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华运用引火汤加减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临床经验❋

2022-12-28 08:43柳博文王宝剑杨克新高春雨唐广君高景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虚火舌质退行性

柳博文, 王宝剑, 杨克新, 高春雨, 唐广君, 高景华△

(1.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北京 100102)

退行性腰椎疾病属于中医学慢性筋骨病范畴,是由于人体自然退变,加之劳损、创伤、代谢障碍等因素[1],造成腰椎正常生理曲度改变,椎间盘、椎间关节及附属肌腱、韧带、肌肉的退行性变化,可出现腰椎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产生局部酸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的疾病[2],临床常见的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侧凸症等。高景华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孙树椿的学术继承人,在多年临床中发现,部分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属于“肝肾亏虚、虚火上炎”证型,并应用清·陈士铎《辨证录》中“引火汤”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辨证要点及病机分析

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过程中,部分病人具有“肝肾亏虚、虚火上炎”的证候特点,主症表现为腰痛、下肢疼痛或麻木,而兼症可表现为下肢发凉、易抽筋、夜尿频、颧红耳鸣、口燥咽干、频起口疮、失眠烦躁等症状。舌脉则为舌质暗淡,苔偏干或少苔,脉象沉细或沉细数。

传统中医认为“筋为刚”,即具有坚劲刚强的特点,能约束骨骼,“骨为干”,能够支撑并保护五脏六腑,骨正筋柔,筋骨调和。而筋骨与肝肾的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肝者,罢极之本……其充在筋。”《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即精气经肝散布到筋,筋才能坚强而富有弹性,可见筋依赖于肝的滋养;《素问·痿论篇》曰:“肾主身之骨髓。”肾藏精,精生髓,而髓养骨,肾精充足可以促进骨生长、发育及骨的再生长[3]。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肝肾逐渐亏虚,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而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腰府失于筋骨的支撑和保护,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腰部长期劳作虚损,或因外邪侵入腰府、腰部外伤久积,腰部经脉不通则易出现腰痛。而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均循下肢及腰而走,且经脉“外络肢节”,即经气行脉中散布周身以养筋健骨,肝肾亏虚则下肢因失于经气濡养而有疼痛或麻木。

对于虚火上炎的病机,《景岳全书·火论》中记载到:“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 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 火不归元也, 此病源之二也。[4]171”阴虚者,真阴亏损,阳气失去依附,不能固守,浮越于上;而阳虚者,真阳虚衰,不能固秘,致虚阳浮越于外或浮越于上,且阳虚致温煦功能失司,虚寒内生。本证病人肝肾亏虚、肝肾阴阳皆不足,但以筋骨失养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筋骨为肝血、肾精所养,且结合兼症、舌脉,故本证以肝肾阴亏为重,此虚火为阴虚所致。肝肾阴虚不能制衡肝肾中的龙雷之火,龙雷之火又有相火之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在肝肾,以潜藏守位为要,唐容川亦言:“肾水充足,则火之藏于水中者,韬光匿影,龙雷不升。[5]”真阴亏虚损耗,使得相火失去依附,不能内守浮越于外而成虚火。正如李可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云:“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之气化;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如水浅不养龙,离位上奔。[6]”肝肾阴亏,筋失濡养则有抽筋;虚火上乘头面,则可有颧红耳鸣、口燥咽干、频起口疮,扰动心神则有失眠烦躁。此外,本证病人以阴亏为重,久病阴损及阳,阳气亦有不足,致下焦阳虚、失于温煦则有下肢发凉,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则有夜尿频。

2 治法及组方思路

肝肾亏虚、虚火上炎,治宜滋补肝肾、引火归原。引火归元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虚火上炎的方法。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为命门相火学说,即相火系于命门,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若肾的阴阳水火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或阳虚阴寒内生、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病理状态[7]。对于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的火不归元,治宜壮水药为主配合少量的引火归元药,如附子、肉桂;而对于阳虚阴寒内生、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张景岳[4]171提出“若以阳虚发热,则治益宜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忌清凉。治宜温补血气,其热自退,宜理阴煎、右归饮、理中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此所谓益火之源也,又曰温能除大热也。”本证属前者,即阴虚所致火不归元,再结合本证病机特点,组方思路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于滋阴壮水药中加入少量引火归元药,正如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云:“当用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8]”二是兼顾阳气不足,本病病机重在肝肾阴亏,久病阴损及阳致肝肾之阳亦有亏虚,而阴阳互根相互为用,给予温补肾阳如巴戟天可使肝肾阴阳平衡,正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肾脏可发挥主蛰守位的功能,使龙潜海底,雷寄泽中;三是厚土以敛火,“厚土敛火”最早由尤在泾提出,他认为胸中聚集之残火可因土伤而起。究其原因,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为用,肾阴亏虚,脾阴亦会不足,故可使用补益脾气、养脾胃之阴的药物。结合以上几点及本病病机,高景华主张运用阳中求阴、敦厚和平[9]的引火汤加减治疗。

相较于其他治疗引火归元方剂,《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针对阳虚火浮之虚火上炎;《景岳全书》中的镇阴煎为治疗阴伤后复为寒凉所逼,致寒盛于下、格阳于上的病证;《医醇賸义》中的潜龙汤适用于阴虚阳亢、龙雷之火冲击胃经致迫血妄行之证;而引火汤针对阴虚火浮之证,滋水之力强,阴阳并补,阳中求阴兼顾健脾,更符合本病病机。

3 方药分析

引火汤出自清·陈士铎《辨证录·卷三》[10],原方为:熟地3两,巴戟天1两,麦冬1两,茯苓5钱,五味子2钱,原为治疗少阴肾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上炎之阴蛾症。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高景华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牛膝、肉桂、附子3味,用量为熟地20 g,巴戟天30 g,麦冬20 g,茯苓10 g,五味子6 g,肉桂3 g,制附片3 g,牛膝15 g。全方熟地黄、巴戟天共为君药,《药品化义》云:“熟地可封填骨髓,为圣药也”[11],故取其填精补髓、大补少阴肾水之功;巴戟天既益元阳,复填阴水,陈士铎认为“水得火之气,则水尤易生”[12],于滋阴药中加入温阳药,阳中求阴,水火既济;熟地黄、巴戟天阴阳并补、滋补肝肾之经气,濡养筋骨,既针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之主症,又可对兼症中下肢发凉、易抽筋、夜尿频起效;臣药为麦门冬、牛膝,麦门冬可泄伏肺中之火并滋肺金,同熟地黄可金水相资,有助肾水滋生之功;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且可导热下泄、引血下行,二药既可辅助君药治疗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的主症,又可清虚火、引火归元,治疗兼症中虚火上炎的颧红耳鸣、口燥咽干、频起口疮、烦躁失眠等症状;五味子、肉桂、附子共为佐药,五味子能收能补,佐熟地、麦门冬收降伏火、滋补肾阴;肉桂、附子引火归元,使龙潜海底,雷寄泽中;茯苓既为佐药又为使药可健脾补中,与麦门冬一起补益脾气、养脾胃之阴,达到厚土以敛火的目的。方中熟地黄性黏腻滑泽,易阻碍脾胃之气;茯苓还可补土制水、防壅塞之弊,有佐制之效。此外茯苓淡渗利湿,可引水火共趋于下,有使药之功。综上所述,肝肾得以滋补,相火归于肾宅,水火既济,诸症可平。

此外,临床还需结合实际灵活加减,腰痛甚者加入杜仲10 g、白术10 g,肢体痛甚者则加入桑枝15 g、鸡血藤15 g、苏木6 g等,疼痛剧烈、瘀象重者则加入蒲黄10 g、五灵脂10 g,下肢麻木较重者加蜈蚣10 g、土鳖虫10 g。

4 典型病案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侯某,女,70岁,2019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腰痛及右下肢针刺样疼痛1个月,翻身时加重,下肢发凉,偶有抽筋,无间歇性跛行,便秘每3~4天一行,小便正常,纳可,颧红耳鸣,睡眠差,口干欲饮水。体检示行动自如,腰椎前屈受限,腰骶部叩击痛(-),双跟膝腱反射对称引出,舌质暗,苔薄白干,舌下脉络粗大,色瘀,脉沉细。腰椎MRI示L4/5椎间盘突出伴骨化,压迫右侧L5神经根,椎管相对狭窄。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4/5),中医诊断腰痹病,辨证属肝肾亏虚、虚火上浮证,治以补益肝肾、引火归元。处方:熟地20 g,巴戟天30 g,麦冬20 g,茯苓10 g,五味子6 g,肉桂3 g,制附片3 g,牛膝15 g,鸡血藤15 g,苏木6 g,蒲黄10 g,五灵脂10 g,7剂水煎服,早晚饭前分服。

2019年11月22日二诊:服上方后症状减轻,但以右小腿外侧疼痛为主,舌质暗,苔薄黄偏干,舌下脉络粗大色瘀,脉沉细。处方:上方加鸡血藤30 g,丹参10 g,继服14剂,服法同前。

2019年12月13日三诊:右下肢疼痛明显缓解,腰痛好转,便秘改善,服药物无不适症状,颧红耳鸣,口干欲饮,睡眠改善,舌质暗苔薄白干,舌下脉络稍粗大,色略瘀,脉沉细,L4/5脊旁右侧压痛(+-),放射痛(+-),继服原方14剂。

按:本案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患者年过七旬肝肾渐亏,筋骨失养,且长期劳作腰府虚损发为腰痛,肝肾经气失于对下肢的濡养,故有下肢疼痛。肝肾阴亏水不涵木,筋失濡养故有抽筋。久病阴损及阳,下焦失于温煦,故有下肢发凉。肾中龙火上燔,引动肝中雷火,龙雷之火上奔则有颧红耳鸣、口干欲饮、睡眠差,舌质暗,苔薄白干,舌下脉络粗大,色瘀,脉沉细是肝肾阴虚兼有瘀血之象,故诊断为“肝肾亏虚,虚火上炎”证,治以引火汤滋补肝肾,引火归元,佐以鸡血藤、苏木、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通利下肢关节,加强治疗腰痛、下肢疼痛的作用。二诊舌脉瘀象明显且右小腿仍有疼痛,故加大鸡血藤用量,加丹参以增强化瘀通络之力。三诊时症状改善明显,查体仍有腰痛及下肢放射痛间断发作,继服原方以巩固疗效。

4.2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患者高某,男,79岁,于2018年10月9日初诊:诉间断腰痛3年,加重伴双下肢麻木2个月,间歇性跛行,最远能走500 m,腰部怕冷,双踝部水肿,便秘,夜尿频,食欲可,失眠健忘易烦躁,口燥咽干。体检示腰椎后伸受限,行走缓慢,双膝腱反射对称引出,舌质暗红苔薄白边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色瘀,脉沉细数。腰椎CT示腰椎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以L3/4、L4/5为主。西医诊断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断腰痹病,辨证属肝肾亏虚、虚火上炎证,给予补益肝肾、引火归元、通经活络中药。处方:熟地20 g,巴戟天30 g,麦冬15 g,茯苓20 g,五味子6 g,肉桂3 g,制附子3 g,牛膝15 g,鸡血藤15 g,苏木6 g,蜈蚣3 g,土鳖虫3 g,14剂水冲服,早晚饭前分服。

2018年11月13日二诊:诸症皆有好转,服药后腰痛缓解明显,可行走1000 m,左外踝水肿按之凹陷,服药后无不适,舌质暗红,苔白滑,瘀斑变浅,舌下脉络迂曲色瘀,脉弦滑。处方:上方加车前子30 g,继服14剂。

按:本案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患者年近八旬,久病腰痛,肾府空虚,且肝肾同源,下肢失于二者经气的濡养,故有疼痛、不耐久行、麻木无力;久病阴损及阳,肾气化失司则夜尿频,腰府失于温煦,故腰部发凉,虚火扰动心神,故失眠健忘,虚火内炽,阴液失润,故有口燥咽干。患者舌质暗红,苔薄白边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色瘀,脉沉细数,故病证在里属虚且有热,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表明有络脉不通,诊断为肝肾亏虚、虚火上炎,故治以引火汤补益肾中阴阳,引火归元,并佐活血通络药。调整麦冬、茯苓的用量,增强健脾利湿之力,加鸡血藤、苏木增强其补肾活血、强利腰膝、疗伤止痛之效[13];久病入络,加蜈蚣土鳖虫入络,疏通络脉,改善其麻木症状。二诊患者诸症减轻,仍有左足踝水肿,加以车前子淡渗利湿。

5 结语

退行性腰椎疾病“肝肾亏虚、虚火上炎”证的诊断应辨明主症和兼症,主症表现为腰痛、下肢疼痛或麻木,兼症则表现为下肢发凉易抽筋、夜尿频、颧红耳鸣、口燥咽干、频起口疮、失眠烦躁等症状。舌脉则表现为舌质暗淡,苔偏干或少苔,脉象沉细或沉细数。病机为肝肾阴阳皆亏,阴虚为重,相火不能内守,浮越于外。高景华以滋补肝肾、引火归元为主要治法,组方思路包括滋阴壮水的同时引火归元,兼顾阳气不足、厚土以敛火。选用清·陈士铎《辨证录》中的引火汤加减进行治疗,可为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虚火舌质退行性
OLIF和MI-TLIF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分析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研究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入冬这把“火”多是虚的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
各地收紧政策为楼市去“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