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张迎春
(1.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师范大学 现代文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倡导孝义教育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孝义教育思想已经深深渗透在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中。在浙江金华,有郑氏一族,自南宋建炎年间便开始合族聚居,几百年来以孝义闻名,至今已有十五氏。郑氏一族制订的《郑氏规范》经过不断改善和修订,共计168 条,为后代做出了榜样示范。纵观当今,尊老养老状况却不容乐观,该文希望通过对义门郑氏家训孝义教育思想进行疏理,不仅深化对中国传统孝义文化的研究,还能将《郑氏规范》中的孝义教育思想与当今社会现状相结合,为当今孝义教育思想提供诸多启示和教益。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多数学者认为孝产生于周朝,最初主要表现在祭祀方面,含有宗教的意味。汉代之后,儒家将孝的思想扩大到了对父母的敬爱,以及对孝这个行为的坚持。秦朝之后,历代王朝更加重视用“孝悌”教化人民,逐渐将“忠国”作为孝的最高层次。明代把孝作为选官的标准之一,这为清朝统治者管理国家奠定了基础。如今,人们更加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开展孝义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传统家训著作中汲取孝道教育思想。
《郑氏规范》这类典籍,则是落实古代孝义教育的理论依据。郑氏一族作为世代同居共财的大家族,所提出的孝道理念正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他们不仅把孝道教育看作治家的第一大事。还将孝道教育思想贯穿于自己家族发展当中[1],所制定的家训《郑氏规范》在元明时期广为传诵。了解《郑氏规范》中涉及孝道教育思想的内容,不仅可以作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润滑剂,为我国当今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还能为我国尊老养老传统美德提供精神支撑。经过梳理归纳,笔者将孝道教育思想概括为以下3 个内容。
敬养,即既养且敬。其中的“敬”是一种感恩的意识,也是孝的具体表现。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家庭结构逐渐单一化,很多家庭成员与老人的关系渐渐疏离。因此,真正理解敬养的内涵至关重要。对价值文化进行重新建构,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郑氏家族世代遵守尊老敬老的传统,是孝文化当中真正做到敬养的范例之一,具体表现在对待祖先和对待长者两方面。
1.1.1 尊祖敬宗,寄托哀思之情
在《郑氏规范》开篇便提到“四时祭祀,其仪式并遵《文公家礼》。”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家训中还规定了很多细节,“不得饮酒、食肉、听乐,夜则不得出宿于外。”在祭祀之日,孝子是不能饮酒、吃肉、听戏玩乐的,晚上他们也不能外出逗留。通过郑氏一族重视祭祀礼节的外在表现,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向先祖表达报答恩德的诚心,也从侧面表现出家族成员对待祭祀的认真。
1.1.2 尊敬长者,传达孝道之理
《郑氏规范》 中所指的长者不仅只是包括父母,还包括了同辈兄长。家族成员要做到“其有出言不逊、制行悖戾者,姑诲之。”意思是说如果言语有不谦虚恭敬的,且行为违反道德准则的,先给以教育。还提到“子侄虽年至六十者,亦不许与伯叔连坐。”即子侄就算到六十岁,也不能与伯父叔父平起平坐。通过这些细节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到,郑氏一族规定家族成员成长过程中,无论年纪多大,也要做到尊敬长者。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尊重长者,还落实到了具体的行为表现。
重教,即重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隔代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家长却忽视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反观郑氏一族,他们对儿童日常的行为规范做出了严格要求,涉及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旨在培养出知礼懂节、知善进取、知孝明义的家族成员,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这样不仅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够培养他们正直的操守[2]。具体来说,表现在教子有方以及及时监督两个方面。
1.2.1 教子有方,培养孝悌意识
郑氏一族在子女启蒙教育方面,十分重视后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将儿童的成长阶段进行了划分,要求儿童从五岁开始,在每月初一和十五日需要到参祠“讲书”。在忌日的时候,子女要学习“奉祭”和“学礼”。八岁时要“入小学”,十二岁时就需要外出就学,十六岁开始学习以“孝悌忠信”为主的知识。从年龄阶段的划分上,可以看出《郑氏规范》对于孝悌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些都是《郑氏规范》中教导儿童懂得孝义之理的依据。
1.2.2 恪守正道,规范儿童成长
“在上者,必当犯颜直谏,谏若不从,悦则复谏;在下者则教以人伦大义”,郑氏一族为了做好子女的最好的启蒙教育,不仅自己进行监督,还会让监视进行管教。监视是家族中十分重要的职位,负责及时纠正整个家族的是非。家道的兴衰全部维系在监视的身上。由此可以看出,《郑氏规范》中通过他人的及时监督来促使儿童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规范自身思想言行,逐渐养成孝义品质。
丧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厚葬是古代的主流殡葬形式,但是依旧有很多薄葬支持者。郑氏一族就大力支持薄葬,他们认为厚葬是世人对于钱财名利的重视,于死者无益。这对当今社会来说更是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传承正确孝道文化有着借鉴意义。在《郑氏规范》中,具体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上引导后代认识到生前做到敬老尊老养老才是真正的孝。
1.3.1 严格规定,培养节俭意识
有关丧葬的规定方面,郑氏一族十分重视培养子女的节俭意识,这也是孝道教育在另一方面的体现。在《郑氏规范》中,明确提到要俭以祭亲。在先祖看来,葬礼不需要奢华,子孙后代更不能有奢侈的想法。另外,《郑氏规范》还规定凡是遇到了长辈忌辰,孝子应该穿着素衣,因为“家业之成,难如升天”,不能进行挥霍。郑氏一族强调子孙应具有“彼以其奢,我以吾俭”的精神境界[3]。
1.3.2 以孝为先,丧礼严谨规范
郑氏一族以孝为先,在丧礼的规定上十分严谨。在丧葬礼仪上,提到“子孙临丧,当务尽礼,不得惑于阴阳非礼拘忌,以乖大义。”否定了蛊惑于阴阳、禁忌等等不合礼仪的迷信之说。反映出丧礼的严谨规范。还提到“丧事不得用乐。”明确规定了举行丧事不得用鼓乐,这在行动上严格遵从了《文公家礼》的规定。表明了郑氏一族对死去的亲人的怀念。
义有宜、正、理的含义。《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还具有道德价值,“义”一方面包含了一切基本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指道义与德行。对于义的概念,《说文解字》写道“义,善也。”,义有着美好善良的意味。儒家“三纲五常”思想当中也包括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辩证的看待义利关系,义在内涵上也增加了一系列公正合宜的行为,维护着家族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
反观历经宋、元、明的郑氏一族,在这期间涌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如郑渊对孤女和家众的照顾,还有多次兄弟争死等事迹。关于义的教育思想也从家族内部扩大到了与乡邻相处。在与邻里相处的过程当中,郑氏一族有情有义,被世人所称赞。自元、明后,屡次被旌表为“孝义家”。具体来看,主要从衣食住行知5 个方面为生活困乏的乡邻提供帮助。
在穿衣方面,提到“其果无衾与絮者,子孙当量力而资助之。”意思是对族人说,如果在非常贫困、寒冷的冬腊月,有人依旧处于困境之中,郑氏一族应该对这些穷苦百姓产生怜悯之心,子弟应该尽自己所能去为这些人提供帮助,为他们提供一些被子或者棉衣。
在粮食方面,提到了“遇时缺食,依原价粜给乡邻之困乏者。”也就是说,如果街坊邻居在某段时期,粮食出现了缺食的情况,郑氏一族会按照他们收购粮食时候的价格卖米去救济百姓。这样一来,百姓的生活得到保证,他们的生活起居便得以正常地运行。
在住处方面,规定“宗族无所归者,量拨房屋以居之。”也就是同族中有无家可归的,根据实际情况拨房屋给其居住,为乡邻提供了庇穷之屋。如果乡里人有人去世,郑氏一族会劝告家属不要采用火葬的形式。如果这一家人财力不足,并且家中没有土地埋葬逝者的话,郑氏一族会帮助提供义助的坟地。
在出行方面,要求子孙当尽力修桥补路。提到“桥圮路淖,子孙倘有余资,当助修治,以便行客。”这样做能够方便大家出行。“或遇隆暑,又当于通衢设汤茗一二处,以济渴者。”还要求后代在炎热的夏季要有济世情怀,连续两个月在重要的道路口摆上热茶,以供需要的人饮用。
在充实知识方面,以建立东明书院为主。郑氏一族认为,只有物质上的帮助是远不能改变乡邻的困境,唯有通过学习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郑氏一族出资设立了东明书院,非常欢迎异邑学子前来求学。书院有着严明的规章制度,并且内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郑氏一族十分注重读物对家族成员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认为儿童读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读物,能够为以后行孝义之道奠定良好的基础。每月初一、十五次日,在诸孙聚集时,要“直说古《列女传》,使诸妇听之。”让全家妇女接受教育。《男训》《女训》《列女传》 这些读物,内容上主要是以孝义为核心,教子孙处世做人的道理。通过这种形式将孝义思想传授给子孙,比起呆板的训斥,更容易令人接受。
《郑氏规范》要求家族的长者要率先垂范,以身立教。这样子孙后代才能在长辈的言传身教当中,不断受到陶冶。例如,家长要做到“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后代做出榜样。还提到子孙只要有过错,不能用暴力和粗俗的语言进行劝导,强调了教育的民主性和示范性[4]。从侧面体现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将言教与身教结合,严教与慈教结合。
朱元璋看重《郑氏规范》注重孝义教育,家法结合、赏罚分明是郑氏一族进行孝义教育重要途径之一。何人有功劳,何人有过失都会详细记录。另外,还专门设置监视一职,主要负责监督家族日常事务。从内容上看,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形式上看,有专职人员进行监督,具有民主性和公正性。
郑氏家族世代同居、共财,家庭内部有着严格的家训制度,体现在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是家训孝道教化的典型,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赞赏。朱元璋不断对其进行表彰,当他看到郑家的家训《郑氏规范》后,不仅感叹到如果一个国家也能像郑氏一族这样,人人都能以身作则,那么一个国家就能够更好地发展。
编写书籍,普及孝义知识是孝义教育的重要手段,明代统治者还采用编顺口溜或者教授民歌等方式使孝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大明律》作为明朝一部重要法典,其中也有很多《郑氏规范》的影子,反映出《郑氏规范》在当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朝廷也利用《郑氏规范》的影响力,将其中的孝义教育思想推广到了平常百姓的生活中去。
《郑氏规范》作为当时社会诸多家训其中的一个缩影,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其孝义教育思想内容也存在一些偏颇的行为,例如,在教育内容上,早期的六艺并重的教育内容、歌舞才艺的训练等很少涉及。从教育途径上,管束过于严格,一举一动都在家训之中,子孙个性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这些局限性,从《郑氏规范》的孝义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5]。
在孝义教育观念的启蒙上,当代家长应注意到孩子的孝义观应从小时候开始培养,因为受教育者也将会是下一代的教育者,孝义教育应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对父母不孝顺,很难想象当他走进社会能够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纵观新时代,家庭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孝义思想。
在孝义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失范、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近年来发生一起北大学子弑母案,回想起来依旧令人心寒。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家庭当中孝义教育的匮乏。家长应当在尊重孩子的人格的基础上,汲取古代家训中的以敬孝亲、廉洁操守、乐于助人等内容,培养孩子关心父母和亲人的品质[6]。
在孝义教育途径的实施上,家长要身示范,可以带着孩子去敬老院或者社区服务中心当志愿者,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另外,家长还可以组织一些家庭聚会,通过和长辈在一起聊天,相互规劝并反省自我。对于学校方面,可以开发一些“孝文化”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祠堂等古遗址的活动,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孝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