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庆
(西部机场集团榆林机场有限公司,陕西 榆林 719000)
民航运输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推动了机场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民航运输不只发挥物流配送与旅客出行的作用,还为各种业务的扩展和社会信息的传播提供途径和场所。只有科学梳理民航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把握二者间互相影响的程度,采取合理手段调处理,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结果。机场周围地区有非常显著的交通优势,带动了各种服务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企业、科研、服务融合构建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民航运输凭借技术和经济优势,加快升级区域产业,科学调整产业结构。
民航运输属于一种航空运输活动,其具有经营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民航运输产业的战略意义显著,其他产业的经济学特征相同,一定程度依赖区域空间,即在区域空间内民航运输系统初步产生了固定形式。由此可知,民航运输区域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发生独立的经济行为[1]。
民航运输业将民用机场作为重要载体,民航运输网络将在民用机场交汇,彼此转换空中交通和地面交通。对于航空公司、旅客、货物来讲,民用机场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地面服务,一定程度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
(1)过于强调服务结果
民航运输业产业对飞行器空间位移的需求较高,尤其是方向性和结果导向。具体到航空运输需求,飞行器必须适应服务对象的空间位置变化规律。此外,针对服务对象执行过程的位移需求,很多服务对象均弱化了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更加关注服务结果。
(2)民航运输对集散需求存在不均衡特点
民航运输业以民航运输需求合理规划产业,基于地理空间环境分析,其强调不均衡特点。经济社会建设的民航运输业,一定程度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和生产活动均达到一定规模,居民生活出行的需求也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明显降低民航运输需求,造成民航运输业的产品出现集散失衡问题。
(3)民航运输的实际需求具有时间波动性
民航运输经济活动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盛大活动的影响,例如近年来的疫情影响尤为显著,这也是民航运输在不同年份、不同时间内形成差异化需求的原因。此外,民航运输需求还表现出多样性。关于空间位移需求,出行个体和货物因不同的服务对象形成了差异化需求,并表现出时效性、安全舒适性、运输时段和过程体验等特征。
民航运输方式的便捷性,使其近年获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民航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比较,发展时间不长,航空公司竞争力低,难以有效吸引外资。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民航运输业表现出滞后性。国内运输市场需求巨大,但快速发展的铁路、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占比较大,加之民航运输不具备价格优势,失去了价格竞争力。所以,事实上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不佳,有待深入探索。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因素的干扰,导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不同的区域经济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东西部的发展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经济差异也不小,改变这些差异势在必行。
每个地区均根据自身条件发展经济,不同区域对应的经济发展条件也各不相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旅游业,加之矿产资源丰富,还可以集中发展开采加工业。而二者间存在的矛盾造成无法明确是发展旅游业还是矿产开采业,即便同步发展,也会威胁生态补偿的发展。同时,我国正致力于打造生态补偿发展环境,势必造成其与区域间矛盾不可调节[3]。
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均对应适合的发展方向,区域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即使处于相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也会出现差异,故经济发展需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应合理规划国土空间,保证经济科学发展。我国对国土空间规划未正式颁布法律法规,仅通过指导报告实现管理。另外,缺少有效约束的法律法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难以彻底发挥区域规划的作用,阻碍了国内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经济发展策略,对不同区域间的公共服务无法提供合理的时间安排,故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改革。一般经济发达地区的配套资金充足,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存在资金紧张问题,造成大部分专项资金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无形扩大了区域经济的差异。现今的税收制度缺陷多,税收与税源不对等,税收优惠政策过度倾斜经济发达地区,直接降低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效率。
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间存在十分微妙的互动关系,只有全面了解主要的理论概念,特别是关于民用航空的相关知识,才能充分发挥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民航运输影响区域经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实行分析。
区域经济的微观效应是指民航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过程的直接效应,也是中观效应和宏观效应的基础。
基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正处在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新经济时代,为获得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应科学规划资源,全方位满足顾客的需求。航空运输的安全、快捷、高效特点快速提高了本区域内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水平,航空运输利用区域内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效应,创新经济模式,形成临空经济,有效提升区域内的企业国内国际竞争力。
第一,满足企业新经济时代提出的生产、销售和布局的要求。新技术革命帮助企业摆脱了资源分布的限制,促使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集成电路、微电脑、生物工程等。这部分企业通常选择“订单式生产”的柔性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以电子商务方式销售体积小、运量少、附加值大的产品,而这些产品适合民航运输。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变化频繁,缩短了生命周期,一旦投入生产滞后,无法及时向市场投放产品,将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因此,对产品和原料的运输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依赖民航运输。根据调查可知,超过52%的企业在布局和选址时参考民航运输的便利性因素。从我国沿海地区积累的成功经验看,民航运输的发展提高了外向型企业的综合实力,为跨国企业合理布局开辟了新思路。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头兵,其之所以成为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主要是因为存在五大机场,即广州、珠海、深圳、香港、澳门机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家电为代表的企业和产业集群,生产出相当于世界总量30%的计算机硬盘,主要器件产量占据世界产量的10%。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凭借密集的机场群,获得了大量新兴产业跨国集团的投资[4]。
第二,加快了新经济模式的发展。目前,全球的民航运输业都积极扩张航线网络,枢纽机场持续扩大自身规模,客货运量显著增加,这也影响了机场周围土地的利用率。基于机场集聚、扩散效应,改变了原有土地利用模式,机场周围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机场与附近区域缓慢融合,初步建立了临空经济区。该区的核心是枢纽机场,附近地区集中了新高技术企业和有关服务业,即电脑芯片、软件、生物医药和会展、金融、娱乐餐饮等。临空经济模式保证了机场附近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
国外发展经验可知,爱尔兰建立的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以雄厚的国外资金和充足的原材料,实现了出口加工业的高速发展,初步形成临空经济区模式。当前,世界上重要的枢纽机场均形成临空经济区。根据其发展类型,具体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临空关联型,具体指与机场密切相关的物流、配送和高新技术产业。机场附近聚集了制造商、运输商、快递商,还有提供专业技术和服务的产业。二是临空附属型,在机场附近分布并受益的产业,如会展业、分销中心等。三是机场服务型,包括宾馆、餐饮业、购物等。
国内临空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不平衡特点,东部沿海和环渤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临空经济,而以东北、西北地区为代表的内陆地区,经济滞后性显著。我国临空经济发展较好的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通过航空运输对企业集群和产业聚集的综合实力有效增强,使北京临空经济区总量明显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由未来发展情况分析,国内34个机场所在地均制定了临空经济的发展计划,其面积相当于国土面积的5.2%。机场吞吐量达到1000万地区全部实现了临空经济规划,吞吐量在500万~1000万之间的机场所在地区,临空经济规划比为77%[5]。
从产业角度获悉,在区域经济融入全球市场、区域产业升级、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中民航运输业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第一,经济全球化背景,民航运输不只承担了运输作业,还改善了投资环境、强化了信息沟通、扩大了流通区域、提高了流通水平等,为各产业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途径。第二,我国正在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产业进行转化,建立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而民航运输的长距离、跨洋运输特点解决了货物运输问题,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经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了民航运输进出口商品比例,加大了对民航运输的需求度。第三,民航运输业涉及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影响了若干产业,如金融、维修、营销、保险等产业,这些产业均也是民航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民航运输对国际贸易发挥了促进作用,全球贸易货物价值的35%均由民航运输完成。
从宏观角度分析,民航运输创造巨大的区域经济是不争的事实。结合美国联邦航空局的报告─民航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民航运输影响区域经济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原发影响和诱发影响。与原发影响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定期和不定期航班的客货运输、机场服务和航空器服务、航空物流、飞行训练等。间接因素指旅客住宿、餐饮、娱乐和航空地面服务等。诱发影响指部分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民航运输业的产业,及产业内部员工消费行为对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利用GDP和就业两个指标评价民航运输业宏观影响区域经济的情况。
第一,民航运输影响GDP。据国际航空行动协会报告,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国家的美国,民航运输业通过就业岗位贡献的美元价值,占全美GDP的5.6%。同期,我国深圳民航运输业贡献的经济价值占深圳总GDP的4.5%。
第二,民航运输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根据国际航空行动协会的实际测算,民航运输业的原发和诱发影响,为社会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其中,民航运输业发展较快的亚太地区,提供了118万个就业岗位,综合间接和诱发效应测算,民航运输业共提供了300多万个就业方位。据国际机场协会调查,国际枢纽机场,每100万旅客吞吐量带来1600个就业方位,中性枢纽机场,每100万旅客吞吐量带来1100个就业岗位,即使小型地区机场,每100万旅客吞吐量也带来750个就业岗位。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使民航运输业凸显了安全、便捷和高效性,不只发挥了运输作用,还推动了企业、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全球融合,提高了全球资源的配置效率。
优化民航运输网络,对地理区位差异有效弱化,为企业节省了空间交易成本,强调了企业选址的集聚性,推动城市和区域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科学配置民航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改善空域和航线结构,促进支线航线发展。通过航路航线截弯取直,保证临时航线的使用率,优化地面运行组织,缩短无效飞行时间,避免旅客长时间等待。鼓励地方政府为支线航空发展提供支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开辟旅游航线。二是合理布置地区内机场,构建机场群发展模式。预防竞争过度,节省民航资源。
因政策扶持和历史地理等因素,部分地区的对外开放能力有限,无法吸引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扩大了各省份间的差距。当前,华东地区基于空域资源有限、航线网络密集、高速铁路竞争等,贯彻执行“大众化”和“全球化”策略,发达省份扩大了经济空间,推动了落后省份的经济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发展国际航线航班,枢纽城市开放航权,利用国际合作机制,引导航空公司开辟一定经济发展力的航线;二是增加国内航线航班,集中力量发展国内主要城市空中巴士,结合航空运输的大众化需求,添加低廉成本的航线航班。整体来讲,最大程度优化民航的投资环境、扩大流通区域,在地区间实现全方位交流。
一方面,三次产业对民航运输需求带来的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使用效率。其中,民航运输需求最大和利用效率更好的是第三产业,客观确定临空经济发展的产业指导目录和优惠举措,科学建设临空经济区,初步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如航空金融、航空旅游等,建立现代化产业集群,增加经济收益,扩大临空经济圈主导产业区域,提高民航运输推动经济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比较集中,有较大的民航客运市场,但因民航运输业自身的特殊性,很多地区居民认为,运输价格偏高,属于高端产品,有必要优化配套设施,建立标准化的质量体系,简化乘机流程,升级服务产品。
民航运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发挥了促进作用,但目前还是存在一部分问题,无法彻底彰显自身的经济带动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是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也一定程度限制了民航运输。为较好解决这部分问题,应正确理解民航运输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民航运输行业对区域经济贡献性,根据区域实践特征,合理调整民航运输业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