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在各种资讯洪流的裹挟下,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正在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旋律和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和冲击。高校大学生恰逢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拔苗孕穗期,同时他们身处校园,远离父母,身心相对自由,部分学生正面临思想上的分化和变迁。在这个重要的窗口期,高校教师对这些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适时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认知和素质觉悟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在高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形成协同的教育合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运而生。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形式,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多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作用。“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课程思政”理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独享独有的内容,而应该是所有课程所共生共有的内容,它是所有课程的思想底色,是所有课程共同的首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其它课程应该融入适量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教师通过提炼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隐形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明确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尽管关于课程思政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综合来看关于课程思政的共同认知是: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方法是隐形育人。
虽然课程思政是对全体教师的统一育人要求,但课程思政实践要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等基本的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实践中,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学校层次、课程名目等差异进行分类指导,确定课程思政的侧重内容、优选课程思政的融入形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中,对英语课程性质表述为: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公共英语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有其它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课时多、历时长、受众广、师资庞大、学生重视程度高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理应成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阵地。首先,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面对全校所有新生开设约120 课时。由于课时多,英语教师在全校教师中的数量比例通常也较大,因此大量英语教师成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再者,英语课程是高职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他们今后升入本科后的必修课程。同时,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常常将英语等级证书作为招聘毕业生的筛选条件之一,因此多数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较高。此外,公共英语课程开设在大学第一学年,学生刚走进大学校园,求知欲强烈,思维可塑性强,对新思想的接受度高。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充分利用公共英语的课堂教学主渠道,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而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高职公共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基础课。语言是文化及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密不可分。英语教学不仅教授语言知识,如词汇、语音、语篇、语用等语言呈现形式,而且英语课堂中听、说、读、看、写、译等教学活动内容必定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如此看来,英语课既是一门语言课程,也是一门文化课程。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Kramsch)曾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含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教学”。因此,英语教学不仅包含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内容,也包含了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内容。在公共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从文化和意识形态视角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无疑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
同时,高职公共英语也是一门通识课,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首先,从工具性方面来说,教师以英语为教学工具,在课堂中引入适量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益于大学生品格塑造、价值引领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对思政素材入眼入耳。学生以英语为学习工具,内化利于身心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学习内容,对思政素材入脑入心。其次,从人文性方面来说,公共英语的教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哲学和艺术等各个人文领域。从这些人文知识中积淀出的人类公认的优秀人文精神,能够不断充实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最终把他们培育成综合素质全面、精神世界丰富、道德情操高尚、理想信念坚定的人。英语教材包含大量的英语文本阅读,而文本背后隐藏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自然成为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主题。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将英语课程的四项学科核心素养设定为:职场涉外沟通目标、多元文化交流目标、语言思维提升目标、自主学习完善目标。其中“多元文化交流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英语课程的国际视角。这要求学习者秉持平等、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异族文化,坚持文化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英语课程的国际视角,学生能够使用英语查阅第一手资料,近距离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吸收其文化精华和思想遗产。同时,学生能够在文化交流和国际比较中,通过正反对比,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客观评价中国国情,坚定社会主义的制度选择和道路选择,坚定中国立场和中国情怀,最终树立民族自信。英语课程的国际视角,能让学生借助英语进行跨文化的思维碰撞,这种思维碰撞过程正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思想洗礼,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碰撞后形成的个人结论,由于经过自身的思索和验证,能让学生树立正确朴实的思想信念,最终让课程思政取得实效,实现价值引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8]。结合文件,基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课程优势和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如下:
发挥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利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语版、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新闻、学习强国的传播中国栏目、中国日报网络平台等学习渠道,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利用阅读政治原著、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政治论述摘编的机会,重点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即围绕“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来思考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点。
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教材中的人文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核,将人文素养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追求。教育学生要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要求统一起来,提高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自我修养,自觉把个人素养的提升融入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之中,用自身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进步要求。具体来说,在培养爱国之心时,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近代不畏强权的革命历程、当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培养敬业之心时,可以结合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规范等,帮助学生树立对职业岗位的敬畏态度。在培养诚信品质时,可以结合个人品格修养,塑造恪守承诺、待人真诚的人生信条。在培养友善之心时,可以结合人际交往和处事原则,培育友爱、善良的优秀品德。
利用中英两种文化的国际比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要帮助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介绍中国好人物”,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华文化。英语课程思政中的中国优秀文化主要聚焦于儒家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其中,儒家思想理念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儒家经典著作的英汉互译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古代故事来进行;中华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中英文化对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
利用英语教材中的职业英语语料和职场语境,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体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建立高度的职业自信,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同时,利用英语课程的职场涉外沟通目标,启发学生在沟通中善于倾听与协商,培养职场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提高职场涉外沟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英语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崇尚理性、批判吸收、公正客观的思维品格。利用英语课程的国际比较视角,采用辩论、写作、演讲等英语输出活动,带领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差异和发展现状,客观评价中国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尊重事实,正反全面看待外部世界,深刻理解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立场和国际发展态势,提升学生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敏感度。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理性审视各种国际事件和国际关系,扩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
总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因为英语学科在课程设置、课程性质、国际视角方面的特点,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文化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思维品格教育等。英语课程思政具体内容的选择,要坚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和英语课程的差异性结合,要聚焦英语的学科特色,避免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出现泛化,针对性不强,课程思政效果无法保障落实的局面。这要求英语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做好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文章,找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堂的契机和角度,不能生搬硬套。