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丽,庄仕文,崔三常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任务,既是新形势下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又是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继而向认知体系转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在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开设的思政课中,新思想与“概论”课的关系最为密切。“概论”课有半数章节内容集中聚焦新思想。新思想在“概论”课中是直接体现、原著概论、简明要义。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新思想融入“概论”课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政课的意义、原则、路径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中关于新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整体研究较多,融入某一门课程的相关研究较少,融入“概论”课的具体研究很少,融入不同层次类别高校“概论”课的研究则更少。对于数量众多的“双非”省属应用型高校而言,如何推动新思想更好地融入“概论”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细化研究和深入挖掘,其融入路径尚有待改进和完善。比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1],还需厘清学理依据,找准制约因素,切实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2]。文章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析新思想融入省属应用型高校“概论”课的价值意蕴、制约因素和改进路径。
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行动纲领,也是思政课教学的资源宝库。新思想融入“概论”课,是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直至新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其中新思想产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随着我国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不断丰富。新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其产生的实践基础与习近平本人长期的地方工作实践和担任总书记之后时刻关注我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不可分。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和理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历史和人民的意愿。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3]。
理论源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又能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关于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教师、大学生等的重要论述,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凝聚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丰富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教学理论,又为加强和改进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新思想为思政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源泉,更为高校“概论”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工作实践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高校“概论”课要铸魂育人,必须深入研究新思想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风,缜密思考如何借助新思想实现课程育人。
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5]。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决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决定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目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因此大学生要有清醒的头脑、高强的本领、坚定的理想,才能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新时代的高校,承担的使命担当具有高阶性、挑战性和高难度。新思想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帮助大学生系统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增强大学生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情感认同,使其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新思想武装大学生,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旗帜、道路、方向的重大问题上不“跑偏”。这既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伟大祖国的现实需要。
教材体系是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纽带。“概论”课教材以新思想的理论体系为基础,把新思想的理论内容构建为科学的教材体系,体现为教师能“教”、学生能“学”的课本内容。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最具时代视角、理论深度、实践向度和指导维度,因此教材从第八章至第十四章都是新思想的重要内容。
新思想不仅是高校“概论”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遵循。“概论”课第八章主要学习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九章至第十四章从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国防和党建等不同角度分别学习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知识体系上来说,新思想是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概论”课必备的基本要素。新思想与“概论”课有着内在联系,教师学好新思想才能讲好“概论”课,新思想是教师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概论”课包含新思想的基本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要通过学透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通过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完成从理论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认知体系的连续转化,同时完成课程育人的光荣使命。
新思想融入“概论”课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而思政课的育人成效究其根本取决于3 个因素,即高校的管理效能、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这3 个因素呈递进关系:高校的管理效能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国一直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间的管理效能有很大差异。目前,我国高校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学术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在具体的治理结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方面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化发展局面尚未形成[6]。目前,我国高校呈垂直分层的体系,并逐渐发展成为“金字塔型”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双一流”高校、省属重点本科、省属应用型普通本科、省属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之间形成了差异明显的边界线,却又不约而同追求相对一致的教学、科研等发展目标。
我国数量较少的百余所“双一流”高校的办学质量较高,其在师资、资源、资金、成果等指标上都遥遥领先;数量众多的省属应用型普通本科、省属高职高专等院校的办学质量相对较低,呈现梯次逊色。新思想融入“概论”课在全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的执行效果不尽相同。有些省属应用型高校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识错位[7],导致对思政课的投入和建设不够。另外,也有部分高校思想上重视但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科学措施,新思想融入“概论”课工作流于形式。
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仍需提升。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努力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思政课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和多变性,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常提常新的话题。有学者指出,目前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内容上丰富性有余但契合性不足、在教育手段上创新性有余但耦合度不高、在教育主体上对称性有余但集约性较弱、在教育服务上技术性有余但联动度欠佳[8]。
在新思想融入“概论”课工作中,教师是关键。对于数量众多的省属应用型高校而言,由于学校的管理效能不高,影响了融入工作的质量。要高质量做好融入工作,“概论”课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应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要”、八个“统一”的要求,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厚重的理论底蕴、较新的信息技术、灵活的教学能力,才能做到真懂、真会。近几年,为了完成师生比达标,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数剧增。但是,短期内的数量激增难免带来一些质量问题,有些省属应用型高校的新进教师存在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差、没有教学经验甚至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同时有些年纪大的教师出现干劲不足、热情不够、新技术不熟等职业瓶颈问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及教学水平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尺,也是高校管理效能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最终检验。目前思政课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学生掌握理论的效果及运用理论指导思想或言行的效果,亦即获得感或教学实效。新思想融入“概论”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深入掌握新思想的科学体系,增强对新思想“学思践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制约省属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瓶颈在于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的真正转变,最大的困难是怎样评估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尽管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依然以教师主导为主,教师主要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完善考核,较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在新思想融入“概论”课工作中,高校应落实新思想“三进”,但是“三进”的最终效果如何,即学生的学习实效如何,目前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和监督手段,教学效果距离国家要求和社会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
新思想是内容丰富、视野开阔的理论指导体系。新思想融入省属应用型高校的“概论”课,应以新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为导向,以压实高校的制度保障为抓手,以校风、教风和学风的联动为着力点,分层分类精准融入,切实提升教师素养。
鉴于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状,新思想融入“概论”课应充分考虑分层分类融入的方法。关于分层分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谈及,关于理想信念教育,要求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特征,开展针对性教育;关于干部教育培训,指出不能“一锅煮”;关于扶贫,强调要精准扶贫,不搞“大水漫灌”;关于疫情防控,要求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因此,新思想融入“概论”课,需要从本源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分层分类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立足我国不同层次高校进行分类融入的大胆探索。
分类融入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三大机制,即分类归属机制、分类融入机制和融入监管机制。依据学位授予层次、高校主要职能和学科建设程度,将高校归属于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等不同类别。引导高校走分类融入道路,“双一流”研究型高校的“概论”课应高度重视新思想的理论学习和深入阐释;非“双一流”的地方普通高校应强调新思想理论与学生就业实践的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则应适当降低新思想学习的理论深度,同时提高职业就业的相关教育。建立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第三方机构共同组成的融入监管机构,监督、评估、指导新思想融入“概论”课的所有环节。通过分层分类融入,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定位归属“对症下药”,实现精准融入。研究型高校要让学生“吃饱”“吃好”理论,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提炼新理论;应用型、职业型高校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就业需求,实现新思想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创新性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做好新思想融入“概论”课工作,不同类型高校的“概论”课教师都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素养。政治素养是保证教师“在马言马”“在马信马”“端碗不砸锅”的基本素养;理论素养是教师厘清、讲明新思想的根本保障;教学能力素养则是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功底。
省属应用型高校数量众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尤其迫切。首先,“概论”课教师要有坚定的职业理念。“概论”课教师要通过教学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过硬的职业素养是完成光荣使命的“敲门砖”。其次,“概论”课教师应潜心学习新思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优秀教师源于厚积薄发的长期坚持、勤奋学习和理论思考。最后,“概论”课教师应具备突出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驾驭新技术的能力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9]。
提升省属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实效意义重大。学生的学习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检验。研究新思想如何融入“概论”课,以及“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构建青年学生健康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目前高校的“概论”课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实效的因素错综复杂,涉及校风、教风、学风。校风、教风和学风相互影响,形成高校的良性或恶性循环,并最终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
对于省属应用型高校来说,要提升新思想融入“概论”课的质量,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联动努力,协同提升。其中高校的作用非常重要,高校的书记、校长起着关键作用。高校能否下决心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创新教学,不仅关乎新思想融入“概论”课的质量,更关乎培养接班人的国家战略。高校应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保证良好的教学科研秩序,激励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并适当提高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压实高校的顶层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实效为准绳,以育人实效作为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使高校真正重视思政课教学,那么制约思政课建设的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入脑入心,使当代学生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自觉运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新思想融入省属应用型高校的“概论”课教学,要坚持以新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的学习实效为根本追求,在高校、教师和学生联动协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新思想在育人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对于省属应用型高校而言,高校领导需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保障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负责。态度决定行动,高校在贯彻落实上级要求时应做到真重视、不打折,依法治校、依规治校,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新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保驾护航。
对于省属应用型高校的“概论”课教师而言,需要以新思想为指导做好新思想融入课程教学的神圣工作。“概论”课学分高、学时多,理论性、思想性强,时政性、实践性强,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素养。“概论”课教师应充分理解课程定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新思想的理论体系与教材体系科学融合,以学生的学习实效为中心,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精致的教学课件、丰厚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概论”课“金课”实现从新思想理论体系到“概论”课教材体系,到“概论”课教学体系,再到学生认知与信仰体系的四维逻辑转化,推动新思想通过“概论”课课堂实现“进头脑”,切实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增强“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