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慧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一些貌似正确的错误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以其理论性、时代性、现实性、宏观性的特点,向当代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因此也容易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攻击,这些错误社会思潮试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中国实行的各项社会制度,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迷惑性和危害性极强。高校“概论”课教师应正面回应,敢于“亮剑”,以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科学分析和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提高辨别力、分析力、理解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四个自信”,成长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并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思想观点的潮流。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自发性、异质性、现实性、历史性等特征,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不同群体和阶层的人们对世界、社会和自身的认知及诉求。不是所有思想都能成为思潮。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变化及矛盾问题而形成的不同观点交织与碰撞,有的思潮逐渐汇集而成为重大社会思潮,也有的思潮会逐渐衰落,趋于沉寂。并非所有社会思潮都是错误的。社会思潮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有的社会思潮可以构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撑,如据2019 年《人民论坛》发布的该年度的十大社会思潮中认为,“多边主义”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国际思潮。这一思潮对深化中国对外开放、扩大“一带一路”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中国一贯坚持的全球化思想。有的社会思潮呈中立态度;有的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对抗性则成为错误社会思潮。可见,不能将“社会思潮”窄化为“错误社会思潮”来理解,而应加以区分[1]。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支撑作用或与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联系的中立态度的社会思潮,应积极引领。而对与主流意识形态呈对抗性的错误社会思潮,则应引起足够重视、科学分析和批判,避免其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
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正面传播及引导,对于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思潮涉及较少,而对错误社会思潮也缺乏权威的观点加以介绍和批驳,以帮助广大师生全面正确了解其本质。而在现实生活中,广大青年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有些甚至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生活常识等形式出现,有很大迷惑性。而且心理学研究认为,由于受消极性偏差影响,人们在网络上更愿意相信负面消息。也就是说,“比起积极事物,消极事物对人的影响更大”“你的大脑会更认真透彻地分析消极事物”[2]。因此,对于传播方式更隐性、生活化、大众化的错误社会思潮,其观点很容易让人认同。青年学生好奇心强、熟悉网络,如果被错误社会思潮所迷惑而形成了错误认知,就会影响他们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国家观,影响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这一现状给予足够重视,积极作为,直面挑战,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客观、理性地剖析错误社会思潮的“前世今生”,揭开错误社会思潮的面纱,认清这些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这样,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也深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同时使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定“四个自信”。
开设“概论”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但是在涉及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容、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及中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社会制度问题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思潮,影响和误导青年学生的正确认知,消解了“概论”课教师的正面传播和引导效果。
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为理解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并取得胜利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的重要理论支撑。学习新民主主义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国情、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基本纲领,革命道路,革命经验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以现在的标准评价过去的革命,指责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方式,提出告别革命、侵略有功,甚至有些大学生也错误地认为正因为有当时的侵略,才有了一些城市中别具异域风格的建筑和景观,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借否定和诋毁英雄来否定历史、进而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如有人否定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英雄,甚至有人以小学生家长的口吻,给学校写信:《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俨然把刘胡兰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和杀死所谓村长的帮凶,这种观点也曾引起不明真相的人的共鸣。而当代大学生已经是00 后,过去先辈们的浴血奋战对他们来说已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革命先辈们也相继老去,那种血与火的岁月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遥远,这使得那些片面强调人的价值和关注情感体验的错误社会思潮很容易俘获大学生的心,获得他们的认同。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社会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当时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和平改造的方法,并且改造和建设并举,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存在过急过快、方法单一的不足,但在和平条件下完成了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伟大意义。但却有人以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的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依据,提出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改糟了,提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疑问。这种观点让理论功底不足而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很难辨别并认清其实质,导致其很容易接受这些错误观点。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体现。公有制经济是中国发展的强大经济后盾和宏观调控的有力支撑。在2020 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充分彰显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党的领导下快速反应、积极作为的大国重器作用,成为抗疫的先锋。但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试图否定中国的公有制、宣扬私有制;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宣扬完全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错误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化、私有化、福利个人化。如有的新自由主义观点认为,“现在国有企业的效率是相当低的”“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在GDP 中的比重应降低到10%”,唯有这样,才能“叫做完整的市场经济”[3]。同时他们认为,“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主张“土地、企业、学校、邮政、矿山、公共设施和交通铁路统统要搞私有化”[4]。还有人“以日本富士山属于私有”为例对照中国一些旅游景点环境脏乱差,提出应将自然资源私有化。面对生态危机,新自由主义思潮认为自然资源私有化是破解危机的“灵丹妙药”。而关于土地私有化的观点更是应和者众多。有观点提出,集体所有制会出现集体代替农民做主的现象,违背农民的意愿,只有土地私有化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这些错误观点在房价居高不下、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又涉及大多数人利益的情况下,很容易对思维敏捷、关注时事的大学生构成误导。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遵循,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我国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却认为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普世价值,是最优的制度,适用于任何国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不能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西方一人一票的票选制也比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民主。民主、自由、人权、公民社会等词汇不断出现,认为公民社会能够形成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抹杀了阶级差别,是天然合理和正义的,应无条件肯定。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不够民主,无法反腐败,主张实行多党竞选、轮流执政。还有观点提出中国应实行瑞典式的民主社会主义,这样就可以改变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局面,稀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就能确保经济政治权力公开公正地运行。在中国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宪法是根本大法,应依宪执政后,又有人试图将西方宪政民主与中国的依宪执政混同起来,鱼目混珠。这些错误社会思潮,逻辑严密、理论性强,很容易在大学生中流传,使其形成错误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在现实中也有观点反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认为指导思想应当多元化,“将多种思想观点熔为一炉”[4],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民主。还有复古主义观点认为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释道思想才是治理中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近现代的西方理论都过时了,古圣先贤的仁义礼智信和天下为公思想,才是适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折衷马克思主义则将劳动价值论、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等标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理论与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观点和思想调和折中,机械地混同,提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应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有制比重下降不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共产党也可以有自己的利益等观点。复古主义和折衷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关系社会主义性质的重大理论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貌似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回应了现实问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因此,极易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足的大学生的认同,动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也受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泛娱乐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它们反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宣扬享受当下、娱乐至死,这些观点和思潮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误导,动摇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基。
尽管在“概论”课教材中较少涉及错误社会思潮的介绍、分析与批驳,高校“概论”课教师却不能无视错误社会思潮的存在,任由其传播影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动摇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应运用经典阅读、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讨论辩论教学、诵读教学、仿真教学等混合式教学法,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实现教育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创新,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固本培元。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青年大学生基本都是00 后,革命的理论和历史对于他们来说时间久远,对于在当时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改造和建设理论,有诸多难点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这种教学困境,教师可以采取经典品读的方式,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回归理论本源,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开思想上的症结。例如,对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大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为什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当时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活下来,并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等。对于中国革命性质问题,教师可以选取原著《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内容,供大学生阅读。不同于“概论”课教材篇幅所限的概括介绍,原著中毛泽东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教师可以同步介绍一些关于“十月革命”和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大学生可以在原著中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并从《新民主主义论》阅读中,明晰了为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尽管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世界已然不同,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它与“五四运动”之前的革命性质已经不同。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一部分大学生受告别革命论和侵略有功论的错误观点影响,对革命采取的方式存在疑问,尤其很多大学生对于红色政权存在的主观条件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选取《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阅读,同时介绍当时军阀混战、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历史背景,这样大学生就可以理解中国必须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才能取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原著品读中解开困惑,增强了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和自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有些大学生误以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和失误伴随整个过程,也有人提出“前后两个三十年”的错误观点,教师在讲授“概论”课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这部分内容时,选取《论十大关系》这一经典品读,在阅读中师生可以从毛泽东当年的全面思考和通俗论述中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对那些错误认识进行否定,同时联系实际了解当年的思考的现实指导意义。由于年代久远,00 后大学生对于20 世纪50 年代前后的历史及英雄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不易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教学中教师则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选取适当的角度加以分析、联系现实,以情动人,引发大学生的共鸣,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及其故事。这些历史故事真实生动,具有启发性,是叙事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选择历史虚无主义错误社会思潮针对的典型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邱少云等,从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关键抉择和历史背景等角度全方位展示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长的,既使英雄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地让大学生感觉不再遥远,也展现信仰的力量使英雄人物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的舍生忘死,增强大学生的敬仰之情,坚定信仰。同时理性分析错误社会思潮中的观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案例教学具有可以将抽象理论具象到特定事件和真实情境中的独特优势,通过选取典型案例或热点问题,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和现实性,培养大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理论素养。在面对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谬论时,通过鲜活的案例可以充分证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实现中国经济腾飞、人民富裕的制度密码,而私有制则会导致社会两极分化。“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编写案例、提炼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如选取深圳的发展、人民生活用品的变迁史、乡村的变化等案例,形成教学资源体系,通过照片、视频、讲述等多种方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一城一村的变化及大学生的亲身经历,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中国人民实现向往的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和有力后盾,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而又避免市场失灵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大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5]。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各国抗击疫情的表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等素材,通过比较教学的方式,让大学生看到完全自由化、私有制的后果,使大学生自己得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具优势”的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现了微观的案例分析、宏观的比较教学与提升理论深度完美结合,也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真理越辨越明,道理越讲越清。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粉饰的西方民主制度是不是普世价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有效还是西方的三权分立更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适合中国还是也可以多党执政、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不是适合中国等可以采取辩论式教学的方式,大学生在教师理论讲授、热难点分析和课下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辩论或讨论。最后由教师对辩论进行总结,对大学生在辩论中提出的热难点问题和模糊认识做出解答和引导纠正,将正确的思想传授给大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剖析和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方式,使大学生认清楚三权分立原则虽相互制衡但效率低下,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制度,是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最适合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只不过是不同资产阶级集团轮流坐庄,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共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税收政策方面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有借鉴意义,但这种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最后得出结论,西方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借鉴,但根本政治制度不能动摇,基本政治制度也要始终坚持,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种辩论式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在辩论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演讲能力,既提高了大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还辨明了是非。
针对复古主义存在的过分夸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作用,而导致大学生向主流意识形态凝聚过程中受到阻滞的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取部分中华传统文献,由大学生诵读,一方面让大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大学生对古典文献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完整的诵读与适当的背景介绍也能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文献内容的精华与局限,了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部接受,应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其中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作者认识水平的糟粕,是应该摒弃的。同时还可以运用虚拟仿真技术重现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气候条件、社会治理、技术水平等,通过视觉、听觉刺激,给大学生以直观、逼真的感受,在模拟的交互体验中,比较历史与现实的差距,体会到现代中国带来的是惠及14 亿人口的国强民富,而不是少数权贵的奢华。而且,中国的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指导下实现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主义从没有过时。这样既打破了复古主义社会思潮的误导,使大学生形成辩证的观点,又坚定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对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泛娱乐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社会思潮,则可以通过辩论教学、案例教学及仿真教学等方式,让大学生通过思辨、比较及仿真体验明白人生应该怎样渡过,是享受当下、消费至上,还是应该积极奋斗、量力而行、坚守道德。这样既有助于吸引作为“数字原住民”成长起来的00 后大学生,又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瓶颈。
综上,在“概论”课教学中,涉及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复古主义、折衷马克思主义等多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高校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积极运用经典阅读、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讨论辩论、诵读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回应错误社会思潮的挑战。此外,“概论”课教师也可以将线上教育资源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创新,帮助大学生增强辨别力、分析力,明辨是非、正本清源,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四个自信”,成为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