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同心圆

2022-12-28 12:42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学内容评价

■河北省教育厅 田 昊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刘 佳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全国大中小学校都在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劳动形式。然而,劳动教育课程在大中小学三个阶段的连贯性和融通性上仍然存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重复或断层,其背后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环境亟需深入研判、精准把握。鉴于此,科学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一体化顶层设计,建立连续且统一的劳动教育课程和评价体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纵深发展、有效落地的必经之路。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意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劳动教育是一项基于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系统性教育工程,是一套综合化、连续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具有多要素、多功能、多渠道的实施特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是构建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既要符合不同学段特点的劳动意识形态,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又要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形成上下融通、低高衔接、有机联合、前后呼应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横向上来看,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要随新兴劳动形态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通过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劳动内涵的价值,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纵向上来讲,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基于传统劳动的积累,更是传统劳动在新经济形态下的延续和发展,是对劳动育人文化的深度体现。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劳动教育进一步巩固深化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是确保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第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增强劳动教育协同性的现实需要。劳动教育内容涉及理论知识、技能实践、劳动素养、劳动情怀等多个方面,实施过程贯穿幼年、少年和青年各个成长阶段,不是某个阶段就能单独完成,需要各学段共同配合和施教,才能进一步增强劳动教育的协同性,实现劳动课程的全过程育人。

第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直接体现其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合理化、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方能提高,因此,全面了解各学段的学情,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科学的、循序的、进阶的劳动教育内容是切实提高劳动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第三,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推进劳动教育系统性的根本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科学,实施到位,评价有力,兼顾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有效互动。在整合全面育人的过程中,一体化课程设计是系统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要根据学生特点,做好教学整体规划,特别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教学目标上下衔接、教学任务划分清晰、教学实施相互补充、教学评价进阶有效。

加强课程顶层设计,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育人目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目标设计主要从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入手,要在各学段遵循学生知、情、意、行层次化教育过程,构建“知事—明理—行道”的目标体系。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主要侧重对学生“知事”“懂事”“做事”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中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主要侧重对学生“明理”“晓义”“担当”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主要侧重对学生“明道”“信道”“行道”教育,培养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涵养劳动情怀。

完善课程序列衔接,融通劳动教育一体化教学内容。劳动教育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差异性设计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阶段要有清晰的教育坐标和全局性的教育视野,各学段教学内容既要精准于本学段课程目标,又要兼顾其它学段教学内容;既能够承上过往低阶课程内容,强化教育实效,又能够启下高阶课程内容,夯实教学基础。例如,小学阶段构建以学生生活起居为核心的“劳动+生活”课程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学阶段构建以家庭责任意识为核心的“劳动+职业”课程模块,重在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大学阶段构建以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为核心的“劳动+社会”课程模块,重在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涵泳奋斗精神。

优化课程呈现方式,完善劳动教育一体化教学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既要通过必修课系统强化认识、提高劳动技能,又要将其与专业、学科特点相融合,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载体和形式。例如,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强,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体验等参与性实践活动,开展教学内容;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可以通过“学—练—创”的团队协作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原理,强化劳动观念;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专业,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引导,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提高学生学有所用的责任担当和服务意识。

优化课程评价要素,提升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保障。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为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和课程建设的相关人员等,要根据不同评价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可以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和校外评价等环节,构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制度。从内容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劳动知识的获得,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劳动知识,提升劳动素养;二是学生对劳动技能的形成,重点围绕劳动实践和劳动创新进行评价,重视学生劳动创造能力的提升;三是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确立,注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在评价方式上,小学阶段可以侧重劳动作品、劳动积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评价,中学阶段可以侧重劳动报告、劳动记录等启发性主体实践开展评价,大学阶段结合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社会服务性活动评价指标开展评价。

猜你喜欢
劳动教学内容评价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