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形势下大型基建类国有企业的发展之路

2022-12-28 22:19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周挺
区域治理 2022年21期
关键词:基建投资城市群经济

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周挺

一、当前经济所处的背景:疫情、双碳共识、双稳定

当前经济所处的背景可用疫情、双碳共识、双稳定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当前社会环境背景下,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这对国际贸易、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仍会造成较大影响。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在2030年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此后又多次反复重申“3060”双碳目标。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021]23号),至此碳达峰迎来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将以能耗双控为抓手,重塑绿色产业发展的格局,因此,新能源、绿色技术将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和重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绿色经济将会随之调整。具体表现在,一是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新技术,包括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节能降耗减污降碳技术以及碳捕集和利用技术;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三是碳资产的开发以及碳金融、碳交易。从长远看,双碳战略不仅将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还将提升新技术助推社会向前变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并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的特征。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市场对供应风险的紧张情绪导致全球通胀风险加速积累,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之下,要扩大内需,通过拉动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推进企业端中下游的扩张,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快改革与转型,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尽早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未来经济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三驾马车面临内外生动能切换的格局

(一)后疫情时代,出口拉动效应弱化,经济将以内循环为主

随着全球范围内疫情的缓解,未来外部需求有减弱迹象,出口在高基数基础上会有所回落,海外对中国出口的拉动效应可能弱化,因此中国经济将更多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但内需方面,疫情叠加经济换挡使得国内消费潜力释放仍存挑战,房地产投资风险显现,基本面探底,财政加持下,2022年将是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之年,也是中国经济稳增长叠加长期高质量发展之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基建投资和制造升级,特别是绿色经济和高端制造相关的基础投资,这不但会局部抵消房地产下行的拖累,也符合“十四五”时期的长远发展目标。

(二)经济增长承压,基建投资将适度超前,发挥托举经济的作用

经济下行压力下,基建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会有所增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财政结余、专项债资金会对基建形成较强支撑,托举经济上行,预计将有大量“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集中落地。具体来说,新基建将成为重要发力点,相关产业链或迎来高速增长,与以往相比,“十四五”规划中对于新型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物流枢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基建项目不足的困境,也为基建投资带来了新的方向。预计未来地方重大项目规划将更加偏向这些领域,计划投资金额也将进一步增长。同时,“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若与地方专项债相结合,不仅能缓解收益率符合要求的项目不足问题,推动基建投资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而且也可以持续发挥专项债券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传统基建也将有所拉动,考虑到行业逐渐饱和,同时遏制地方政府负债仍是重要工作,大量隐形债务需要化解,因此上行空间有限。双碳背景下,经济增长不能走老路,而是要高质量发展。

(三)在绿色转型和技术攻坚撬动下,制造升级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来源

未来,高端制造业投资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后周期驱动项。根据“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布局,新能源及高端制造业是发展重点,结构性投资或有所增强。目前,我国高端制造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成本端压力的释放,中下游端盈利能力将被改善,未来其增速将高于制造业整体表现,因此,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将被激发和涌现,绿色基建将带动风电、光伏等相关的电气机械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的高速增长。

综上,2022年经济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三驾马车面临内外生动能明显切换的格局,终端需求将从进出口、消费和房地产投资转向新型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另一方面,疫情后经济逐渐复苏,随着生产方式从高耗能、高污染向绿色低碳转变,中国将迈入经济稳增长叠加长期高质量发展阶段。

三、基建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集中体现为四个变化

(一)双碳目标下,基建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双碳”目标将贯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这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影响较大,进而影响相关行业的投入与产出。建筑行业作为能耗、排放大户,其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当前,国家已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建筑行业低碳转型,要求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打造低碳绿色城市,扎实推进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因此,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行业发展进入低增长新常态,基建投资结构将优化

大搞基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基建投资将进入低增长“新常态”,追求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未来基建投资增速将保持低位,财政政策支持下适度超前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达到托举经济的作用,实现稳增长;另一方面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空间。从结构上说,基建投资结构将持续优化,传统基建占比下降,新基建占比提升,具体体现在节能环保、城际交通、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结构性投资或将增强。

(三)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头部企业全产业链扩张并向上下游延伸

行业目前整体呈现出“国进民退”和集中度提高的趋势,建筑央企和区域建筑国企优势彰显,将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受益者。一方面,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已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业务领域涉及房建、基建、专业工程、国际工程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除在建筑工程领域拥有较强竞争力以外,上游如专业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尤其是PC、钢结构等)等领域,下游如高速公路运营、水电站运营等运维领域也具有较强的优势。“双碳”大背景下,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不仅能够享受政策推动下的行业集中度提高,而且能够拓展产业链,抓住上下游市场机会,实现多元化发展。

(四)进入“十四五”时期,基建红利将向城市群、都市圈转移

进入“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红利将从三四线城市向城市群和都市圈进一步迁移。房地产对三四线城市的经济拉动作用在棚改货币化告一段善后将会减弱,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以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一体化。在国家级城市群战略的实施与推动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进入到更加成熟的阶段。未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将成为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的载体,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基建行业将迎来广阔市场。

四、大型基建类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大营建时代已经落幕,这意味着传统的利用杠杆、占据资源和扩大生产的思维也已落幕。在上述宏观和行业背景下,大型基建类国有企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挑战一:如何转变传统思维模式,从工程思维转变到商业思维再进一步上升到城市思维,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微观基础;

挑战二:如何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主营业务的良性开发和滚动;

挑战三:如何把握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处理好传统业务和新业务的关系,达到产品提供、区域发展、市场需求的均衡状态。

五、大型基建类国有企业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基建业务要提高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能力,符合现代城市管理需求

当前大型基建类企业业务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和上下游的覆盖,但在资源整合和集成方面仍有一定进步空间。具体来说,在管理上,还需进一步探索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形成成熟、可行、可复制的管理模式,未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无缝衔接;在思维上,还处于工程思维到城市思维的过渡阶段,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商应加强全面性、系统性和网络化,以符合现代城市的管理需求。

(二)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要提高商业运营能力,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随着后PPP时代的到来,大量基建项目建设完工后进入运营阶段,在地方政府防风险、去杠杆的压力下,项目多表现为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比较常见的形式有文体中心、公交枢纽等公益性市政项目配套相应的商业开发,通过商业运营增加项目收入。而国内大型基建企业多以设计、施工见长,商业运营是产业链上偏薄弱的环节,面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运营期,需要提高项目的商业运营能力,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和业态,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三)存量项目要探索合理的退出方式,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扩大投资规模

目前,国内大型基建类企业主要是以央企、地方国企为主的传统建筑承包商转型而成的大型企业集团,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决定了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成本高,且资产流动性低,企业在投资建设期会面临较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入后短期内无法退出,不利于存量资产的盘活和负债率的降低,难以实现项目的滚动开发和业务的良性循环。因此,对于不打算持有至到期的存量项目,探索其合理的退出方式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痛点,特别是针对PPP项目,REITs近年来成为行业内讨论的热点,2021年已经有若干公募基础设施REITs在沪深两地交易所上市。作为一项权益性的金融工具,REITs对于拓宽PPP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丰富参与主体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有利于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效率和扩大投资规模。

(四)新基建业务要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把握好适度超前投资,抓住新的业务增长点

与以往相比,“十四五”规划中对于新型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基建项目不足的困境,也为基建投资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发力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适度超前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适度超前”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实际,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建设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以数字化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技术开发应用的弯道超车,提升城市整体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引领城市建设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更新改造,解决传统基建粗放式发展后出现的设施老化、底数不清等问题,用数字技术为传统基建赋能。落实到企业具体业务上,其中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改造、智慧社区的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网联汽车的联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的协同推进等将成为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五)新兴业务要结合制造升级和双碳目标,寻找新赛道和专精特新产业,形成“建筑+”模式

一方面,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系统的构建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另一方面,稳增长、逆周期调节背景下,基建投资将迎来适度超前的基本面支撑。“3060”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储能等产业政策不断出台,这将驱动行业变革,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建筑+”成为行业发展态势,因此,基建企业结合制造升级,聚焦“绿色基建投资”,布局“建筑+”的商业模式,将迎来政策催化和基本面向好的双重机遇,与基建关联度高的装配式建筑、BIPV、新能源投资运营和抽水蓄能等领域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我国BIVP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在政策强力支持下,BIPV有望驶入“快车道”。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急需加大储能力度,抽水蓄能站在时代的风口,到2035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有望达到3.05亿千瓦,未来15年抽水蓄能有望迎来高倍速增长。

(六)通过资本带动实现“国有资产”到“国有资本”的转变,构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提升区域竞争力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国企在混改的大背景下也越来越重视资本运作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例如,2021年9月,广州市国资委发布的《广州市“十四五”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规划》提出,使上市公司成为广州市属国企主要组织形式和管资本的重要载体,力争到2025年全市国企控股上市公司达到45家。国资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的政策驱动,也同时反映了地方经济与金融的结合日渐深入,这是“财政进市场”发展趋势所带来的结果。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这有利于国有资产的整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扩大财源、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的生态圈建设也有正向作用,目前正在发达地区加以实施和推动。“国有资产”到“国有资本”的转变,其意义不仅在于拓展业务,改善利润结构,还在于通过资本强链、补链,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和优化,实现资本和业务增长的良性循环,特别是随着城市群的建设,在区域竞争中,能够有利于企业从土地竞争、区位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产业生态竞争。国有企业通过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国有资本和社会融资的结合,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

猜你喜欢
基建投资城市群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PPP投融资模式运作优势及实施条件分析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我国基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建领域加速推进PPP模式的策略探析
试论如何加强投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