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周光林
白岩山位于龙泉山脉中段,地处金堂县五凤镇白岩村,海拔886米,是辖区内最高峰。白岩山四周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脚下安家沟山民,在清康熙年间从湖南省宝庆府武岗州龙管乡移居到金堂五凤溪安家沟,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安家沟相对封闭,土地宽广,移民们定居下来后,通过艰苦奋斗与克勤克俭的持家经营,相继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他们逐渐将生产生活习俗与民间歌谣结合起来,通过唱歌以缓解疲劳、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经数百年口口相传,最终形成一部生动而完整的白岩山歌。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其产生和传承受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制约,不同地区的山歌有不同特点。白岩山民立足于白岩山的自然条件与人文背景,用哼唱、歌吟的形式来抒发山民从最初的劳作、修房、造屋、筑坝、砌堤,到后来的开山、筑路、兴建水利以及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中的情感,生活气息浓郁,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山歌可分为情歌、劳动歌、风俗歌、亲情歌、杂歌等种类,在传承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由美、野性美与原始美。
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白岩山陡峭,盛产矿石,有不少山民在采石场工作,开山劈石、抬石运石等活路都有相应的劳动歌谣。石匠们在劳作中吼唱《开山歌》《抬石歌》《拉石歌》,主要为统一大家的劳动节奏、凝聚大家的力量,通过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艰巨的任务。《挑担歌》等其他劳动歌谣也描绘出了山民面对艰辛与坎坷的积极乐观。数百年来,白岩山歌这类感召力引导当地山民们齐心协力,共同战胜建设美好家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文化‘铸魂’,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上、生活方式上、价值追求上统一到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上来,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1]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白岩山一带乡村振兴建设得到顺利推进,通过保护与传承白岩山歌,发挥其情感激励与凝神聚能的作用,充分调动了人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山歌,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美丽乡愁。白岩山偏僻,山民生活与世无争,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山间田野的即兴歌咏是大家熟悉而拿手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礼记·乐记》云“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歌,咏其声也。”日常劳作中人们唱劳动歌谣来调节情绪、缓解疲劳,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狩猎丰收的欢快;谈情说爱时候青年男女通过系列“情歌”来含蓄机智或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春节、中秋等节日民俗中人民借助“风俗歌”祈祷上苍神灵的保佑,表达对祖先的敬畏、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歌文化不断传承延伸,白岩山歌已经成为当地群众以及五凤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五凤党委政府重视对白岩山歌的传承与保护,通过挖掘与培养民间山歌手、组织对歌等形式,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音乐对人类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音乐的教化作用主要包括道德情感的培养与行为心理的规范两部分。“孔子主张,由内心生发的音乐,要美要善要仁,要能陶冶人格,使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白岩山歌内容题材广泛、情真意切、价值鲜明,对安家沟山民的修身处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白岩山山歌·养儿》中“幺儿读书很,金榜又题名”等“教育歌”歌曲,表达了对孩子培育的期望,旨在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真善美假丑恶是非观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石匠《开山歌》、抬工《拉石歌》、狩猎者《撵山歌》等“劳动歌”和《望郎歌》《接郎歌》等“情歌”在传唱间,传递了自强不息、勤劳本分、忠贞不渝等价值观念,增进了山民积极的情感体验。乡村振兴发挥山歌文化作用利于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
“在现代旅游中,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包含度,即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异质性的兴趣日益增长。”[3]经过数百年沉淀,白岩山歌成为五凤古镇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其本身的魅力,除了对周围山民本身影响外,还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实现乡村振兴都有极大的影响。山歌文化拓展文化旅游资源空间,有画龙点睛之效。一是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通过山歌传唱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促进对外宣传。正如康定的跑马山原本是平凡的土丘,因为一曲《康定情歌》驰名中外,不及小学操场大小的所在居然蝶化成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二是以山歌为载体,挖掘山歌文化内涵,优化山歌的艺术效果,带动相关旅游产业发展。浙江大陈乡大陈村因地制宜、因物赋形,集中打造村歌文化,使唱村歌逐渐成为江山农村“晒幸福、展梦想、聚民心”的文化载体,形成了独特的村歌文化现象。张家港市河阳把河阳山歌与旅游相结合,让体验式山歌欣赏演变为参与式山歌演唱表演,同时开发与山歌有关的工艺品,有力地拓展了山歌的旅游链,让河阳山歌从一种文化形态演变成为一种旅游经济形态。这一些案例都为白岩山歌拓展旅游空间提供了借鉴模式。
对于金堂县及五凤镇对白岩山歌的保护与传承,一是及时整理山歌。组织县史志办、县文旅局、县作家协会相关专家对白岩山采风,整理出包含“情歌”“劳动歌”“亲情歌”等多系列的完整山歌。二是通过县级宣传部门、机构对白岩山歌文化进行专题报道。组织采风人员与爱好者用摄影机、手机的镜头,还原山里人最为精彩的瞬间和最优美的山歌,借助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原汁原味的山歌文化;在中外非遗项目展示、非遗进校园(社区)、民间文物展示、民间艺人表演等多种活动舞台上,通过现场传唱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尽享视听盛宴,加深对白岩山歌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三是重视山歌文化历史、科学、审美等多方面的价值,相继把白岩山歌列入金堂县、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申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白岩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山歌文化历史底蕴挖掘不够,研究成果少;山歌知名度不高,包装宣传还需要创新;山歌融入旅游发展路径不够清晰,价值向实际成效的转化有待提升。
一是将白岩山歌与白岩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龙泉山脉中段的白岩村分布在七座山、四条沟的11.08平方公里的群山之中,因山中白色崖壁而得名。白岩山历史文化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白岩山多次发现汉墓古冢、古城遗址、山歌遗韵、佛道文化等遗址、遗存,这表明山歌文化发源地白岩山具有浓郁的人文风情与独特的自然风物。“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4]清康熙年间一批移民为何选择白岩山定居,在此自由抒发情感,通过吼唱描绘自己的爱情与苦难;白岩文化对山歌文化有怎样的深刻影响等等问题,都值得深入分析。跳出山歌文化本身,从历史的深度与内容的广度上研究白岩山歌文化,或许能更有效地提炼山歌文化的精髓。
二是在充分提炼山歌文化的精髓基础上,认真研究挖掘山歌文化具有的历史、德育、文学、艺术与科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各类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从事历史研究的科学依据,更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5]经过对山歌文化功能的研究,将山歌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好山歌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满足当下人们的精神追求,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三是研究山歌与现代歌曲的融通方式,寻找山歌文化被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接受的途径。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白岩山村民的劳作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孕育山歌文化的人文风情与自然风物也有巨大变迁,如何结合当下乡村振兴的现实,做好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然需要研究把山歌融入现代歌曲的模式与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道:“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6]。比如组织音乐人才,立足传统的山歌创作习惯,用现代音乐创作思维创作出更切合现代生活的山歌,既能传承白岩山歌,也能得到更多听众的喜爱。
一是保护山歌传承人,确保山歌传唱后继有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乡风文明离不开乡土文化的建设,白岩山歌作为乡土文化的代表,其保护与传承,需要对传承人建立档案,对年迈的传承人在经济上、物质上给予帮助,让他们能专心传播山歌,扩大山歌的影响;同时还需挖掘相对年轻的潜在歌手,采取积极措施对其培养,确保山歌传承人不断代,进而促使白岩山歌更广泛地传播。
二是借助现代新媒体打造白岩山歌代言人。借助新媒体传播山歌文化,从而在碎片化时间里契合人们生活化认知的需求,起到裂变式的传播效果。比如巴中通江县“五个大爷”团队,立足传唱通江本地的山歌以及改编的歌谣,在抖音平台吸引了488万粉丝关注,赢得5922万点赞,成功宣传了通江山歌等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了五凤古镇白岩山歌,通过政府立项支持或者引入企业投资,打造一支具有本土特色的团队,通过精益求精的演练,还原在山间劳作的真实情境,借助短视频生动演绎原生态的白岩山歌。
1.强化山歌文化交友恋爱和娱乐功能,吸引游客参与式欣赏。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灵魂在于体验。白岩山歌中的“情歌”“亲情歌”较多,白岩山村民当初对爱情、亲情的体验与感悟,对今天的城里人而言,具有很强的新奇性与吸引力。在坚持山歌本意的前提下,结合现今城里人对爱情与亲情的理解,融入一些具有娱乐性与参与性的内容,让游客尝试参与对唱或者独唱山歌,能增强游客欣赏山歌的乐趣,丰富游客的娱乐体验、教育体验与审美体验。
2.还原山歌文化的农耕滋味,打造青少年素质培养基地。
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许多家长重视农耕文化对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等精神的熏陶培养。“尤其城市中的家长,很希望让从小养尊处优的孩子,到乡下农牧民家中去体验他们那种朴素简单而又健康有益的生活。”[7]五凤政府以及投资企业,可以围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梳理白岩山歌文化中对青少年学习成长有益的歌曲,还原白岩山歌文化的农耕场景,完善青少年住宿、就餐等配套设施,打造的山歌文化为特色的青少年素质培养基地。这既能引导青少年了解白岩山歌文化,也能推动白岩山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