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韵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成都 611730)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其逐渐被运用到人类社会的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商业领域乃至社会治理领域,并对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法律行业自然也在其中。在司法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法院系统的应用,可以快速、灵活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在法律服务领域,法律人工智能系统的运用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更加高效的法律服务;在法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为法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然而,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给法律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给法律伦理、法律知识结构、法律职业以及法律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法学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因此,我国法学教育该如何转型,以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律行业的影响,便成为法学教育界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从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的影响出发,探讨新时代对法学教育的新要求,并对未来法学教育的转型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法学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顺利转型提供参考方案。
法学教育作为传统的学科教育,主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为主要目的。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在产生变化,所以,我国的法学教育也需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而适时进行转型。
法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法律实务工作输送法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因此法学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法律纠纷由过去单纯运用法律思维及法律知识便可以解决,转变为需要结合相应的技术规范才能解决。例如,对于涉及大数据时代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法律问题时,如果没有对网络以及算法等技术的运行进行了解,就很难掌握技术支持下的具体侵权路径,也就无法揭示该种侵权行为的本质属性[1]。面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恶意注册,并获取号码资源来实施诈骗的行为,如果不掌握相应的网络科技,就很难对该种诈骗行为的本质进行了解,也就很难对该种诈骗行为加以预防以及规制。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律实践的诸多影响,为了能更好地使法律人才应对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纠纷,高校在进行法学教育时,除了培养传统传统法学教育有机融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的走向产生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领域的运用,产生了大量的新型法律关系以及新型法律纠纷,给传统的民事主体法、侵权责任法、知识产权法以及刑法等领域的法律工作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当具备高度自主能力的智能产品在自主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中给人类造成损害时,该种损害该用怎样的规则进行补偿或赔偿,人工智能产品是否具有法律主体资格尚未有定论。又如,传统的知识产权法主张智力劳动成果为人类所专享,但是人工智能产品在经过深度学习之后所产生的创造物,同人脑所创作出来的智力劳动成果在事实上已经很难区分,对于该种创造物是否应予以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也引起诸多讨论。再如,智能打车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打车规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社会资源、方便人们生活,但鉴于平台对司机入驻资质审查上的缺位、监管上的不足,最终导致平台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抢劫、强奸、杀人等刑事案件,法律需要对此作出回应[2]。可见,随着人工智能产品逐渐市场化,其带来的社会关系均需要相关法律加以规范,而高校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当然也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应用下所产生的法律问题。
传统法学教育一般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学生传递系统法学理论知识为主,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设了实践性的法学教学内容,但该种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所占比例极低,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教学方案来进行法学教学活动。在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下,学生只重视法条分析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对数理统计、智能信息化以及数据挖掘等技能课程不够重视[3]。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智能技术在司法实践领域深入运用,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工从事诸如文书制作、法条检索、案例搜寻与分析等较为简单、重复的劳动,甚至已经有智能化的法律咨询服务系统应用于民事纠纷[4]。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不仅使得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对运用新技术的要求,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高校的法学教育作为为社会培育法律人才的主要渠道,理应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转变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法学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增强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给部分法律职业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其逐渐市场化也带来了各种新型社会关系,迫切需要法律对此进行回应。对于法学教育而言,为了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律行业的新要求,其目标需分层化、内容需综合化、模式需个性化、以及手段需灵活化。
对于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而言,一般是通过基础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法学知识加以理解,并形成基本的法律技能、法律逻辑等,最终使学生能顺利进入法律职业领域。在传统法学教育过程中,高校对法学生并不加以区分类型,使用的是统一的培养目标、单一的培养模式、一刀切的培养方案[5]。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该种一刀切式的培养方案已经很难满足现下法治建设对不同类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无法适应高校法学生多样化的职业道路选择[6]。因此,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分层化,不仅要培养学术型的法律人才,还要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更需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培养既具备相应的数字化技术,又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不断适应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我国法治建设带来的革新需求。
人工智能时代具有深度学习、跨领域融合的特征,其对于社会中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复合型的要求,既需要法律人才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其了解相应的跨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也使得法学教育需朝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具体来看,高校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诸如软件编程、数据分析、信息检索等同法学交叉的学科课程,打破专业壁垒以及学科障碍,以达到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目的。
从当下的法学教育来看,职业教育以及精英教育的色彩浓厚,而忽略了法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各种新的行为、现象以及事务涌现,而法律纠纷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入而呈现出疑难问题多、新问题层出不穷的特点,如果单靠传统的法学教育方法,培养出的法律人才难以应对智能技术应用下的新型疑难法律纠纷。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学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根据其兴趣爱好进行精准教育,强化其专业学科法学知识的深度以及广度,增强其法律思维能力,使其能更好应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各种新型法律纠纷。
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使法学生能够具备更加广博的学术视角、敏感的问题意识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其契合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7],高校法学教育的手段需更具灵活性。对于高校法学教师而言,应积极探索并运用智能化的教学方案,采用诸如网络答疑、虚拟场景模拟、论坛交流、微课程以及远程教学等灵活化的教学手段,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符合智能时代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应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通过灵活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法律推理方法以及法律技术服务技能,使学生在灵活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对法律价值、法律逻辑、法律关系以及法律运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使法学教育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现实要求,有必要对其转型路径加以研究,具体应通过重视对学生法律思维方法的培养、开设人工智能法学教育课程、探索人工智能法学教学新模式、深入人工智能研发部门开展教学实践几个方面进行展开法学教育转型。
在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首先要注重对法律思维方法的培养。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正如卡尔·劳伦茨所言,每门学问都离不开方法的运用,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问题,法学同样如此,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将法律贯彻并达成在团体中的引导任务[8]。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技术的迅速普及,在人们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关系,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新型的法律纠纷,而如果单纯依靠法学生所掌握的静态法律规范知识体系,很难解决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新型的法律关系。因此,为了使法学教育所培养的法律人才更加契合新时代的要求,高校应注重对法学生法律思维方法的培养。具体来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高校应开设专门的法律思维方法相关课程,并将其设置为法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此外,法学教师在讲授部门法课程中,也需要穿插本部门法专有的法律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各类具体的法律思维方法。其次,应编写合适的法律思维方法教材,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思维方法教材较为注重学术方面的探讨,并且多是对所有部门法加以抽象然后形成的法律思维方法理论,最终导致理论性强且较为晦涩,学生在理解其中真正含义时存有困难,更勿论熟练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编写法律思维方法教材时,需要结合不同阶段法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法律思维方法理论。另一方面,需要在教材中编写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尽快掌握法律思维方法理论。最后,应改革法律思维方法课程的教学方式,我国一般是由法理学教师负责讲授法律方法课程,其他部门法的老师基本不接触该课程,导致法律思维方法课堂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并不显著[9]。所以,有必要改革法律思维方法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创法理学教师同部门法教师合作备课、联合授课的模式,并将法学方法课程同法学实务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法律实务操作中自主运用法律思维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使法学生能够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增强法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高校需要紧抓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开设同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学教育课程。例如,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信息的应用极为重要,所以高校可以考虑开设数据法学课程,通过向学生讲解数据搜集、处理、使用等的基础原理,使其能有效应对数据技术支持下的各种法律实务纠纷。此外,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离不开对算法的应用,所以对于未来的法律人才而言,掌握计算法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当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越来越趋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时,算法支持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将深入各个领域,在此过程中,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法律问题应如何应对,以及应如何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法律实务领域,以增进法律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并提高工作效率,这一切都需要高校在法学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所以就目前来看,高校很有必要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学教育课程,进而使学生适应新时代全新的法律工作场景。
在人工智能时代,除了注重法律思维方法的培养之外,还需要探索人工智能法学教学新模式。对于传统的法学教学而言,实践中虽然也在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优化,但大体上仍然以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法等为主导,未能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学教育的新要求[10]。面对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法学教育也需探索同人工智能技术相契合的法学教学新模式。2018年教育部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制定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该计划中已经指出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随着智能系统以及智能学习平台的逐渐成熟,对于法学教育而言,可以充分利用该种智能系统以及学习平台,开展对教学过程的监测、对学生学情以及学业水平的分析,从而建立起基于大数据的综合性、智能化评价体系,实现对法学生的精准评估,最终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该种新型法学模式,可以根据法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及擅长领域,进行精准教育,强化其专业学科法学知识的深度以及广度,增强其法律思维能力,使其能更好应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各种新型法律纠纷。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多是以法律规范体系知识的教学为主,法律实务操作类的课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能产生法学生难以将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情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并给法律行业带来了诸多影响的背景下,高校的法学教育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部门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需求也愈发迫切[11]。高校也只有在促进法学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部门深度交流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确在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何种法律人才为社会所需要,然后根据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灵活设计相应的法学生培养方案,最终实现与人工智能背景结合的法学教育。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法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其到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部门实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而且能提高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加强高校法学院同智能技术研发部门的互动,最终形成全新的法律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深入化以及应用的广泛化,其对法律行业的巨大影响已经初见端倪,如果我国法学教育界对此不加以重视,势必会产生法学人才培养同社会实践需求的脱节。因此,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应进行转型升级,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新的需求。但同时,需要明确的是,法学教育在顺应人工智能潮流的同时,仍需保持其自身的独特性,注意把握技术同法学教育之间结合的“度”,防止走向“唯科技论”的极端,从而使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