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红,龙玉红,闵梦怡
(1.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 735400;2.新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3.新疆第二医学院,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的文化产品。科幻电影自诞生起就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实力和文化实力息息相关。好莱坞的科幻片之所以能得到世界市场的认可,一方面,与其发达的电影制作工业水平息息相关,炫目的特效、震撼的视听感受、烧脑的情节布局是观众选择科幻电影的原发动力。另一方面,好莱坞的科幻片能够席卷全球,与美国文化在全球占据的强势话语地位密不可分[1]。而2019年中国春节贺岁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无疑是中国力量和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展示。在东西方文化深度融合、交流、碰撞和激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构筑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流浪地球》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发。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首次载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时,反复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总书记审时度势,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的新的国际社会关系,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2]。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当生存受到致命威胁、当地球濒临毁灭时,人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精神,片中有英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各国政府卸下戒备与猜疑,人民放下了矛盾与偏见,休戚与共,跨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鸿沟携手合作,组建了联合政府和国际空间站,大家携手共同努力拯救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当地球遇到灾难时,我们没有抛弃它,而是努力去拯救。《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摆脱了西方科幻电影所倡导的“英雄拯救世界”的传统模式,把中国政府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核心价值观以非政治性的形式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和交往中,融入到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它超越了民族主义,呼吁的是在灾难面前人类的团结和包容。“天下大同”这不仅是中国人对未来社会美好的憧憬和不懈追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所期待的场景,全世界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为了拯救我们共有的地球家园,携起手来团结在一起,共克时艰。
美国的科幻片,其传统逻辑就是在地球遇到灾难时逃离地球,而地球的几十亿人不可能全离开,所以他们总是选取坐飞船的方式逃离,而地球上大多数人的命运其实是自生自灭,他们没有人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中国则不同,中国的农耕文明是把所有群体的人都看作是自己人,所以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为了群体可以牺牲自己,而不是独自逃跑。在电影《流浪地球》中直接把地球搬走,不是中国人自己搬,是和全世界人民一起搬,这显然是把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看成了一个整体[3]。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反映出国与国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在危机关头人类的固有身份应该高于国家和民族身份,国家和个人的利益要服从人类的整体利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带着地球一起走,这就是一种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的就是天人合一。《流浪地球》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通过科幻特效与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其修辞风格迎合了新时代受众,并且吸引了网络新媒体语境下的年轻受众。
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各个国家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不仅能促进人们互通有无,而且能促进文化发展。《流浪地球》突出了中国的本土色彩,体现了人性和情怀,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成功地塑造了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的中国精神内核。
1.2.1 集体主义
西方的文化传统强调个人的价值,因此西方的科幻大片呈现给观众的往往是一种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流浪地球》突破了以往的西方科幻片传统的电影思维模式,更多地展现中国元素,彰显了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树立了一群为人类未来而奋斗牺牲的集体英雄,向观众传递了全人类的友爱精神。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虽然也有突出的个人,但是叙事对象已经明显转向社会群体。当面临全人类的危机时,不再呈现以往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再是寥寥几人就可以拯救世界,而是集体决策、集体担当和集体执行。在人类面临灾难之时,大家共同站出来,携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形成命运共同体。影片最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救援队员集体完成木星的点火任务,这就是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没有出现孤胆英雄,也没有出现什么超级英雄,出现的是集体作战,是团队作战,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为解决中国及全世界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智慧支持。影片的最后,“让地球和人类永远生存下去”,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全人类齐心协力,面对灾难,将责任具体化,为人类拥有美好的幸福家园做出集体努力。
1.2.2 牺牲奉献的价值观
影片《流浪地球》最让人感动的剧情就是在木星强力拉扯地球,地球濒临毁灭之际,中国的救援队竭尽全力拯救地球,提出了点燃木星,依靠木星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把地球推离木星这一方案。在很多人都认为地球没有挽救的希望,产生绝望心理甚至准备放弃时,最后所有队员团结一致,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去实施这一方案。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从而使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获救,成功地拯救了自己的家园——地球。这种为人类命运慷慨以赴的家国情怀就是中国传统的舍生取义精神的完美体现,它击中了人们的心灵,更传承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1.3.1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在好莱坞的科幻片中,当地球的末日来临或者灾难来袭时,人们的选择往往是抛弃地球、逃离地球。而中国人的选择则是把地球一起带走,带着地球去流浪。
东西方科幻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主要是文化基因的差异所导致。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属于海洋国家,陆地狭窄而多山,土地贫瘠,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很难发展成完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被迫转向大海去谋生。海洋充满了神秘的动荡和变换,激发了人们与大海抗争的勇气,也催生了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接受各种挑战,不断变换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性格。这种品性一直延续到今天[4]。
相反,中华文明始于农耕文明,追求平稳,不提倡背井离乡,中国人不喜欢冒险,喜欢稳定地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以获得更加丰厚的产出,反感抢掠,不喜欢战争。中国兵法的思想都是以战止战,以战止战的目的就是和平,而和平是农耕生产的基础,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命根子。所以中华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和”,是仁义礼智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农”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人们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他们的子孙继续生活的地方。农耕文明培育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对土地的眷恋始终占据着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情感部分。谁能够带着家园逃亡?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中国人做到了。中国人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家园是他们永远无法割舍的追逐。
有关“家”的信念多次出现在影片中。当灾难发生时,混血小伙Tim 大声喊着他要回家;姥爷韩子昂在看到被冰雪覆盖的上海时,回忆起自己温暖的家以及妻子给他做的那碗面;姥爷死后,孙女韩朵朵伤心地问家在哪里;队长王磊一直思念着杭州的家人。当地球面临危机,太阳寿命达到极限时,电影中吴京扮演的父亲刘培强和儿子刘启,以及救援团队所有的队员抱着守护好家园、守护好爱的人这样坚定的信念,哪怕只有渺小的生存希望也要奋力一搏,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成功地拯救了地球家园,拯救了人类。电影中巧妙地插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道出了人们回家的渴望。家永远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属,无论走多远,都牵着游子的心。《流浪地球》 中使地球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变成了一种奢望,人们回到地下城的路变成了浩劫一场,越是难以抵达的,越是值得去尝试。回家之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背离。深植于世代中国人心中的家园情结和家国情怀在这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贯穿电影始终的就是对家园和家人的守护,这种情感细腻而触动人心。贯穿影片的“守土”的意识前提,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缩影。这种“故土难离”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体现,也是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浓缩了中国人民最朴素的家园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家庭”延展到“家国”再到“家园”,这部电影完美诠释了中国人对土地、对家园的感情。
影片中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 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整整2 500年,100 代人的宇宙漂泊,茫茫宇宙,人类不知何去何从,但是人类没有放弃,因为他们相信“希望代表着我们回家的方向”。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等神话所代表的守护家园精神的集中表达。面对灾难,我们永远不退缩,百折不挠,勇敢面对。
《流浪地球》把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气魄和胆识。
1.3.2 东方色彩的亲情伦理观
感情是作品的纽带。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刘启和韩朵朵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兄妹。韩朵朵的亲生父母因为意外死亡,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韩朵朵,被刘启的外公韩子昂捡了回来。韩子昂收养了韩朵朵,于是韩朵朵就这样和刘启成了兄妹。父亲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参与拯救地球的“流浪地球”计划,前往国际空间站工作,从此与家人天地两隔。由于长时间不在儿子身边,儿子刘启也常年见不到父亲,父子之间缺乏沟通,矛盾重重。虽然刘培强对儿子的爱十几年以来未曾消减一丝一毫,但刘启对父亲的离开并不理解,长大后甚至记恨父亲。一直到刘培强开着空间站撞击木星的那一刻,刘启才谅解了父亲并且真正明白了父亲的使命。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过,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国家,而中国是家邦式社会[5]。中国哲学最看重的,就是家庭里面的伦理关系。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包括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东方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体现在夫妻和睦、长幼有序、真诚宽容等传统情怀,以及对家庭和爱情的价值坚守。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与父辈的价值观发生碰撞,但亲情和家庭的真谛却永远不会改变。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改变不了人们骨子里对家庭的爱与信仰。虽然《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呈现了跌宕起伏的拯救地球的故事情节,但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展现了韩子昂与韩朵朵之间超越血缘的祖孙情、刘培强与刘启之间跨越太空的父子情、刘启与韩朵朵之间的兄妹情、救援队队员之间的战友情与兄弟情,以及人类对地球家园的留恋不舍之情[6]。这种不张扬但却十分温暖的爷孙情、父子情、兄妹情在祖孙三辈人的身上三代传承,完美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价值观,引起了观众在理性上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对重塑一个社会的家庭伦理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7]。
《流浪地球》成功突破了科幻电影一直被好菜坞垄断的局面,让带有中国元素、体现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中国电影在科幻电影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它的成功不是偶然,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文化自信,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和信念。在西方主流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主导电影市场的背景下,《流浪地球》 中中国文化价值的厚重底蕴不仅征服了世界观众,而且赢得了世界的认同。这部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完美诠释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和大众文化的魅力,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内省,用中国话语重新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和团结全世界各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国家形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