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失范与规制

2022-12-28 11:18薇,刘洋,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流行语话语群体

魏 薇,刘 洋,毛 萍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伴随数字技术的成熟发展,传统媒体从单向发展走向多维融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介逐渐实现多功能融合,呈现融媒体状态。融媒体时代话语主体的自主性与全民性,话语内容的爆炸、碎片与多元性,话语信息的全球化与交互性生态逐渐催生了网络流行语这一特殊言语符号。青年群体作为网民的生力军,也是流行语发迹于网络并传播于网络的主力军。随着媒介的融合,网络流行语经融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并泛化,对青年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因而,把握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失范性并对其进行规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崭新语境:融媒体传播下的青年网络流行语

融媒体时代传播的青年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型言语符号,反映了青年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及青年群体的文化特征,“潜隐着青年群体对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态度,承载着青年的生活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和价值观念”[1],同时也见证和记录着社会发展变化状况、文化的变迁情况和当代社会的道德现状。这些网络流行语似乎成为了网络舞台上的表演者,甚至是“时尚”的领跑者[2]。

(一)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多元特性

网络流行语“膨胀式”生产并传播,一方面,使网络受众群体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平台的升级使得青年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渠道不断拓宽,使其走向大众视野。

1.颠覆常规,创造新奇

网络流行语是青年网民通过“自说自话”且由“自我认同”逐渐达到“集体认同”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语言表达。首先,造词融入修辞,增强其表现力。如利用文字谐音,产生了“杯具”等词,也有一些词运用夸张、借代的修辞手法。其次,开放包容,吸收多元文化。如“hold 住”等词打破了语言常规,同时也显示出中国语言对西方文化的包容性。第三,极具创意,借形造字并赋义。如“囧”极像人们尴尬时耷拉眉毛的表情,使得原本晦涩的词语被赋予了“自身形象”。

2.简洁含蓄,高度浓缩

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隐喻某事件或某群体的心态,是对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的高度浓缩,这体现出网络流行语在表达上含蓄、擅长压缩的特征。而且社会生活的节奏快,在语言方面,需要一些归纳性的词语,如“人艰不拆”——出自流行文化歌词缩略、“不明觉厉”——源自电影《食神》中的对白缩写。此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出现了“三讲”“婚检”等简缩词语。

3.生动形象,寓庄于谐

娱乐的网络文化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休闲娱乐方式。人们开始追求独特、刺激、新鲜,随之出现了一些热度高的词,这些词借助各式媒介,如利用动漫、图片、音频等方式共同演绎话语内涵,极富趣味的同时,体现了幽默诙谐、风趣辛辣、讥讽浮夸的风格。例如“豆你玩”“蒜你狠”既体现着现实问题,又表现出诙谐色彩。另有一些词让人轻松愉快,如“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既表达了青年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又体现出其艺术性思维。

(二)青年网络流行语的镜像表现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犹如一面镜子,展现着社会的风貌,通过语言,我们可以观察与洞悉社会生活,掌握时代的脉搏。研究青年网络流行语,可以帮助我们在分析社会事件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动向,知晓社会心声,洞察并剖析当代社会青年群体的道德生活。

1.青年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生活变化的显示器

青年网络流行语潜隐着青年群体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民意表达,通过青年网络流行语可以洞察青年群体的生活百态。同时,青年网络流行语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发展及社会文化的变化,因而它也是研究社会发展动向的前哨阵地。首先,网络流行语折射当代社会文化,如“996”,反映了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其次,网络流行语也反映出社会百态,如“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轻松细腻的叙述方式,精巧地展示出了不同地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2.青年网络流行语是社会道德的晴雨表

道德,是一种内含“善”的行为规范,它通过人们长期发展而来的以符号为形态的语言结构得以体现[3]。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语言,需要利用语言进行记录和描述,人与人之间道德观念的互动与表达更需要语言作为中介进行传递。青年网络流行语作为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语言,不仅记录着当代青年的生活现状,也考察着社会成员的伦理高度。从青年网络流行语中,既可以感受到社会道德风尚良好的一面(如“为国护盘”),也可以洞察到某些道德行为失范的一面(如“地沟油”)。

二、话语反思:融媒体时代青年网络流行语的道德考量

网络流行语凭借其新奇、简洁、娱乐性的特征吸引着广大青年群体,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社会文化、社会道德状况,满足青年的个性化需求,表达青年群体的情感诉求,但通过透析青年网络流行语,也可以发现众多道德失范问题。

(一)结构:通过“随意构造”,解构传统语言文化

语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表达思想的特殊符号。融媒体时代的青年网络流行语,实质上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的形成不仅有现代白话文基础上的汉字,还结合一些繁体字、生僻字、数字、各式表情符号,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字,如日语、英文字母等[4],以简洁、新奇的方式构成,虽体现了青年群体的创造性思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群体间的沟通交流,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存在不严谨、无厘头的问题,如有些流行语是将传统汉字及词语解构,通过随意杂糅和拆分而形成,违背了文字应遵守的语言伦理。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传承优秀传统语言文化,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且各种不规范语言长期弥漫在青年群体周围,青年群体逐渐接触、接受、认同,渐渐开始使用,会影响其语言学习、人际交往,甚至会解构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方式:利用“戏谑表达”,形塑泛娱乐化景观

在融媒体时代,青年网络流行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宽松自由,戏谑、狂欢、简单的网络语言特征,再加上青年群体内心逃避现实的需求共同造就了一个远离现实世界但又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语言世界。融媒体时代人人可以成为话语的传播主体,话语表达媒介的平民性和娱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传统媒介的权威性。“舆论狂欢”满足青年群体娱乐的心理需求,青年群体被趣味流行语吸引,在一些融媒体平台上展开讨论,形成“话题集聚地”,而部分媒体为吸引流量在其他平台扩散并再次诠释,舆论短时间内急剧暴发,引起“全民热议”,仿佛形成了一个“全民舆论广场”。狂欢的语境下“舆论狂欢”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严肃、理性的公共话题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以娱乐的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无趣”话语便会出现“失声”的后果。

(三)内容:植入“负面文化”,瓦解主流价值根基

青年网络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青年群体反思、质疑甚至排斥主流价值观。融媒体时代因其网络化、数字化、符号化特征塑造的复杂信息传播环境,在扩大传播覆盖面的同时,也激活并放大了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近些年盛行的网络流行语来看,其背后隐含的意义,多与奢侈、浪费、盲目等相伴。这些非主流价值观通过借助各个领域的青年网络流行语这一载体,借助融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这些词语及与其相关的热点事件,并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宣传,企图一步步侵蚀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逐渐接受、认同,甚至将青年群体引入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误区,对青年群体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等产生误导,从而瓦解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根基。

三、伦理引导:融媒体时代青年网络流行语的伦理规范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青年群体利用网络流行语解构现实社会,逃避现实社会,使得他们的地位在这一虚拟世界中得到“承认”,实质上,这一“承认”是他们对现实的集体逃避,而当他们一旦回到现实社会中,便会发现之前的不安处境并未改变。网络流行语所带来的危机是很难根除的,但其带来的道德失范问题,则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

(一)规约话语结构,引导语言规范化

语言是一种动态系统,一成不变的语言是缺乏生命力的,语言是在不断变化中日渐丰富,进而实现飞跃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是不断变化的,当然,也需要注入新的血液,所以我们应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来看待青年网络流行语。为减少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群体的负面影响,教育者需要具有敏感性,实时关注流行语,以一种引导和监督的态度引导青年群体辨析良莠,规范使用语言。应注意两点:一是引导青年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范围,要注意网络流行语的适用场合;二是进行语言伦理教育,批判不规范话语,积极倡导文明语言,引导青年群体文明用语,尤其在现实社会中一定要运用符合基本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基于易理解、幽默的同时,不能过分偏离语言习惯,违背语言规范,即使在网上,也应注意保持语言的文明。

(二)关注话语主体,培育青年理性化

近些年的青年网络流行语,尤其是体现调侃、戏谑等娱乐化的流行语,其背后大都传达出当代青年渴望释放压力、表达情绪、话语自由、展现个性、寻求群体归属等需求和群体特点[5]。通过网络流行语这个窗口来观察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并帮助其进行适当调整,是缓解“泛娱乐化”倾向的重要途径。调整青年群体社会心态,促进青年群体理性化,一要注重培育青年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网络流行语背后所折射的焦虑、冷漠、自暴自弃、自我贬低等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足或欠缺有关。二要注重培育青年平和且全面的社会心态。网络流行语中夸大负面事件的危害、以偏概全,面对问题急躁、简单粗暴的现象,都与不能辩证看待问题、不能以平和心态正视这些问题分不开。总之,多关注青年网络动态,及时对青年群体非理性网络言论进行积极疏导,把各种感性的价值取向理性化。

(三)坚守主流话语,推动话语现代化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及青年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有力的价值引导功能和支撑作用。因而,针对网络流行语消解主流价值观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一,增强主流话语的主导力。要防范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中的话语风险,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防范网络自由言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随意解构,要引导青年理性看待青年网络流行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知与行上同时下功夫,既要引导青年能够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得以生成并传播的合理性,又要引导青年在使用、传播和创造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做到不盲从、不滥用。第二,提高主流话语的吸引力。网络语言与正统语言是一种寻求融合、寻求共存的状态,因此我们要让正统语言符合受众的口味,使其严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并存,借助融媒体,营造平等互动的话语空间氛围,塑造简约幽默的话语形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

(四)传播正向话语,促进话语厚重化

融媒体时代塑造的青年网络流行语,既给青年的成长带来不利环境,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效用,这说明青年网络流行语自身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借助融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与教育环境。第一,权威媒体应大力宣扬以积极网络流行语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广泛传播主流文化,创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第二,教育者要汲取当下流行的、积极向上的话语元素,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夯实话语资源,发挥教育话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融入正向的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也会在无形中改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更易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第三,网络流行语背后隐含的社会事件及社会现象是促进青年深度思考的有力工具,因而,经常将“感性事件”转向“理性议题”,不仅能够加深网络空间领域的人际交往,使青年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改变惰性思维,更能通过“议”及时有力地消解某些不良流行语携带的错误价值观。

随着融媒体平台的不断升级及话语传播环境的急剧变革,网络流行语已经悄无声息地潜入青年群体中并出现在青年日常生活与交流中。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存在无法阻挡,但是它的失范性及其带来的危害正给青年群体带来巨大挑战,由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伦理反思,并依托融媒体平台对其进行伦理引导,在主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发挥青年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效用,弱化其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话语群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巧借 流行语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