64.47%。
在问卷调查中,对“辅导员选拔机制健全,能科学遴选适合岗位职责的优秀人才”的方面,认为完全符合78人(24.53%),基本符合85人(26.73%),符合90人(28.3%),不太符合48人(15.09%),完全不符的为17人(5.35%),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辅导员选拔有20.44%的人认为辅导员选拔机制不健全、不够科学。在“您认为高校目前对辅导员的考核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方面,有60.69%的人认为“考核内容不够全面”,61.32%的人认为“考评指标无法量化”、56.6%的人认为“考核方法不够科学”、42.77%的人认为“考评结果意义不大”。在“辅导员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落实到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认为完全符合73人(22.96%),基本符合84人(26.42%),符合85人(26.73%),不太符合55人(17.3%),完全不符21人(6.6%),并且在工资、绩效分配中,有40.57%的人认为固定成分太大,激励性不强。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辅导员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在问卷调查中,在“您最近五年参加培训的情况”方面,参加“教育部辅导员骨干培训等”的,一次的为59人(18.55%),两次24人(7.55%),三次31人(9.75%),四次及以上的为27人(8.49%),没有参加的为177人(55.66%);参加“省市辅导员基地培训等”的,一次的为43人(13.52%),两次40人(12.58%),三次18人(5.66%),四次及以上的为17人(5.35%),没有参加的为200人(62.89%);没有参加过校内相关培训的有23人(7.23%)。由此可见,有参加过国家、省培训的占了大多数。在“贵校对辅导员队伍培养制定了哪些措施”方面,68.55%的人认为“制定基于学校发展和辅导员队伍发展战略规划”、55.35%的人认为“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能力素质开发项目”、43.71%的人认为“为辅导员队伍设计职业生涯发展体系”、39.31%的人认为“针对辅导员个体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辅导”、30.5%的人认为“学校制订并实施了专门针对辅导员队伍职称评定和职务(级)晋升的制度”。在调查中,318名辅导员中,有184名是聘用制的(即没有入编的),占57.87%,并且有56.92%的认为“工作待遇低,人事政策无倾斜”。在“您认为学校最应该做什么”方面,有84.59%的选择“实事求是,增加辅导员工资补贴”。由此可见,与专任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普遍对辅导员的培养重视不够,辅导员的进修、培训机会少,职称、职级评定困难,政治和经济待遇低,个体发展方向不明朗,职业发展缺乏明确规范,进一步发展的职业空间较小。
高职院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由省属市属中职学校重组改制后,升格为高职教育院校的,辅导员制度也被引进到改制后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与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相比较还有很大差异,两者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为了更好保障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调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就要建立一套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科学的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除了具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要具备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特点的条件,一是要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潜心育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熟悉职业教育;三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四是具有指导学生相应的专业背景;五是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六是具有仁爱的亲和力、较强的管理能力、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方面,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九方面的工作外,还要从事行政工作、招生工作、上课、事务性工作等,甚至有的辅导员从事非辅导员职责范围的工作成了主业,而辅导员主业反而成了副业,本末倒置。因此,高职院校就要明确除了以上九个方面工作以外,其他均不属其职责,让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回归其主业主责。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318名辅导员中有60.69%的人认为“考核内容不够全面”。因此,高职院校要围绕辅导员九大职责,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辅导员考评制度建立的目的是通过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辅导员考核评价激励制度,要涵盖辅导员九大职责、合作和服务意识、辅导员自身人格特点的评价,通过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辅导员在相互竞争、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最终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在评价方式上,要坚持过程评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集中评价与分散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在本次问卷调查中,318名辅导员中有42.77%的人认为“考评结果意义不大”,因此,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奖惩、评先评优、留用和淘汰、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的依据,防止评价制度流于形式。
在本次访谈的辅导员中,多位辅导员认为职称晋升难。究其原因,认为辅导员与专职教师一起评职称,在科研、论文、技能比赛等很多方面都不如专职教师,学校在推荐评职称时,按评分高低推荐,这样辅导员根本就没有机会。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辅导员独立的职称职级晋升制度。学校要根据辅导员数量,单独划出中、高级职称比例和职级晋升条件。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省属市属中职学校重组改制后,升格为高职教育院校,其发展时间短,又由于近几年各地政府控编,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缺编严重,只好采用聘用制。例如,在本次调查中,318名辅导员中,有184(占57.87%)人是属于聘用制的。这就导致这些辅导员收入低、无晋升机会、不稳定。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学校编制需向优秀辅导员倾斜;二是向当地政府积极争取编制;三是建立辅导员待遇逐年提高制度;四是制定同工同酬制度。
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员工发展空间有限,加之编制有限,所以,很难招到高层次的辅导员,居于此,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育质量,就要完善辅导员培养制度,拓宽辅导员培养路径,加强辅导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提升辅导员素养。
鉴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令)的出台,为了系统地培养辅导员,建议在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教育资质的普通高校开设辅导员专业。该专业可以从普通高校三年级乐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中选拔,再通过学习两年,完成规定课程,可颁发原读专业证书和辅导员专业证书;另外,设置辅导员硕士和博士学位,招收乐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
自提就是辅导员通过实践、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反思和研究实践来不断提升、更新自我知识、技能和转换思维方式,在实践—学习—反思—研究—再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外培,一是高职院校通过本校培训、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二是高职院校积极鼓励辅导员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学位来提升其能力。挂职,一是建立辅导员到机关、乡镇、村、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二是建立校与校之间交流学习机制,例如:将辅导员派到东部一些优质高职院校去交流学习。
搭建辅导员培养平台,一是要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实现领导重视、教师支持、学生和家长理解;二是开发工作的数据库和网络学习平台;三是建立网上交流沟通的平台(如群、论坛等);四是成立专门的辅导员协会、举办辅导员沙龙、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研讨会和辅导员工作例会;五是搭建辅导员队伍科研平台;六是建立与国内外高职院校交流学习平台。
在本次调查中,“对培训效果影响最大的方面”调查上,有36.79%的人认为是“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课堂模式上”调查上,选择“案例分析”的77.36%、“讨论交流”的61.95%、“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53.46%。在“期望得到专题培训”中,有38.99%的人期望得到“班级凝聚力建设”培训、有36.48%的人期望得到“经常性谈心”的培训、有30.19%的人期望得到“专题教育”培训。“工作中您投入最多的前三项工作”的调查中,59.43%的人是“经常性谈心”、41.82%的人是“班级凝聚力建设”、32.7%的人是“专题教育”。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训,一是要根据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培训内容,例如:本次调查中,很多人期望得到班级凝聚力建设、经常性谈心、专题教育的培训;二是要注重课程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三是要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四是多一些专项培训,照顾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