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 刘默衡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1]乡村古镇民居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不仅仅具有旅游价值,同时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乡村旅游中对古民居的开发和保护,他们认为古民居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保护的层面,也要对古民居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2]也有学者认为,对古民居进行旅游利用是必要的,但是在进行旅游利用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制定有针对性的利用策略。[3]大理州弥渡县密祉镇永和村委会文盛街依靠旅游开发,以传统茶马古道为轴线改造乡村古镇民居,形成了当地旅游开发的品牌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古民居的空间功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文盛街村民小组,是个自然村,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2105米,年平均气温17.2℃,年降水量700毫米。2020年有382户,1305人;耕地535亩,人均0.42亩;林地4576亩。农户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文盛街地处山区,生态、地理和气候环境等条件得天独厚,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自然植被较好,秀美的山形和茂密的植被称为美丽的绿色背景。村东面为大片良田,西侧为梯田和林地;西侧和南部是歌曲《小河淌水》得名的亚溪河,河水清悠,与周边田地一起构成山水相衬、交相辉映的自然山水景观和田园风光。加上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纯净的空气、优质的水资源,文盛街成为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宝地。
茶马古道是弥渡县境内的一条重要道路,文盛街作为曾经的“马食铺”,是连接其他路段的十字路口,是沟通大理、巍山、祥云、昆明等地的交通枢纽,也是连接大理和普洱茶产区的重要中转枢纽驿站,是通往滇西南的要塞。文盛街风景秀丽,市井繁荣,过往商贾、马帮都要到此投宿,是红极一时的物资集散地和中转站。武举时代,因有很多应试者在此聚集,练武喂马,而被称为“马食铺”。
明朝末年,朝廷的一位督训到此视察,了解到此地出了很多文人科举,觉得如此昌盛之地却名为“马食铺”,实在有伤文雅,便改名为“文宫镇”。1932年,“文宫镇”改名“文盛街”,并沿用至今。
后因交通路道的重新规划,文盛街昔日的热闹繁华已落寂为现今的古朴幽静,唯有古驿道上重要驿站的历史遗迹仍展示着文盛街昔日的昌盛及其经历过的沧桑岁月,通过每一所房子都仿佛能够看到茶马驿站的辉煌过往。2014年3月,文盛街获列全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至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突出文盛街文化的重要性,政府对茶马古道的道路及房屋进行了修缮,对能够体现茶马古道文化的马店、大院、寺庙、宗祠等都逐步开展了保护性修缮工程,对尹宜公故居、李家大院、文昌宫、聂家马店、石家耕读大院等具体景观建筑进行了修护,有些民居被修建成了博物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文盛街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但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文盛街古民居的修缮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修缮资金少:修缮房屋的钱主要还是村民自己掏
文盛街除了几家规模较大的马店外,大多数民居主要承担居住功能,并不是所有村户都有资格申请到政府的修缮房屋补助。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只有村里的低保户可以向政府申请到1-2万的修缮房屋费用,这些费用不足以支撑整座房屋的修缮。整体修缮房屋的资金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开销得起,大部分村民拿不出这笔钱,只能维修一些实在支撑不住的部分。这里虽然被规划为景区,但对于村民来说,文盛街古居也只是自己用来居住的地方,房屋能够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即可,对装修的欲望不大,通常不会主动掏钱来修这些房子。
2.修缮工程难:古民居分布碎片化不易修缮
文盛街内的很多村户非常清楚自己家的房屋亟待修缮,但关键在于不好修。因为政府强调茶马古道遗迹的传承与保护,这些古民居都不能随意拆迁和违建,修缮也要原汁原味。很多房屋又小又密,纵向很深;从街面的横向来看户挨着户、门挤着门,一修就要修一片,却又很难挨家挨户来修,导致修缮的工程很大。
3.修缮选择多:修缮不如另建
对于文盛街内的很多村户来说,修缮这些古民居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修这些古民宅,既耗时又耗力。有一部分村户的人外出打工或开办家族产业,这些老房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赚了一些钱、经济条件宽裕之后,通常会选择另建新房。建新房屋还能向政府申请到一笔资助,总体来看,建新房比修缮旧房的性价比高。这样一来,修缮老房子就显得不是那么必要了。
4.文盛街的古民居修缮规划还只是阶段性的
首先,还原茶马古道虽然能够使文盛街作为马帮驿站的原始文化得到保存,但是对于当地人的生活并不是非常便利。目前由于文盛街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生活和读书。与水泥路相比,复原茶马古道这样的道路不方便人们行走,尤其是给村里腿脚不便的老人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其次,资金分配的不平衡也使村里人对政府房屋修缮的费用不满意,申请房屋修缮的村户要满足低保户等条件才能申请,但低保户即使申请到了资金也不具备修缮的能力,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住户申请不到资金只能将就住,有能力不需要资金的人去外面单独建房子,而这里的房子就空下来没人修,从而导致文盛街内仍有大量的危房没有办法修缮。
旅游开发的规划对文盛街民居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民居的功能上。文盛街依托茶马古道的文化主线,结合小河淌水、密祉花灯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旅游景区的设计上,给当地民居建筑风格涂上了一层文化色彩,使当地民居除了居住功能外,也具有了观赏、文化传承等功能。当地的村民依靠旅游开发,发展了除农作物之外的旅游经济产业,如豆腐、花灯、绣鞋等当地特色产品,借着游客的增加焕发出经济活力。许多当地人借助景区的发展充实了自己的腰包,在文盛街上游的新农村盖了自己的新房子,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收入增长。
1.古民居生活空间的变化
文盛街古民居以“一颗印”和“三坊一照壁”等设计为典型,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体现了云南民居特色。文盛街的古民居按照群体式排列,每个家户之间的空隙较小,从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古民居群。文盛街的民居至今还保留着大量土房、瓦房,建筑风格上保持着古老的茶马古道特色。文盛街保存较好的马店共有三处,分别是聂家马店、杨家马店、杨家桂花店。还保存了古戏台一处,位于古驿道东侧沿街铺面,现为张朝兴宅院。这些古民居不仅是当地村民的住所,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盛街古民居在过去作为茶马古道古驿站的功能逐渐消逝,马店等商业服务功能逐渐衰退。为了重新打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当地政府对这些民居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修复工作修复。在最新出台的《文盛街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工作报告》中规划了对这些民居功能及环境的提升修复。
2.古民居文化空间的变化
文盛街古驿道用石材铺砌,古朴自然;道路中间为条石铺砌的引马石,两侧为石块铺砌;引马石保存完整度95%以上。文盛街古村落沿文盛街古驿道发展,沿古驿道分布着古店铺、马店等为茶马古道商贸服务的设施。文盛街古驿道的沿街古建筑和道路铺砌形式都体现了茶马古道的文化特征。主街上交织着无数条小巷,古村保护区内的街巷主要有文盛街、稗籽路、十字街、杨家巷道等。其中,文盛街为块石铺地,街巷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不求平直,随弯就曲,自由灵活,极具古驿道韵味。文盛街的古民居继承了茶马古驿站的设计特点,形形色色的古民居在文盛街的街头巷尾都能体现出茶马古道遗留下来的意蕴。
3.古民居生态空间的变化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文盛街游客的旅游体验,2016年,密祉镇人民政府颁布《密祉镇文盛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4],开始着手改善文盛街古民居生态空间。首先是落实《密祉特色小镇规划》[5]的规定:文盛街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再新增居住用地,建设控制地带内利用村内空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新增居住用地主要采用组团式布置在文盛街外围的玉帝山发展片区,以保护古村落周边田园风光。此外,规划还针对道路绿地建设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公共绿地面积,不再向外扩展占用农田新增居住用地,并结合亚溪河构造小河淌水景区。[6]文盛街的生态资源是该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资源和特色,村里的生态环境虽然较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相比于更成熟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文盛街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改变了当地传统民居单一的自居属性,使得民居空间具有多元的价值和功能。传统民居最重要的价值是使用价值。尽管人口流失的现象比较明显,但目前文盛街大部分民居还处于使用状态。地方政府鼓励当地村民修缮房屋,通过“宅基地置换”、城乡融合等方式增加文盛街的人口和改善民居环境,将传统文化的交互体验作为当地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例如,重塑“杨家马店”“杨家桂花店”“聂家马店”等马帮驿站,保护和修复茶马古道道路,通过打造“石家耕读大院”“尹宜公故居”文化空间,恢复原址等措施,增加了古民居的游览功能,起到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作用,使文盛街民居除了自居功能也兼具了观赏功能。
旅游规划带动了文盛街当地家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游客流量的增加扩大了这些产业的规模,他们在自家的民居内就可以完成生产。文盛街能够体现当地资源和特色的旅游商品有很多,如密祉花灯、豆腐宴、红雪梨、樱桃、腌豆腐、松茸、兴隆土陶、绣花鞋等,这些特色产业可以结合到古民居修复和规划中,现在来看已经初见成效。如密祉特色的豆腐作坊,采用酸水点豆腐,加工的用水引自当地的无污染水源,形成了自己的制作工艺。此外还有密祉花灯,当地盛传几个花灯之家,他们做的花灯有外地人来收购,密祉镇政府将密祉花灯作为地方旅游的特色来进行宣传。这些由旅游发展带动的当地产业成为文盛街民居风格的一大特色,融入了文盛街的民居文化,促成了文盛街民居风格多元化的现状。
旅游发展的规划打破了古镇的宁静。文盛街古民居在过去仅作为私人空间,现在却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文盛街不再只是本地人的文盛街,更是密祉的一张名片。政府在修缮文盛街古民居时,为了体现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力图还原传统风貌,从规划上就开始层层把关,试图重塑文盛街古民居“原生态”环境,但还是难以避免地改变了文盛街古民居最原始的风貌。走在文盛街上,可以看到新改造的各种基础设施引用了茶马古道的因素,如:桥梁、坐凳、指示牌等都采用了石料和木料打造,村内公共干道垃圾桶的设计也极具茶马古道特色;其它一些景观小品采用了花灯作为装饰,旨在突出密祉花灯和民歌文化。这些措施改善了文盛街居住环境,也改变了文盛街以往的生态环境。
政府基于旅游发展,对文盛街的改造,使这一片区域民居的构造更加整齐和美观。与文盛街周边的其他村落相比,这样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文盛街是周边村落连接密祉镇最近的村子,占据村口的重要位置,相当于密祉发展旅游的名片。另一方面,茶马古驿道的遗址大多坐落在文盛街,使得文盛街具备了比其他村落更多的文化资源。在文盛街被规划为旅游重点扶持村落之后,茶马古道特色的民居成为游客们观摩的特色景点之一,同时也打破了古民居作为私人生活空间的功能,融为文盛街旅游的一部分。
茶马古道是文盛街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古村落景观的传统轴线,村内的民居及其它公共建筑都沿古道轴线分布,这些民居和建筑很好地保留了茶马古道文化。近年来,政府把文盛街定位为“茶马古道上幸存的马帮古驿站,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历史文化名村”,并投入巨资,开展茶马古道文盛街段的道路和相关民居的保护修缮工作。这些道路和民居的修缮,一方面尽量还原文盛街作为茶马古驿站的原始风貌;另一方面也适当增加了现代化的景观和设施,使文盛街作为景区更显现代化和商业化。总体来看,这些修缮工作使文盛街的民居得到了实质性改善,同时,又较好地传承了茶马古道文化。
总的来说,旅游开发给文盛街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地古民居的发展和演变就体现了这一变化的过程。第一,文盛街拥有茶马古驿站、花灯民歌等旅游文化资源,具有打造特色民居文化空间的优势,在文盛街未来的旅游规划中可以将特色民居作为当地文化景观的名片之一。第二,文盛街民居作为茶马古驿站的载体,大量民居保留着茶马古道时期的原始“味道”,这些原始民居作为居住功能的承载力即将达到极限值,但是文盛街民居建筑群的实际修复过程比较困难,很多民居仍处于“待修复”状态。第三,政府与民居主人两方在房屋修缮的博弈中存在着矛盾,但不激烈。政府作为古镇景区的规划者和建造者,在房屋修缮上,仍然需要协调政府与古民居户主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第四,文盛街古民居作为居住的单一功能发生了改变,传统文化的革新、旅游产业的注入充盈了文盛街的民居功能,使文盛街古民居的文化空间呈现出现代化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