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生态环境局费县分局 梁晓兰
土壤,不仅是各种自然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还是包含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由此土壤环境的维持、土壤污染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在有关方法、方案实施前需要将土壤环境监测作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土壤环境污染情况,相关机构要对其中的各流程做好质量控制,从而促进土壤治理实效性的提高。
因为土壤属于人类社会一种重要资源,所以土壤环境质量始终受到高度关注。大量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土壤污染,而且污染物的不均分布加大了治理土壤环境的难度,这样也使得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十分关键。监测土壤环境会包含诸多环节,无论是收集资料、布点、归类还是分析保存等均涉及较多人员和学科知识,不仅操作烦琐而且专业性较高。
与此同时,因为土壤结构本就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现阶段,一些工作人员仅重视土壤污染的最终结果,忽视质量控制,这样在数据统计过程中会引发较多问题,不仅统一性低而且容易导致误判。另外,土壤环境监测数据由于会发生变化,若想让监测分析数据更具有效性及统一性,基础在于保障监测质量,避免外部因素影响土壤环境。
通过构建标准科学的评估体系,规范治理各个监测工作环节,还需针对实验室的各项监测数据质量、来源加以判定,防止监测数据失准并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此外,严格管控土壤监测质量,确保数据变化和现实情况相符,由此能够为分析结果提供坚实保障,也能为开展之后的修复、改善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促进监测水平的提升。
第一,收集环境监测区域资料。监测土壤环境过程中,出于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与实验的准确度,在正式进行整体工作之前需全面勘测现场环境情况,收集土壤监测区域附近的环境资料,详细记录各项数据信息,针对之后进行的土壤监测形成一个合理评估,这样也能为布点位置和数量、数据采集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从而强化样品土壤自身的代表性。至于环境勘测环节,若想顺利进行后续工作应全面收集土壤周边环境信息。重点勘测土壤具备的地质结构,掌握地质结构主要特征,针对附近交通情况与地理地貌进行分析,认真总结地下水在区域内的分布特点、位置等,由此标明地下水位,然后结合上述因素决定挑选土壤样品位置。除此之外,还应该预测采集工作中的气候情况和环境条件等,合理预测今后几日的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大气降水时间,且按照工业、农业等用地科学划分,从而选择最合适的采集时间,同时应了解附近居民真实情况且进行健康评估。严格把控环境周围的植物、动物分布情况,详细调查每个污染源,例如化学、工业和生活等污染,通过采样单元的划分提升土壤采集和数据分析的精确度,依据现场情况控制外部影响条件。
第二,合理控制布点数和采样点位。控制监测质量,无论是样品数量还是采样布点均应依据等量和随机性的基本原则。一般布设期间所使用的方式为分块随机、系统随机等。采集样品会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如前期采样、补充采样等。如果监测区域范围不大,一般进行直接采样,结合环境监测技术具体要求明确最合适的采样数目及样品布点。依据监测地区的整体范围、监测要点、环境情况、土壤自身复杂性等,选定采样点的数量及范围。监测期间,按照生态环境、监测要点、监测精度等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土壤成分、土地利用与污染类型做好监测区域的划分,划分成相应的采样单位。其中相同单元应降低差别性,而不同单元需提高差别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质量与安全性。
有关布设采样点需严格依据以下原则:(1)农业用地进行土壤采样工作时,应该避免选择不良地形,例如洼地与坡脚地等,而需选取优良土壤条件、地质平缓的位置。如果采样土壤是工业用地,则应避免生产车间、水泥较厚等位置。(2)某一区域如果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表土层遭受严重损伤,不能将其作为采样点。(3)选择采样点时,需要和光缆、排水管等相关设施维持一定距离。为让所选土壤样品更加具有代表性,应该依据基本要点与原则进行布点采集。(4)如果采样点处在公路与铁路附近,所选位置应该和铁路、公路维持等同的间距,一般距离约150m。
第一,样品流转严格控。样品被运输至实验室内应妥善做好保存,防止受损。若是采集样品含有极易发挥、分解的成分,将其送入实验室之后难以分析,需要将其放进冰箱让其低温保存。另外,装运前需做好核对工作,完成采样之后,应该认真核对样品标识、记录和登记表等,确保信息无误后再加以处理。在实际运输环节应注意样品的保管,从而防止样品受损,如果样品对光线相对敏感则应进行低温保存,若是样品中的有些成分容易挥发,必须放到冰箱内保存,再将其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应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样品交接,需要清点样品类型、数量及标识等,保证信息无误之后再签收。
第二,采样质量严格控制。完成现场勘查之后,应依据采样工作的基本要求进行采样操作。在整个采样期间,必须保证工作流程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不管是采样位置还是采样数量,均要制定采样计划;有关采样方法、包装器械等需要和基本要求相符;在正式采样中防止各种因素影响到样品,采样工作完成后需立刻封闭保存,进行质量控制需重视以下几方面:(1)相关操作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监测资质,保证全面掌握与深入了解和污染物相关的知识、土壤类型,各种操作技能要熟练应用,依据技术规范进行采样。这项工作应该配置超过2名以上的人员。(2)有关采样工作前期,结合监测具体目标进行采样计划的制定,依据采样计划相关内容进行各项工作,提升采样点整体质量并且防止产生误差。(3)工作人员在采集样品过程中,需规范佩戴防护衣物。(4)正式进行采样前,要对采样工具各项性能全面检测,确保器械工具的整洁性与完善性,防止污染样品。(5)至于盛样容器,需维持整洁,避免遭受阳光直射。提高密封性防止容器与土壤出现化学反应。如果样品本身就具备腐蚀性及挥发性,需通过广口瓶来装样。如果样品所含有机物很容易被分解,采集工作完成后应将其放在低温环境中。(6)采样过程中,需要认真统计与清楚记录数据,然后做好样品标识工作。(7)完成采样工作之后,应该检验操作记录以及标识情况,还需对样品认真清点,主要是查看其有没有被遗漏。
第三,样品制备严格控制。其实制备样品的流程相对复杂,例如粗磨、风干与细磨等。样品制备过程需在专门的工作室进行,针对制样室而言,主要划分成风干室与磨样室。应让风干室具有较高整洁度和良好的通风条件,样品制备与管理交接应保证记录完整,样品交接双方应签字确认。样品制备期间必须重视样品标识,防止发生混淆,依据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作业。分装样品时需保证工具干净整洁,避免出现二次污染以及工具器械混用。
针对分析土壤样品工作而言,需尽可能降低随机以及系统误差。正式监测环节出于提升土壤数据的可靠性,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少量样品抽取的方式实施复查和回收。针对加标回收如果不足,则表明分析样品没有较高精准度。加标率最好设置在10%左右,若是设置偏低基于影响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如果过高会提高实验强度,从而增大监测成本支出。需要注意的是,加标率不是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总量过大应该适度调整。针对土壤样品检测其整体质量,且依据原有质量来设定加标率,若是低于70%的情况,需要再次检验没有合格的土壤样品还需将加标率适当提升,也需让结果更具准确性。
即便是在实验室开展土壤的检测分析工作,也应严格控制土壤质量,工作人员若想降低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要按照现实情况及具体的检测地区情况,制定土壤样品的科学分析方案及具体流程,降低分析技术造成的负面影响,且对此展开反复分析,防止因为单次分析工作的偶然性引发数据误差。除此之外,分析工作完成后需取全部数据的平均值,旨在提升数据的可靠性。与此同时,根据总体样品量及其性质进行平行样品设置,获得的数据结果对比检测平行样品结果之后,若是没有较大误差范围则能让结果更精准,相关工作人员应采取这一方法加以反复检测。
有关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在此过程中如果监管力度不足,很容易对土壤质量造成影响。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时,一些检测机构仅看到了眼前利益,未能做好长远的发展规划,针对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监测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与解决,直接影响到管理控制效果,从而诱发一些质量管控问题。
管控检测工作质量的过程中,个别工作人员缺少质量控制意识,更未意识到质量控制工作针对维护土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进行土壤环境监测时,部分企业会把经济效益放置于第一位,通过一些手段压缩施工成本。
有关检测机构构建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属于保证土壤质量的重中之重,可是从现阶段土壤环境监测情况分析,一些检测机构缺少负责质量控制的部门,也没有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管理控制监测工作,从而难以落实监测工作。面对这一情况,如果在土壤环境监测中发生质量问题,一方面对监测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土壤环境的稳定。
环境质量控制可采取多种手段,凭借得到的监测结果分析样品,且要首选能确保数据紧密性与准确性的方法。可是目前的现场监测与采样工作,控制质量的方式相对单一,从而对监测结果的可靠性造成影响。只有重视现场采样才能确保采集样品的质量,从而顺利进行环境保护。大量实践表明,采样监测与现场监测所得到的结果,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因此,监测站必须提高对此类问题的重视程度,每一个环节均应进行认真检查,防止未能及时处理这些错误,从而影响到后期工程。如果在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或是采集样品缺少代表性,就应在实验室通过QA、QC等手段,呈现真实的土壤环境污染,进而确保数据的精密性及准确性。接下来,本文将简要提出处理管控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的相关策略。
主要负责人应将监测过程全面掌握,审核制定的监测规划,针对各个土壤环境监测环节做好质量检测。相关管理人员要定期监测取样质量,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与解决。与此同时,遵循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测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监测标准用于保障监测质量。
从某种角度来讲,土壤环境整体质量会对居住环境带来直接影响。针对当前质量控制情况,要求监测机构依据质量管理有关法规以及实施机制,还需将现行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为了降低发生违法行为的概率,监测机构与主要工作人员应提高管理、监督工作的要求。为此,监测机构应该抓住机遇并遵循国家提出的政策要求,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综合能力,提高竞争能力。在监测土壤环境环节中充分发挥质量控制的功效作用。
对于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每个环节的管理与监督,都属于控制监测工作质量的一部分。因为监测土壤环境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有关监测人员应结合具体环境选择针对性的取样方法,从而提高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另外,为能更好地控制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应该重视每个环节的管理与监督,通过对条件、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全面考察,做好层层把关降低土壤环境负担。
由于监测工作质量主要取决于监测人员,则要求其依据技术规范与标准来操作,同样也是对监测质量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监测机构应进一步提升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因为监测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质量意识,所以要定期开展有关质量管理、技术技能培训,从而提升其质量控制意识。监测报告在土壤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求工作人员对报告严格审核,针对每个环节找出问题,需找到每个环节的主要负责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问题且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保证监测结果没有失误偏差。与此同时,针对监测报告各项数据应进行逐级审核,防止监测报告出现疏漏而引发负面影响。
基于不断提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进行土壤环境监测要求引入相关信息化技术,从而为监测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无论是采样还是制样等环节,均要选择合适的探测技术对附近环境进行观察,确定合适位置进行土壤采样。关于运输与保存环节,通过监控技术降低外界因素对土壤样本的影响。至于实验室内,也需研究与分析各项监测数据,通过总结数据规律强化质量控制管理。
监测土壤环境,应该遵循具体要求做好监测质量的控制工作。有关样品采集环节,应保证样品具备明显的代表性,且将样品妥善保管避免样品被污染,从而提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落实现场采集操作要点,并对实验室分析严格控制,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壤质量评价,从而为进行污染治理等后续工作提供数据依据和信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